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不同抗癌类型品种(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Ⅱ.混植组合体的选配
《吉林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水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从1985年开始,到1992年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基本完成,选配的程序和方法已具雏形。1993-1995年,正式进行了混植组合体的选配工作。到目前为止,已选配出7个混植组合体,其中有3个已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试种。
关键词: 水稻;混植组合体;初配组;抗性基因;抗瘟性;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果胶酶提取果穗醋栗果汁试验
《中国果品研究 》 1996
摘要:对加果胶酶和不加酶、热处理和不加热处理果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1)常温、加酶处理12小时,比不加酶提高自流汁率228.7%,提高总出汁率14.99%;(2)热处理50℃、加酶0.02%,酶解2小时,与热处理80℃(不加酶)相比,提高自流汁率107.9~126.4%,提高出汁率18.19%。采用果浆加热处理50℃、酶解2小时的提取方法,出汁率达83%,此法榨汁容易、迅速、汁澄清透明,皮上色素提取量高,减少果浆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的养分损失
关键词: 果汁,果胶酶,黑穗醋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吉林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利用478个种间杂交组合和307个回交组合进行大豆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提出亲本选配原则,克服种间杂种后代蔓生、小粒、粒色深等野生不良性状的技术;明确了种间杂种主要性状的选择潜力,在种间杂种早代性状选择、后代群体规模、回交改良时期及决选世代等方面的种间杂交选育新技术。直接利用野生大豆种质育成“吉林小粒1号”新品种,1990年通过吉林省的品种审定并出口创汇。利用种间杂交新技术创造出主茎有效节数25个以上、单株荚数150个以上以及蛋白质含量50%左右的直立型育种中间材料;育成一批大粒高产优良新品系,现已进入省区试或省预试。
关键词: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种间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生态研究──ⅩⅣ.复式光温综合作用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开花期生育指标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根据复式光温综合作用基本原理和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叶片感光效应规律,研究代表性纬度大豆在不同光周期、开花期生育指标变化规律。8小时光周期纬度间开花期生育指标差最小、栽培大豆均比同纬度野生大豆晚开花,确定为典型短光。16.5小时光周期纬度间开花期生育指标差最大,栽培大豆均比同纬度野生大豆早开花,确定为典型长光。讨论确定40°N至35°N地带自然光温综合作用是栽培大豆起源的主要依据[6],讨论确定野生大豆感光效应敏感,栽培大豆对温度适应性强的依据。
关键词: 复式光温综合作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叶片感光效应;开花期生育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化猪场的饲养管理技术
《吉林畜牧兽医 》 1996
摘要:规模化猪场在品种确定以后,就要根据年出栏数,设计好各种类型猪群的结构数。现以年出栏1000头猪为基数,确定猪群结构比例。按每头母猪年提供17.5头小猪算,应养约60头母猪;按公母比例10:1算,应养公猪6头;按公母猪更新要求,每年还应养后备母猪10头、后备公猪2头。以后便可按上述猪群结构安排全年生产计划。一切计划落实后,重要的问题是各类猪群的饲养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西部草原的农业气候特点及土壤盐分动态规律
《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 》 1996
摘要: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草原苏打盐渍土地区的农业气候特点及土壤盐分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草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干旱,夏季多雨,以4月、9月温度变化最为明显。土壤为苏打盐渍土,土壤含盐量以6月初为最高,随雨季的来临,土壤含盐量逐渐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33号大豆新品种选育报告
《吉林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吉林33号大豆新品种是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于1983年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以所内选育为主,结合南育,经多年选育而成。原品系代号公交8424—31。其特点中早熟、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旱。1995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
关键词: 大豆;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毛兼用的荷兰达克索羊
《吉林畜牧兽医 》 1996
摘要:百年之内,荷兰达克索羊已由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发展成为一个现代肉毛兼用品种。该古老品种在外部形态和生产性能方面均已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通过系谱登记繁殖而得以固定。达克索羊以其优异的生产性能、良好的繁殖能力而受到欧洲各国绵羊饲养者的普遍欢迎。达克索羊目前占荷兰绵羊群体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