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美国海洋渔业捕捞份额管理——兼论其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启示

世界农业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洋渔业过度捕捞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台了包括《马格努森·史蒂文斯渔业养护和管理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海洋渔业管理法案,其中以总捕捞量控制为先决条件的捕捞份额制度最为核心。近年来,中国也面临着近海渔业资源衰竭、过度捕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美国海洋渔业捕捞配额制度的研究,深入探讨、分析美国渔业捕捞制度的实施背景、目标、内容、份额分配方式及制度实施效果,就此进一步结合中国海洋渔业管理中的"捕捞限额"管理探讨其对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马格努森·史蒂文斯渔业养护和管理法案》 海洋渔业管理 捕捞份额 配额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鳙鱼配合饲料投喂频率的研究

科学养鱼 2017

摘要:投喂频率是影响鱼类摄食和饲料转化率的重要因子之一,适宜的投喂频率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减少饲料浪费污染环境,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个体生长差异,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合理的投喂频率往往会降低鱼类的生长速度,个体间规格分化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EST-SS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前期获得的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转录组数据为基础,筛选获得10550条微卫星标记(SSR),检出率为8.2%,平均9.01 kb出现1个SSR位点。设计并合成120对SSR引物,筛选得到36对能够稳定扩增的引物,并利用已获得的36对SSR引物对青岛海区栉江珧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引物的扩增片段表现出多态性,共产生4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产生3.5个等位基因,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17、0.604和0.526,表明青岛海区栉江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本研究获得的EST-SSR标记和群体遗传信息为栉江珧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栉江珧 EST-SSR 遗传多样性 杂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摘要: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水产品中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量。方法样品中残留的硝基呋喃类药物经乙酸乙酯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减压浓缩后过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经Waters XTerra C_(18)色谱柱分离,采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切换和多反应选择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以外标法定量。结果 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在1~40 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在添加水平为1、5和20μg/kg时,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和呋喃妥因的平均回收率在88.3%~102%之间,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5%。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检出限均为0.50μg/kg。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满足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量的检测。

关键词: 硝基呋喃类药物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水产品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水量对软烤虾制品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含水量的软烤虾制品分别进行水分活度、色差、质构等指标测定,并结合感官评定与商业无菌,探究制品含水量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软烤虾制品的含水量与其水分活度线性关系良好。软烤虾含水量增加时,水分活度、L*值和弹性值均上升,而a*值、b*值、硬度、胶粘性、咀嚼性、最大剪切力与粘附性呈现下降趋势,但含水量对样品的内聚性影响不大。同时,软烤虾制品的含水量对其咀嚼性、粘附性、最大剪切力、硬度与胶粘性影响显著(p<0.05)。当样品含水量≤45%时,软烤虾处于商业无菌状态,而≥45%时产品的感官性状最佳。因此,生产中应将软烤虾制品的含水量控制在45%时为宜。

关键词: 含水量 软烤虾 品质变化 色差 质构 感官评价 商业无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梨酸钾与硼酸对鲟鱼籽酱贮藏过程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化学防腐剂山梨酸钾或硼酸对鲟鱼籽酱贮藏过程品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对比对照组、添加山梨酸钾或硼酸的鲟鱼籽酱样品贮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和挥发性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组样品贮藏期间鲟鱼籽酱蛋白水解和脂肪氧化现象明显。对照组与山梨酸钾组样品TVB-N于贮藏前三个月缓慢增长到20 mg/100 g,达到鲟鱼籽酱限量标准,3月后对照组TVB-N快速上升,山梨酸钾组上升速度趋缓;硼酸对TVB-N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变化较为缓慢,约6个月时达到20 mg/100 g的限量规定。硼酸对TB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与山梨酸钾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贮藏3个月时各样品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前期对气味贡献较大的挥发性成分为醛类物质,特征气味以鱼腥味、青草味和脂肪味为主;后期对气味贡献较大的为醇类物质,特征气味以脂肪味为主。山梨酸钾及硼酸使风味形成期限滞后,但山梨酸钾对鲟鱼籽酱蛋白水解及脂肪氧化抑制能力略弱于硼酸,需进一步探讨与其他物质联合使用的途径。

