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湄洲湾海域甲壳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9月和2013年4月湄洲湾海域2个航次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及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航次共捕获甲壳动物35种,其中虾类17种、蟹类15种、虾蛄类3种,隶属于2目8科15属。2012年9月优势种为断脊口虾蛄(Oratosquillina interrupta)、黑斑口虾蛄(O.kempi)、锈斑■(Charybdis feriatus)、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2013年4月优势种为断脊口虾蛄、双斑■(C.bimaculata)、刀额仿对虾和细巧仿对虾(P.tenella);而且断脊口虾蛄和刀额仿对虾为2个航次共有的优势种。2012年9月,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1.50×1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1.47×10-1g·m~(-2),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优势度曲线之上。2013年4月,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3.73×10-3个·m~(-2)、平均生物量为1.57×10-2g·m~(-2),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优势度曲线之下。2012年9月和2013年4月,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30和1.31,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62和0.68。

关键词: 甲壳动物 优势种 多样性 丰度 生物量 湄洲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槟榔、川楝子复方中草药对大黄鱼4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小瓜虫病是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数十种海水鱼类较难控制的主要疾病,它是由刺激隐核虫(Cryptography irritans)感染引发,严重威胁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2"(槟榔、川楝子、绵马贯众、大青叶、穿心莲等以一定比例混合,超微粉碎经过200目过筛后收集粉末)投喂大黄鱼,研究大黄鱼溶菌酶(LZM)、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变化和不同用药方式对刺激隐核虫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口服"HD-2"可以促进鱼体LZM、T-SOD、AKP、ACP活性升高,以添加2%中草药组在提高4种酶活性方面作用显著,投喂后第14~21天酶活性最高。"HD-2"对体外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杀灭实验证实:4 h内在50 mg/L浓度下对幼虫没有杀伤作用,80 mg/L、100 mg/L、200 mg/L浓度分别可以杀死20%、54%、89%的幼虫,400 mg/L浓度下幼虫被全部杀死,幼虫4 h半致死浓度为109 mg/L。在室内为期15 d的大黄鱼小瓜虫病治疗实验中,A组按20 g/kg添加"HD-2"药物口服,同时按10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为50%;B组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同时按50 mg/L浓度药浴,存活率50.67%;C组,在无药浴情况下,仅按20 g/kg添加药物口服,存活率为42.67%;A、B、C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2.67%(P<0.05)。此外,A、B、C 3组中,大黄鱼胸鳍上白点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3个组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实验结束时几乎观察不到虫体;而对照组大黄鱼鳃丝上隐核虫数量明显上升。实验过程中A、B、C 3组大黄鱼释放到体外的包囊数量明显下降,第12天时其包囊数量分别下降100%、91.1%、77.7%,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所述,口服和药浴同时用药具有最佳效果,仅口服中草药亦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从实用性和成本考虑,建议仅进行口服处理,即能保障大黄鱼较高成活率,中草药添加量为2%,投喂时间为6~14 d。该结果为防控鱼类小瓜虫病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在养殖生产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黄鱼 刺激隐核虫 非特异性免疫 包囊 滋养体 中草药 半致死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混养技术研究进展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单养池塘中高蛋白质饲料的大量投入,使得含氮代谢产物在池塘中积累,是导致近年来养殖水环境恶化,虾病频发的主要因素。对虾单养池塘一旦发病很难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为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开展了虾贝、虾蟹、虾鱼和虾藻等不同健康养殖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 混养 对虾 碳氮比调控技术 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麻哈鱼硫酸软骨素及其酸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摘要:目的以大麻哈鱼鼻软骨为研究对象,制备硫酸软骨素粗提物、醇沉产物和酸降解产物,对比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测定硫酸软骨素粗提物、醇沉产物和酸降解产物对DPPH·、·OH和O_2~-·自由基的清除特性,比较其抗氧化能力。结果醇沉产物对DPPH·没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粗提物和酸降解物产物对DPPH·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后者的清除能力远大于前者。粗提物、醇沉产物和酸降解产物对·OH自由基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粗提物和醇沉产物对O_2~-·自由基均无清除作用,但酸降解产物对O_2~-·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酸降解产物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较强,IC50值均小于1.5 mg/m L。结论大麻哈鱼鼻软骨硫酸软骨素酸降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

关键词: 大麻哈鱼 硫酸软骨素 酸降解产物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科研院所基层党支部建设

世纪桥 2017

摘要:基层党支部是党组织的细胞,其党建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单位的整体工作效果、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本文通过对科研院所党建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分析,结合科研院所工作特性、人员特点,从党委顶层、基层组织、党员队伍三个角度提出见解和思考。

