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嗪磷与B.t制剂混配对小菜蛾的共毒作用
《上海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研究了二嗪磷与B.t制剂混配对小菜蛾幼虫的共毒作用,结果表明:混配剂在作用前期(25℃1d,16℃2d)表现一定程度增效作用,而在作用后期(25℃2d,16℃3d)则表现二种单剂的相加作用.当二嗪磷在混配剂中的含量降低或处理温度较低时,前期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小菜蛾幼虫龄期对其共毒作用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二嗪磷;B.t制剂;小菜蛾;共毒作用


氮肥效应对直播大麦产量及若干生育指标的影响
《上海农学院学报 》 1994
摘要:在浅旋耕直播的条件下,通过氮肥效应对大麦产量及有关生育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与产量呈曲线相关关系,Y=2119.05+42.31x—0.1216x ̄2(r=0.9967).其高产适宜施氮量为174kg/hm ̄2;高产值为5799kg/hm ̄2;经济施肥量为138kg/hm ̄2.同时还从每公顷苗数、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净光合生产率及干物质积累等方面,阐明了适宜施氮量获得高产的群个体协调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直播大麦;氮肥效应;群体指标


香菇出菇阶段的能量需求
《上海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香菇出菇不同阶段的ATP含量、无机磷含量及ATP酶活性有相应的变化,菇蕾形成时ATP含量骤然下降,每克干组织的ATP比原基形成时下降5.8倍,而Ca2+-ATP酶及Mg2+-ATP酶的活性在菇蕾形成前表现为最高,菇蕾形成后均明显下降,说明菇蕾形成时,ATP被大量地水解利用。无机磷含量也以菇蕾形成阶段最低,这和ATP的合成与分解作用有关。
关键词: 香菇,出菇,ATP,ATP酶


粮区和菜区的畜禽粪便适宜施用量
《上海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通过市郊粮区和菜区的畜禽粪肥适宜施用量田间小区试验,以期为市郊畜禽粪便还田利用的可行性区划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认为:在每公顷施225kg纯氨基础上,水稻田的猪粪肥适宜施用量为15~30t/hm2,临界施用量为45t/hm2;蔬菜作物在每公顷施专用复合肥2250kg基础上,以每季每公顷施鸡粪45t为宜,避免撒施土表,谨防污染环境。


棉铃虫幼虫感染苏芸金杆菌不同菌株后的取食量存活率及存活时间
《上海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把不同苏芸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菌株的发酵液分别配入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初孵幼虫,3d后仍然存活的幼虫换喂未用药剂处理的人工饲料,观察它们的存活时间、取食量和发育进度。HD-1对棉铃虫击倒快.击倒率与浓度成正比,第2、3d致死中浓度(μg晶体蛋白/g饲料)分别为9.2和1.2;S-543击倒率低,第2d最高死亡率只有50%;82612介于它们之间。转喂无B.t饲料后,各菌株处理均有明显的潜在毒性,但这种毒性的大小与击倒率没有明显相关。B.t有抑制取食作用,感染B.t后棉铃虫幼虫的取食量明显减少,发育缓慢,存活个体的历期延长,化蛹率下降。这种影响以HD-1最为明显,其影响程度与菌株的毒力有关。


建立财会中心,探索财务运行机制的改革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1994
摘要:建立财会中心,探索财务运行机制的改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财经管理处阮杰当前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大好形势为我们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如何抓住机遇,在科研运行机制转换的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不失时机地与之相适应,尽快地建立和完善财务运行机制,是大家...


辅以拮抗微生物的有机添加物对蔬菜土传病原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上海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辅以拮抗微生物的有机添加物“Mx”(主要成分为蚕豆粉、无机盐类等)对蔬菜土传病原菌的生物防治作用,不但能有效控制甜椒疫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和终极腐霉(Pythiumultimum)的侵染(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1%、82%和70%);还可促进寄主植物的生长。实验同时证明,单一施用“Mx”亦具一定的防治作用。本文还就有机添加物“Mx”对这些病原菌的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土传病原菌,有机添加物,甜椒疫病菌,立枯丝核菌,终极腐霉


“沪58号”黄瓜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上海农业科技 》 1994
摘要:“沪58号”黄瓜是我所1992年育成的早熟、丰产、抗病的黄瓜新品种,适于春季大棚早熟栽培,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199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沪58号”品种耐寒性极强,采用细胞膜伤害率的方法,进行抗寒性鉴定,其耐寒性比“长春密刺”“杨行黄瓜”等品种均强,生产上表现极早熟。多年试验示范,其前期产量比对照增产30%左右,同时


防治稻纵卷叶螟高毒力苏芸金杆菌菌株的筛选
《上海农业学报 》 1994
摘要:105个苏芸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菌株初筛结果表明,其中17个菌株对稻纵卷叶螟毒力较高,血清型分布主要为H1、H3、H5和H7。经3年(1990~1992)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复筛,确定菌株S-543(H5)的毒力最高,对稻纵卷叶螟1龄和2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2.7μl/ml和6.8μl/ml,相应比目前生产菌株HD-1的毒力高0.78倍和0.98倍,但对棉铃虫的毒力却显著低于HD-1。


灰霉灵防治番茄灰霉病
《上海蔬菜 》 1994
摘要:80年代以来,灰霉病已经成为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损失30%以上.该病害危害期长,叶、花、幼果都可危害.近年来化学防治主要用多菌灵、甲基托布律和速克灵,但灰霉病对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抗性已经非常普遍.针对灰霉病对多菌灵、速克灵的抗性问题,本所混配出新型杀菌剂灰霉灵,以求解决灰霉病抗性.一、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于1994年3月18日至4月12日,在上海闵行区华漕乡进行.药剂为:25%灰霉灵、50%日本进口速克灵.在大棚内选择3个小区,每个小区10行,共100棵.用药前、后各调查1次病情,每小区50棵.记载病叶严重度及所在节位,叶片严重度按5级划分.0级;不发病;1级:病斑占叶片的1/4以下;2级:病斑占叶片的1/4—1/2;3级:病斑占叶片的1/2—3/4;4级:病斑占叶片的3/4以上.灰霉灵以1:500倍喷雾,速克灵以1:1000倍喷雾,用药时间为3月21日和3月26日共2次.二、结果与分析(一)灰霉灵对病株发生的影响 经灰霉灵处理后病林发生率只有2%,与对照相比,防效达98%,说明灰霉灵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水平传播.速克灵处理后其病株发生率与处理前没有很大差别,防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