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GA2ox类基因的发掘及其在苗期干旱胁迫后的表达分析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A2ox类基因是玉米赤霉素合成途径中的一类负调控基因,其表达产物(GA 2-oxidases)可通过降解赤霉素及其前体物质,调控植物中赤霉素的含量,进而影响植株的诸多表型。研究中发掘到玉米ZmGA2ox类基因13个,进一步分析各基因的基因结构以及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通过对各基因干旱胁迫下转录变化的分析发现,只有ZmGA2ox3;1、ZmGA2ox3;2、ZmGA2ox6、ZmGA2ox7;3和ZmGA2ox9共5个ZmGA2ox类基因在干旱胁迫后发生了显著的转录变化。初步鉴定出ZmGA2ox类基因中与玉米耐旱响应相关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玉米 ZmGA2ox类基因 干旱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几种地带性土壤中磷素形态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有助于揭示其在环境中的累积、迁移和转化过程及生物有效性.目前,在大尺度样带上开展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沿纬度方向采集了我国东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7种地带性林地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中温带的暗棕壤、暖温带的棕壤、北亚热带的黄棕壤、中亚热带的黄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 ,将化学浸提法与溶液磷-31核磁共振(31 P NMR)波谱法相结合,分析了土壤中磷素形态以及与其他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9. 8~825.2 ,2. 41~15. 3 ,92. 6~351. 2和14. 7~474. 4 mg·kg -1 ,其中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稳定性有机磷组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8~30. 9 ,8. 63~213.7 ,3.01~32. 2和1.73~199.2 mg·kg -1 .根据溶液31 P NM R波谱,鉴定出供试土壤中含有无机形态的磷素即正磷酸盐和焦磷酸盐,同时也鉴定出了磷酸单酯、磷酸二酯和膦酸盐等有机形态磷素的存在,其中磷酸单酯中又鉴定出了新-肌醇六磷酸、D-手性-肌醇六磷酸、RNA单核苷酸、α-磷酸甘油、肌-肌醇六磷酸、β-磷酸甘油和鲨-肌醇六磷酸,磷酸二酯中又鉴定出了DNA的存在;所有土壤中均未检测出多聚磷酸盐的存在,除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外的其他土壤中未检测出膦酸盐的存在,而赤红壤中未检测出DNA的存在;无机形态的磷素以正磷酸盐为主,而有机形态的磷素则以磷酸单酯为主.总体来看,无论化学浸提法还是溶液31 P NM R波谱法,从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到热带的砖红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有机磷及其组分的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溶液31 P NM R波谱与化学浸提法鉴定的磷素形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正磷酸盐与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磷酸单酯和膦酸盐与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与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化学浸提法相比,溶液31 P NMR波谱法能从详细的分子水平上揭示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玉米产量 滴灌施肥 栽培模式 干物质 养分积累转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东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不施氮(N1)、70%推荐施氮量(70%Opt,N2)、推荐施氮(Opt,N3)、130%推荐施氮量(130%Opt,N4)、高量施氮(N5)5个处理,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春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子粒产量.与不施氮相比较,施氮后玉米株高平均增幅8.5%,茎粗平均增幅8.5%,生物量增幅为16.8%~29.1%.N3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在处理间均最高.施氮显著提高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施氮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之间并不呈正比关系,当施氮量增加至330 kg/hm2后,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间均呈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转基因大豆品系的多重荧光PCR检测体系建立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大豆MON87701、MON87708、MON87769是我国大豆进口贸易中重点监测的转基因品系,为探讨这3个品系的高效监管技术手段,应用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建立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MON87701、MON87708、MON87769的方法.通过分析转基因大豆MON87701、MON87708、MON87769品系的特性序列及大豆内标准基因lectin序列,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1组多重PCR引物/探针,并以转基因大豆MON87701、MON87708和MON87769为测试样品,以其它转基因大豆、玉米、水稻、油菜、棉花及非转基因大豆为对照测试样品,经引物/探针浓度优化、特异性、灵敏度等测试,建立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结果显示:该多重PCR方法可从各种复杂样品中准确检出相应的靶标转基因大豆成分,对转基因大豆MON87701、MON87708和MON87769的检测灵敏度达到43个DNA拷贝,相当于比0.05%(w/w).