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葫芦新品种长青王5号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10
摘要:以法国翠绿和韩国汉城早熟杂交,经多代自交纯合选育的深绿皮自交系(代号A-101)为母本,国外杂交种(品名不详)经多代自交分离选出的稳定白皮自交系(代号03-1)为父本,育成了早熟丰产抗病的西葫芦杂交种长青王5号。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早熟,植株后期不易衰老;果实长棒形,纵径23~25cm,横径5~6cm,果皮翠绿色,光泽度好;田间表现对病毒病抗性强且耐白粉病。露地栽培667m2产量在4000kg以上,保护地栽培667m2产量6000kg以上,适于我国北方露地和日光温室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作燕麦氮磷配合平衡施肥技术试验
《杂粮作物 》 2010
摘要: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不施农肥条件下,单施氮肥或单施磷肥对燕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均有促进作用,氮素化肥对燕麦前期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磷素化肥对燕麦中后期的生长发育更有效。②N、P配合施用增产效果平均可达9.7%,其中,高氮水平与低氮水平增产效果无明显差异,高磷水平比低磷水平平均增产3.2%。③氮肥在磷肥的作用下对燕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促进作用发挥更充分、更彻底。播种墒情良好,正常降水年份条件下,底施纯N 60 kg/hm2、纯P2O590 kg/hm2,即可保证产量2 100~2 250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山西省小麦生产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对策
《小麦研究 》 2010
摘要:小麦生产是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类等各种自然、社会资源的开放性综合生产系统,产量水平的变化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近两年来,我省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日光温室自然光照下,对2个半矮蔓和2个矮蔓西葫芦品种的光合速率与光合参数的变化及光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葫芦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皆呈单峰曲线,水分利用率(WUE)变化呈双峰曲线,其中半矮蔓品种不同生育期的Pn、午后Tr及WUE都高于矮蔓品种。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的光合速率的差异可以用光合叶位差(PDLP)和光合时间差(PDDT)来表示,半矮蔓品种的PDLP和PDDT显著低于矮蔓品种(苗期除外),表明半矮蔓品种耐强光,植株碳同化能力强于矮蔓品种;结瓜期半矮蔓品种午后强光下叶温低于矮蔓品种,是其Pn较高的原因之一。半矮蔓品种C3的光饱和点为1265.0μmol·m-2·s-1,补偿点为30.4μmol·m-2·s-1,最大光合速率为31.4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524mol·mol-1,矮蔓品种D4的光饱和点为1162.5μmol·m-2·s-1,补偿点为44.8μmol·m-2·s-1,最大光合速率为25.6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为(AQY)0.0457mol·mol-1。与矮蔓品种相比,半矮蔓品种冠层耐强光和弱光的能力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籽粒苋苹果酸酶基因克隆及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D/NADP-苹果酸酶(NAD-ME/NADP-ME)是C4植物光合途径的关键酶。采用RT-PCR技术对籽粒苋NAD-ME基因进行克隆,获得了籽粒苋NAD-ME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表明,该序列开放可读框长度为1 872 bp,编码623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他植物已报道的NAD-ME/NADP-ME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高达75.1%~80.6%,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NAD-ME/NADP-ME蛋白一致性为73.2%~80.3%。对推断氨基酸序列的蛋白保守区、疏水性/亲水性、潜在跨膜片段、信号肽、蛋白固有无序化和蛋白二级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苹果酸酶的保守区、兼具亲水性和疏水性,并且含有无序结构域,可能是一种跨膜的非分泌性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茎尖培养及热处理技术在百合脱毒中的应用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摘要:针对目前百合花卉栽培存在病毒侵害、品种退化严重的状况,以东方百合"Tiber"品种经过初代培养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脱毒方法进行脱毒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法对百合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百合潜隐病毒(Lilysymptomless virus,LSV)进行检测。证明了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脱毒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MV的脱毒,仅用茎尖培养即可达到很好的脱毒效果。对于LSV的脱毒,茎尖培养结合30 min热处理的脱毒效果优于普通组织培养和茎尖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氧化铁对腐殖酸的吸附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pH、电解质强度条件下氧化铁对腐殖酸的吸附量、解吸量和腐殖酸可见光谱(E4/E6)进行测定和分析,从而探讨氧化铁对腐殖酸的吸附机理。采用批量平衡震荡法进行氧化铁对腐殖酸的吸附实验,并用分光光度计对吸附前后的E4/E6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酸性环境中物理吸附、物理化学吸附和化学吸附并存,其中物理吸附占了近一半;中性和弱碱性环境中氧化铁对腐殖酸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中,吸附在矿物表面的腐殖酸的分子量大、芳构化度大,芳香环的缩合度较大;解吸过程中,中性条件解吸出来的HA的分子量大、芳构化大、芳香环的缩合度较大,碱性条件解吸出的腐殖酸的分子量小、芳构化度小、芳香环的缩合度较小。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与不同电解质强度的不同组合条件下,其吸附机制基本相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类枣园昆虫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2009年3-4月初步研究了山西农业大学枣园(记作Ⅰ)和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枣园(记作Ⅱ)的早春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枣园?昆虫有34种,分别隶属8个目27个科,其中网目拟地甲(Opatrum subaratum Faldermann),蒙古拟地甲(Gonocephalum mongolicum Reitter),菱蝗科(Tettigidae)和中华广肩步甲(Calosoma maderae chinense Kirby)是群落优势种。枣园Ⅱ昆虫有55种,分别隶属6个目39个科,其中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taeniophorus Reuter),隐翅甲科(Staphilinidae)和花蝽科(Anthocoridae)是群落优势种。枣园Ⅱ中,昆虫群落的丰富度、个体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高于同时期的枣园Ⅰ,其中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两园昆虫群落的时间动态格局较相似,可分为两个阶段:发展初期,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均较少;上升期,物种数和个体总数都显著增加,昆虫群落的稳定性增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 2010
摘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是推进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的现实要求。应依托山西省农产品资源优势,立足国内市场,建立畅通高效、安全卫生、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