关键词: 科研院所 党支部建设 问题与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指数模型的比较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7

摘要:根据1994-2010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面高度(SSH)等海洋环境数据,将投放钩数(捕捞努力量)作为适应性指数,采用外包络法,利用算术平均法(AM)、几何平均法(GM)、连乘法(CP)、最大值法(Max)和最小值法(Min)等5种方法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研究表明,通过对这5种方法进行比较,最大值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均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其中最大值法拟合效果最好,模型的准确度可达到85.2%。研究认为,可基于海表面温度和海面高度等海洋遥感因子,利用最大值法栖息地指数模型,较好地预测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栖息地指数 模型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氮和亚硝基氮共同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养殖水环境中氨氮和亚硝基氮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危害性,开展了氨氮和亚硝基氮共同胁迫对凡纳滨对虾感染WSSV后的死亡率、WSSV在患病对虾体内增殖速率和对虾主要免疫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实验设置氨氮(NH+4)和亚硝基氮(NO-2)的共同胁迫浓度均为20 mg·L-1,分别注射10-4和10-5稀释度的WSSV提取液。结果显示,胁迫下感染10-4WSSV的凡纳滨对虾144 h死亡率达到100%,显著高于无胁迫组(76.67%),相同实验条件下高浓度病毒感染组死亡率高于低浓度组。对虾鳃组织WSSV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氨氮和亚硝基氮共同胁迫下凡纳滨对虾体内WSSV的增殖加快,感染48 h后胁迫组病毒量是无胁迫组的1.6倍,72 h时病毒量达到无胁迫组的2.0~3.7倍。此外,免疫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氨氮和亚硝基氮浓度突变会促使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先短暂升高然后降低。由此可见,氨氮和亚硝基氮共同胁迫会加快WSSV在患病凡纳滨对虾体内的增殖,导致更高死亡率,这可能是因为胁迫造成了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降低和抗病原感染能力下降所致。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氨氮 亚硝基氮 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钨丝原子阱与直接进样技术的原子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贝类中的镉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集成多孔石墨管电热蒸发器和钨丝捕获阱技术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系统,基于固体进样技术建立了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贝类中镉(Cd)的测定方法,实现了贝类中Cd的快速灵敏检测。结果显示,仪器在最佳参数条件下稳定性良好,采用"在线原子阱"捕获后释放的信号可以消除大多数基体干扰。贝类样品匀浆后在酸性条件下直接进样可快速测定Cd,且使用1%硝酸进样效果最好。采用标准曲线和标准加入法验证,均线性良好(R~2≥0.995),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1%–110.6%和96.4%–105.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3%–11.6%和7.5%–8.7%,方法检出限分别为3 pg和0.6 pg,满足贝类样品的现场快速检测要求。但相对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具有更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用标准物质验证,检测结果在参考值范围内。因此,标准加入法更适合贝类中Cd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固体进样 原子荧光 贝类 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操作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肝脏组织结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急性操作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肝脏组织结构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该研究在离水操作胁迫后不同时间取样,观察肝脏显微结构的变化,并检测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随着离水胁迫时间的延长,肝脏组织损伤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胁迫第24小时肝脏基本结构与对照组相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胁迫后第2小时显著增加(P<0.05)并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最后其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第2~第12小时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第12小时后又有所上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胁迫2 h没有显著变化(P>0.05),之后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其含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胁迫第2小时显著上升(P<0.05),之后下降,实验结束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离水操作胁迫对四指马鲅幼鱼肝脏组织结构以及抗氧化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其组织结构以及抗氧化能力都有一定的恢复趋势。

关键词: 四指马鲅 操作胁迫 组织切片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因素对聚氯乙烯和废弃液晶显示屏协同热解氯化提铟的影响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和废弃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s,LCDs)协同热解,可利用PVC产生的氯化氢提取LCDs中的铟,实现废弃PVC塑料和LCDs废物综合利用。通过PVC和LCDs协同热解实验,在PVC热解温度和载气流速一定条件下,采用采用Design-Expert 8.0.5b软件对氯铟比、氯化温度、氯化时间等因素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操作条件一定的前提下,氯铟比、氯化温度、氯化时间对铟回收率的影响均为显著;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并建立数学模型,最终得到实际可操作的最佳实验条件,其结果为氯化温度为500℃、氯化时间为30 min和氯铟比为11∶1,铟回收率为97.50%。本研究对于废弃PVC塑料和LCDs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氯铟比 氯化时间 氯化温度 Design-Expert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