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EG胁迫下4个黑麦草品种生理生化指标响应与比较研究
《草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比较研究4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响应。结果表明,不同PEG胁迫处理下,品种"欧必克"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最高且降幅最小,叶片电导率均最低,MDA含量增幅较小,叶片细胞膜系统有较强的忍耐干旱的能力;而品种"凤凰"忍耐干旱的性能相对较弱。胁迫下各品种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随渗透胁迫加剧,品种"欧必克"脯氨酸含量急剧上升。低浓度胁迫下(5%PEG),各品种叶片SOD活性均提高,胁迫加剧时SOD活性则下降。PEG渗透胁迫导致4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大、MDA含量增加、脯氨酸含量上升而SOD活性下降,但4个品种对应指标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品种"欧必克"的抗旱性最强,而"凤凰"的抗旱性最弱。
氟中毒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贵州畜牧兽医 》 2010
摘要:为探究氟中毒的发病机理,文章从自由基医学的角度概述了氟中毒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情况。资料显示,氧化应激并非氟中毒所特有,它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它并不是氟中毒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氧化应激只是氟致机体多种损伤效应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抗源CH223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及细胞学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条中(CYR)30、31、32和33号对小麦抗病新品系CH223及其亲本进行抗性评价,分析其对条中32号的抗性遗传方式,并研究其细胞学特征。结果显示,CH223苗期和成株期对上述4个生理小种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的抗性水平,并具有与其抗性供体TAI7047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的抗病反应型;抗×感的F1代均为免疫,反应型为0~0;型,且F2、F2:3、BC1代的抗、感分离比均符合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分离模式;CH223及其与小麦品种"中国春"等杂种F1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绝大多数的花粉母细胞具有2n=21Ⅱ的配对构型,并能与小麦染色体完好配对。说明CH223不含较大的外源染色体片段,是一个携带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的隐形异源渐渗系,对条中32号的成株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糖桃酱加工工艺的研究
《农产品加工 》 2010
摘要:以桃为主要原料,调整白砂糖、柠檬酸、蛋白糖的添加量,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低糖桃酱的最佳配方,并对琼脂、明胶、果胶、黄原胶等4种增稠剂的凝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的增稠剂及其用量,其产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应控制在30%以下,风味宜人,形态和口感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控间苗谷种栽培技术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为了促进谷子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加速谷子产业化开发,对化控间苗谷种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谷种化控间苗效果与土质、肥力、整地质量、土壤墒情和播期等因素有关。不同栽培条件下,通过调节配比或播量可以达到化控间苗目的,实现谷子不间苗或少间苗。土壤黄褐墒情(含水量15%~18%)和春播谷子,采用配比35%、播量15.00 kg/hm2,或配比50%、播量11.25 kg/hm2;土壤黄墒情(含水量13%~15%)和夏播谷子,采用配比50%、播量15.00 kg/hm2,或配比50%、播量11.25 kg/hm2;红土壤及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化控间苗谷种的配比或播量应适当低于一般壤土地(含瘠薄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晋南夏播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山西晋南地区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带,年平均温度为12.0~13.7℃,最高气温达40℃,5月下旬至10月初平均温度在25℃以上,高温期长,昼夜温差小,适宜夏播大豆种植,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管理粗放,缺乏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致使单产水平低,制约了该区域大豆生产发展。为此我们,根据晋南地区麦茬复播大豆的生产实际,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夏播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