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密度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为了查明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对2010和2011年采集的黑河地区96份大豆田土样进行调查,研究了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黑河地区采集的土样均发现大豆胞囊线虫,且其胞囊密度分布不均匀。将黑河地区各点连续2a采集得到每100g风干土中胞囊数量分为5个区段:胞囊密度为0~50个的占13.79%,胞囊密度为50~100个的占37.93%,胞囊密度为100~150个的占17.24%,胞囊密度为150~200个的占27.57%,胞囊密度超过200个的占3.45%。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种群 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型西瓜离体培养技术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为组培诱导四倍体育成无籽小西瓜提供基础条件,进行小型西瓜离体培养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菌苗子叶近轴端为小型西瓜组培诱导丛生芽最佳外植体,最适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 mg.L-1+NAA 0.1 mg.L-1;丛生芽在培养基1/2MS+6-BA 2.0 mg.L-1上增殖系数高;分化的小型西瓜不定芽在1/2MS+KT 0.2mg.L-1+IAA 0.01 mg.L-1的培养基上苗伸长好且苗壮,经壮苗培养的小型西瓜幼苗在1/2MS+IBA 0.3 mg.L-1生根效果最好。

关键词: 小型西瓜 组织培养 丛生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纤维素降解菌协同效应与粗酶液影响因素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效微生物菌系和适宜反应条件是纤维素生物转化的关键。试验以前期分离获得的纤维素降解菌为基础,研究了降解菌之间的协同效应和粗酶液性质。结果表明,降解菌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其中X2与X5混合培养产酶能力达到了0.66 U.mL-1,比单一降解菌酶活力提高了将近1倍;其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为25℃和5.0;金属离子络合剂EDTA对酶活力的抑制效果较为明显;Ca2+和Mn2+是粗酶液的激活剂,在研究浓度范围内能够显著提升酶活力。研究结果为纤维素的生物转化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和技术参数。

关键词: 纤维素降解菌 协同效应 金属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高粱出苗不全的原因与对策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高粱出苗不全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导致农民与种子公司的纠纷不断发生,给农业安全生产和社会和谐带来隐患。根据对黑龙江省高粱生产情况的掌握,以及对高粱出苗不全地块的调查及相关农民的走访可知,黑龙江省高粱出苗不全的原因虽多,但可归结为4类:商品种子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现对其提出防治对策,以促进黑龙江高粱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粱 出苗不全 影响因素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监测了不施氮和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210、420和630kg.hm-2)下间作玉米各关键生育时期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分析了间作玉米的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总体表现为0~60cm土层>60~200cm土层。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M"形变化,即玉米播种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出现高峰,小麦播种前、玉米拔节期和玉米收获后出现低谷。60~120cm和12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倒"V"形变化,总体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出现高峰值,210~630kg.hm-2施氮处理下12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较不施氮处理分别高出149.1%、115.6%和126.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间作玉米穗长、穗粒数、穗重呈增大趋势,秃顶呈降低趋势,增产幅度依次减小,氮肥利用率依次降低。

关键词: 间作玉米 产量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累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籽粒含水量相关因素及育种策略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玉米收获时的高产量和优良品质是玉米品种选育一直追求的目标。黑龙江省地处北方玉米区,无霜期短、有效活动积温低等自然条件因素对籽粒的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含量高低形成了无形的制约。籽粒灌浆和脱水过程的快慢将决定其收获时籽粒的最终含水量及单产产量。籽粒灌浆和脱水与植株的田间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将其与遗传育种结合,对选育灌浆速率高、脱水速率快的玉米自交系及其衍生的玉米新品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籽粒 灌浆 脱水速率 水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垄向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2012

摘要:2011年开展了玉米不同垄向增产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垄、东西垄、东北西南垄向分别比东南西北垄向玉米增产12.9%、8.9%、5.1%,经差异显著性测定差异不显著。玉米南北垄向的土壤温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重各期也高于其它处理,南北垄向优于东西垄向,东西垄向优于其他垄向,南北垄向值得推广。

关键词: 垄向 玉米 产量 生育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绥李3号倾斜栽培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为了研究绥李3号矮化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该品种更好地推广,进行了绥李3号品种倾斜栽植方式的调查,比较了同龄同一管理条件下绥李3号李树倾斜栽培与直立栽培的树高、前期产量等方面差异。结果表明:绥李3号倾斜45°和60°栽植后比直立栽培的矮化效果显著;二~四年生果实平均产量同比显著提高。建议可继续试验推广,或试验倾斜与直立隔株栽培方式,以达到上下空间合理利用的立体效果和长远期兼顾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 绥李3号 倾斜栽培 调查 矮化 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因素对寒地超级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氮肥、钾肥、插秧密度对寒地超级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插秧密度,最后为钾肥;同时采用频数分析法获得产量最优栽培方案。氮肥可以提高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与氮肥呈二次曲线关系,钾肥和氮肥与直链淀粉含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胶稠度会随着施肥量和密度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都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垩白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胶稠度是直接和间接影响食味评分的最主要因子。因此在最优方案内,应尽量降低肥料和密度来提高稻米的食味评分。

关键词: 栽培因素 寒地 超级稻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杂交种嫩单14的适宜栽培密度研究

中国种业 2012

摘要:以嫩单14为试验材料,在6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嫩单14玉米品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嫩单14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先增后减,产量在密度60000株/hm2时达到最高,为9140.97kg/hm2;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嫩单14最佳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

关键词: 玉米 嫩单14 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