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种群密度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查明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分布,对2010和2011年采集的黑河地区96份大豆田土样进行调查,研究了黑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黑河地区采集的土样均发现大豆胞囊线虫,且其胞囊密度分布不均匀。将黑河地区各点连续2a采集得到每100g风干土中胞囊数量分为5个区段:胞囊密度为0~50个的占13.79%,胞囊密度为50~100个的占37.93%,胞囊密度为100~150个的占17.24%,胞囊密度为150~200个的占27.57%,胞囊密度超过200个的占3.45%。


小型西瓜离体培养技术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为组培诱导四倍体育成无籽小西瓜提供基础条件,进行小型西瓜离体培养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菌苗子叶近轴端为小型西瓜组培诱导丛生芽最佳外植体,最适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 mg.L-1+NAA 0.1 mg.L-1;丛生芽在培养基1/2MS+6-BA 2.0 mg.L-1上增殖系数高;分化的小型西瓜不定芽在1/2MS+KT 0.2mg.L-1+IAA 0.01 mg.L-1的培养基上苗伸长好且苗壮,经壮苗培养的小型西瓜幼苗在1/2MS+IBA 0.3 mg.L-1生根效果最好。


纤维素降解菌协同效应与粗酶液影响因素
《浙江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效微生物菌系和适宜反应条件是纤维素生物转化的关键。试验以前期分离获得的纤维素降解菌为基础,研究了降解菌之间的协同效应和粗酶液性质。结果表明,降解菌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其中X2与X5混合培养产酶能力达到了0.66 U.mL-1,比单一降解菌酶活力提高了将近1倍;其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为25℃和5.0;金属离子络合剂EDTA对酶活力的抑制效果较为明显;Ca2+和Mn2+是粗酶液的激活剂,在研究浓度范围内能够显著提升酶活力。研究结果为纤维素的生物转化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和技术参数。


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监测了不施氮和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210、420和630kg.hm-2)下间作玉米各关键生育时期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分析了间作玉米的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总体表现为0~60cm土层>60~200cm土层。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M"形变化,即玉米播种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出现高峰,小麦播种前、玉米拔节期和玉米收获后出现低谷。60~120cm和12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倒"V"形变化,总体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出现高峰值,210~630kg.hm-2施氮处理下12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较不施氮处理分别高出149.1%、115.6%和126.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间作玉米穗长、穗粒数、穗重呈增大趋势,秃顶呈降低趋势,增产幅度依次减小,氮肥利用率依次降低。


栽培因素对寒地超级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氮肥、钾肥、插秧密度对寒地超级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插秧密度,最后为钾肥;同时采用频数分析法获得产量最优栽培方案。氮肥可以提高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与氮肥呈二次曲线关系,钾肥和氮肥与直链淀粉含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胶稠度会随着施肥量和密度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都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垩白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胶稠度是直接和间接影响食味评分的最主要因子。因此在最优方案内,应尽量降低肥料和密度来提高稻米的食味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