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从水稻再生的研究进展看籼稻遗传转化的未来

植物生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于植物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已在水稻中建立了高效、稳定的转化体系,但仍受品种的限制。大部分籼稻的遗传转化难度较大,效率偏低。近年来,虽有一些提高籼稻遗传转化效率的方法被研发报道,但由于其中作用机制不明,技术优化困难重重,也未能被广泛推广应用。本文将对影响水稻遗传转化的因素、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进行梳理和总结,期望能为未来籼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籼稻 遗传转化 植物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分化 分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丝被生产专用家蚕新品种丝棉1号的选育

蚕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蚕丝被消费市场对原料茧的巨大需求,利用茧型大、茧层厚的家蚕种质资源,通过杂交育种并结合纯系分离定向选择技术,育成了万蚕产茧层量高、茧丝纤度粗的蚕丝被生产专用家蚕新品种丝棉1号。该品种具有孵化眠起齐一、熟蚕齐涌、茧型大、茧层厚、双宫茧率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提高16.05%和22.75%,茧丝纤度>3.556 dtex,出丝率高出对照品种0.89百分点,出棉率比对照高3.29百分点,丝棉的压缩率(55.20%)和回复率(93.0%)均达到蚕丝被国家标准中优等品的指标要求。丝棉1号于2020年5月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华东地区环境条件较好的季节饲养。

关键词: 家蚕 蚕丝被 丝棉1号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蛭石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短期降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稳定性是生物炭发挥固碳功能的基础,探究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和蛭石改性条件下制得一系列生物炭,探索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室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蛭石改性和未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红壤、水稻土中的短期降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水稻秸秆生物炭的碳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经蛭石改性后降低了20.3%~32.6%。当炭化温度从300℃升高至700℃时,生物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400℃时为最大值,700℃时为最小值。蛭石改性降低了所有生物炭的DOC含量。生物炭的H/C随炭化温度升高而降低,且经蛭石改性后有所降低。与300℃生物炭相比,700℃未改性和蛭石改性生物炭的热损失量分别降低了56.1%和56.8%。蛭石改性使生物炭的热损失量降低14.8%~45.6%。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含碳官能团主要由芳香碳、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组成,其中芳香碳含量最高;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增加,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含量下降;蛭石改性增加了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与红壤相比,水稻土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与淹水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结果表明,蛭石改性在降低生物炭中碳含量的同时增加了生物炭的稳定性。相比于红壤,生物炭在水稻土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相比于淹水条件,干旱条件下生物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综合来看,蛭石改性为显著影响生物炭在土壤中发生碳素降解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土壤类型,水分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弱。

关键词: 生物炭 改性 稳定性 土壤 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性诱剂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诱捕效果及影响因子研究

农药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 性诱剂;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器;诱捕效果;影响因子;种群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有机茶稳定同位素特征与δ15N标识相关性研究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我国有机茶稳定同位素分布情况及δ15N标识的相关因素,本研究收集了全国不同地区申请有机茶认证企业的145个样品,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δ15N、δ2H、δ18O),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正态分布模型探究稳定同位素特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茶样品δ13C分布于-31.0‰~-23.7‰之间,不同产地间差异不显著。δ2H和δ18O范围分别为-107.1‰~-24.8‰和17.2‰~32.0‰,均存在显著地域差异。我国有机茶δ15N正态分布范围为-4.6‰~7.0‰,平均值为1.2‰。其中有机茶生产面积大的地区样品δ15N范围为1.6‰~5.8‰,显著高于生产面积小的地区(-2.5‰~0.4‰,P<0.01),表明δ15N指标作为有机茶标识特征与产区生产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为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有机茶真伪鉴别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有机茶的认证与监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有机茶 稳定同位素 分布特征 生产面积 转换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C-MS/MS法测定草莓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及安全评价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GC-MS/MS)测定草莓中吡唑醚菌酯的含量,通过探究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评估吡唑醚菌酯的膳食风险。样品经1.0%甲酸乙腈提取,Cleanert MAS-Q净化管净化,DB-5 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检测。吡唑醚菌酯在质量浓度为0.001~0.2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在0.02~2.0 mg/kg添加水平下,草莓中吡唑醚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6.8%~101.4%,相对标准偏差为1.8%~3.3%。定量限为0.020 mg/kg。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残留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消解半衰期在2.2~3.0 d。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末次施药5 d后一般人群吡唑醚菌酯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the national estimated daily intake, NEDI)为1.34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70.9%,我国居民对吡唑醚菌酯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GC-MS/MS 残留 草莓 风险概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在新疆大棚番茄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