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在转基因大豆成分快速检测和品系鉴定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多重实时荧光PCR 转基因大豆 快速检测 品系特异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樱菜中菌落总数平板计数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东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传统发酵樱菜中菌落总数平板计数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食品微生物学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和《测定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分析影响传统发酵樱菜中菌落总数平板计数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对其测定结果做了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评估.结果 表明,菌落总数平板计数过程中引入不确定度的各分量因素所占比例顺序为:重复性检验>稀释>取样>制备样品>环境温度.菌落总数平板计数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218 CFU/g,取值区间为5 782~6 218 CFU/g,包含因子k=2.此方法适用于类似条件下菌落总数平板计数结果不确定度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对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关代谢通路的鉴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 L.)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机理,为紫花苜蓿利用不育系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GN1A及其保持系MSGN1B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以及基因功能注释,筛选与不育系机理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通路。【结果】Illumina测序共得到紫花苜蓿95 679条功能基因,经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187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DEGs),其中包括18个上调基因,169个下调基因。采用GO、KEGG、COG注释库分别对187个DEGs进行功能注释,其主要涉及催化活性、代谢活动、信号传导机制、合成、膜功能、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能量代谢等相关通路。【结论】筛选出与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相关的代谢通路,初步探讨了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综合农学管理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特征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综合农学管理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及开花前后植株养分累积与转运特征,旨在为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于2009-2011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铁北区进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种不同农学管理模式,即无肥区(CK)、农户习惯模式(FP)、综合农学管理模式1(Opt-1)、综合农学管理模式2(Opt-2)、综合农学管理模式3(Opt-3),通过3年定位试验,系统监测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与累积特征,重点对开花前后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累积与转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合理增密、平衡施肥和深松作业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5种模式间以Opt-3最优,与农户习惯模式(FP)相比,Opt-3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增幅分别为13.9%和22.4%,其增产贡献主要来自于收获穗数(较农户模式增加34.3%).在与FP处理化肥投入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Opt-3处理下植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增加9.5%、28.1%和23.9%,氮、磷、钾素转运效率分别增加47.7%、21.7%和45.0%,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4.0%,磷肥偏生产力增加4.4%.与Opt-1模式相比,Opt-3处理主要通过增加密度实现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较Opt-1种植密度增加10 000株/hm2,增产56-346 kg·hm-2);与Opt-2模式相比,Opt-3主要通过肥料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效率的提升(较Opt-2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9.5%).通过肥料成本核算,Opt-3处理较FP处理增加收益2 218元/hm2,较Opt-1处理增加收益290元/hm2,较Opt-2处理节约成本367元/hm2.[结论]合理增密至70 000株/hm2、优化化肥用量(N 225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和施用时期、增施有机肥(15 000 kg·hm-2)、补充中微肥(150 kg·hm-2),并结合土壤深松是较为优化的综合农学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东北中部春玉米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螺杆挤压对玉米重组米理化特性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双螺杆挤压技术对玉米粉挤压前后理化特性及品质特性的影响,采用SLG-30双螺杆挤压机对吉林省17个品种玉米进行挤压膨化,对双螺杆挤压处理前后重组米理化特性及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挤压处理后不同品种玉米粉的蛋白质量分数平均降低11.32%,脂肪质量分数平均降低29.88%,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平均降低5.11%,冻融稳定性平均提高58.90%,糊化度平均提高88.62%,吸水性平均提高77.03%,水溶性平均提高73.57%,膨润力平均提高87.51%.相关性分析表明,挤压处理后糊化度与脂肪、直链淀粉、蛋白质量分数均呈负相关,与吸水性和水溶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直链淀粉、脂肪质量分数与冻融稳定性、糊化度、吸水性和水溶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挤压处理对玉米的理化特性指标有负面影响,但能明显提高产品加工性能和食用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