关键词: 鲟鱼籽酱 贮藏 品质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分析腌干鱼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食品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传统和乳酸菌法加工腌干鱼过程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为优化腌干鱼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MiSeq测序技术,研究腌干鱼在不同加工阶段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腌干鱼加工过程微生物种类丰富,主要分为三大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性菌门(Proteobacteria);蓝圆鲹初始菌相中优势细菌为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t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和希瓦氏菌科(Shewanellaceae);海鲈初始菌相中优势菌主要是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摩式摩根菌科(Moraganellaceae)、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等。传统腌制加工过程中菌相比较单一,优势菌主要是弧菌科(Vibrionaceae)、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和动性球菌科(Planococcaceae);而接种乳酸菌发酵后,加工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呈现增加趋势,并且乳酸菌成为优势菌,促进了微杆菌科(Exiguobacterace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aceae)等优势菌的繁殖;此外还检测到气单胞菌(Aeromonadaceae)和乳杆菌(Lactobacillaceae)等传统蓝圆鲹腌制加工过程中没有出现的菌。海鲈在腌制加工过程中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蓝圆鲹,乳酸菌法腌制加工过程中细菌多样性明显增加。

关键词: 腌干鱼 Illumina MiSeq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优势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活贝类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与耐药性分析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

摘要:目的研究采自产地的鲜活贝类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布与耐药性。方法对采自产地的200份鲜活贝类,按照GB/T 4789.3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的耐药性;通过PCR法分析分离株9个毒力基因(包括prfA、plcB、hly、actA、iap、inlA、plcA、mpl、inlB)。结果在200份鲜活贝类中,共检出阳性样品4份(2.0%);有1株缺失inlB基因,1株缺失mpl基因;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一线临床治疗药物敏感,但有2株对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同时耐药,1株对复方新诺明和氧氟沙星耐药。结论采自产地的鲜活贝类存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分离株毒力基因有一定程度缺失,提示初级水产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需引起关注,并且需要继续加强食品中该菌的耐药性监测。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食源性致病菌 贝类 水产 产地 毒力基因 耐药特性 分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固态高活性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加州鲈养殖水体环境的影响

生物灾害科学 2017

摘要:针对目前加州鲈养殖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病害频发的问题,研究了半固态高活性复合微生态制剂在加州鲈养殖中优化生态环境和控制病害的作用效果,明确了其合理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剂量。半固态高活性复合微生态制剂应用于加州鲈养殖池塘后,对池塘水质具有显著的改善和净化效果:其可稳定水质pH值和DO,降低水体TN、TP、高锰酸盐指数、NH_4~+-N和NO_2~--N的含量,最大降幅分别达47.60%、46.20%、38.77%、46.20%和68.57%;可提高养殖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总量,降低诺卡氏菌的数量;可改善养殖水体的藻类结构,抑制蓝藻的发生,试验组的优势藻类为硅藻和绿藻,而对照组为蓝藻和绿藻。对照组蓝藻的占比达66.58%,显著高于试验组的39.09%~48.73%(P<0.05)。研究表明,半固态高活性复合微生态制剂兼具生态环境调控和病害控制的双重特点,为加州鲈的生态养殖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半固态 复合微生态制剂 加州鲈 养殖水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水系鱼类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江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是我国重要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和水生生物资源基因库。珠江鱼类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种质资源方面举足轻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种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鱼类空间分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对珠江全流域13个站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采集渔获物10119尾,隶属于94种72属17科。鲤科鱼类占显著优势,其次种类较多的依次为鲿科、鳅科。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以餐、南方拟餐、黄颡鱼等小型鱼类为主的中上游类群、以赤眼鳟、鲮鱼、广东鲂等中型鱼类为主的中下游类群和以罗非鱼为主的重要支流类群。同时发现中下游物种多样性高,上游及河口江段多样性低的格局。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鱼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年均气温、降雨量、年均径流量、河流宽度与透明度是珠江水系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年均气温是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最关键因子之一。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珠江鱼类种类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是珠江水系野生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多样性 空间分布 珠江 NMDS RDA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