生物安全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新疆新发外来入侵生物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垂直分布、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数,探索田间易观察的危害症状和幼虫密度的关系,为田间取样和调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察布查尔县连续调查3个大棚同一品种京番502杂交一代上的番茄潜叶蛾的不同种群密度,利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回归分析,计算并分析了番茄潜叶蛾卵和幼虫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空间分布型、垂直分布和理论抽样数,分析危害叶片数、虫道长度和虫道数与幼虫密度的动态关系。【结果】计算并统计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的空间分布聚集度指标的均值m、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负二项分布值K、平均拥挤度m*、聚块指数m*/m、扩散指数CA和种群聚集均数λ。番茄潜叶蛾卵主要集中在上部,占比43.9%~100%。幼虫主要集中在下部,占比53.3%~100%。番茄潜叶蛾幼虫数与虫道数、虫道长度或为害叶片数的比值随为害加剧呈动态变化。番茄潜叶蛾幼虫和卵Iwao直线回归方程拟合公式为m*=1.9114+1.2055m (R2=0.9703)和m*=0.0536+1.4147m (R2=0.9014)。根据空间分布型参数,在D=0.1、0. 2和0. 3时,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1118. 4/x+78. 9、n=279. 6/x+19.7、n=124.3/x+8.8,卵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分别为n=404.8/x+159.3、n=101.2/x+39.8、n=45.0/x+17.7,该模型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结论】在京番502杂交一代上,番茄潜叶蛾幼虫为m=0.6头·株-1以上,卵在达到密度最大值前,均呈聚集性分布。番茄潜叶蛾成虫偏好在幼嫩的叶片产卵,随植株被害加剧该偏好略有减弱。当番茄潜叶蛾幼虫的虫口密度为10和30头·株-1时,建议分别取样50和30株;当卵量为10和30粒·株-1时,分别取样50和45株。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幼虫 空间分布型 垂直分布 理论抽样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芹菜中农药多残留水平及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初评

农药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浙江省各地区芹菜中农药残留水平以及对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采用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标准检测方法,对在浙江省各地区采集的210个芹菜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就其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开展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10个芹菜样品中共检出35种农药,检出率为94.8%,其中杀虫剂23种,杀菌剂11种,除草剂1种;97.1%的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其在芹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残留水平整体较低;检出4种及4种以上农药残留的样品占总样品量的54%,存在农药多残留现象.采用相对强度系数(RPF)法将具有相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分组,依据各农药的毒理学数据计算了各组农药的累积当量浓度,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累积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拟除虫菊酯类、三唑类、有机磷类、烟碱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儿童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分别为60.35%、46.96%、20.15%、20.76%和12.40%;对一般人群分别为51.70%、40.20%、17.25%、17.77%和10.65%;所检出5类农药对各群体的%ARfD值均小于100%,表明芹菜中农药残留量及膳食摄入风险总体处于可接受水平.

关键词: 芹菜;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累积暴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浸叶法测定了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与其他2类对照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且根据风险商值法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测试的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中啶虫脒和噻虫胺对家蚕急性毒性96 h-LC50为0.262、0.268 mg·L-1,属剧毒级,而噻虫啉、吡虫啉、呋虫胺和噻虫嗪对家蚕急性毒性96 h-LC50分别为0.582、1.68、2.60、2.16 mg·L-1,均属高毒级。对照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马拉硫磷对家蚕急性毒性96 h-LC50分别为0.009 09、0.785、1 072 mg·L-1,分别属于剧毒级、高毒级和低毒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马拉硫磷对家蚕的风险可接受外,其余8种杀虫剂均为不可接受。因此,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以避免对家蚕生产造成危害。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家蚕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一块地缘相近、经济和文化联系较紧密的区域,历史以来这里形成了典型的江南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调研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包含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展馆建设、历史文化聚落建设、公共空间建设、示范村建设、社会资本投入建设6种模式,其中每种模式各有优点和不足.笔者认为,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与本源相关的几种文化遗产建设模式,同与载体相关的几种公共空间建设模式以及与经济基础相关的社会资本建设模式,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示范村建设模式往往是这些模式的最佳综合.

关键词: 乡村振兴;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