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菱鲆选育家系体重性状的分形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2007~2010年度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分析结果显示,2007~2010年度所构建的大菱鲆选育家系群体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介于0.942 2~0.958 6之间,不同年度之间的信息维数变异不显著,这说明不同年度各选育家系群体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均为较大值,所统计群体的遗传变异都十分丰富,统计性状的变异范围也较大,显示出良好的育种潜力。相应数据的关联维数分析结果表明,除2008年度小尺度范围的关联维数是0.428 4外,其余各小尺度范围的关联维数均高于0.73,这表明,从分析结果的总体来看,大菱鲆各选育家系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结构的相关性较高;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作为研究分形特征的指标,从两个角度阐明了选育性状遗传结构的分形特征,在实际的良种选育过程中,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确定适当的留种率。

关键词: 非线性 分形理论 体重 大菱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瓶鼻海豚成体骨骼系统的度量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文章将收藏于广州海洋馆的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标本解剖并制取骨骼标本1副,对其骨骼系统作了较为全面的测量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瓶鼻海豚V型骨最大高、最大宽和最大厚等尺度均呈现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的特点;腰椎质量与体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30 6);尾椎质量与椎体高之间、质量与椎体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976 7,R2=0.940 7);幂函数能很好地拟合V型骨质量与最大高之间的数学关系(R2=0.932 0);左、右肋骨完全对称;左、右胸肋完全对称。瓶鼻海豚骨骼各椎体质量与体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能反映了各椎体的某种生长规律,如线性生长或等速生长。

关键词: 瓶鼻海豚 骨骼 椎体 形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溶性贝类毒素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根据贝类毒素的基本结构将其分为8类(组)。其中,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okadaic acid,OA)、原多甲酸毒素(azaspiracid,AZA)、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均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phycotoxins,LPs),这6大类毒素均为聚醚类物质,在贝类中富集的时间较长,目前已成为欧盟调整检测方法、最高残留限量等法律法规的主要目标。LPs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均已被发现,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贝类消费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外贸出口还将面临新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本文就LPs的化学性质、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法、限量标准、监控预警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等逐一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我国在LPs方面的科研举措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脂溶性贝类毒素 污染分布 毒理学评价 检测方法 监控预警 政策法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器官组织学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375尾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分别饥饿0、3、6、9和12 d,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研究了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食道、胃、幽门盲囊、肠和肝胰脏等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了解其在饥饿状态下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变化及耐受饥饿的能力。3 d以内的短时间饥饿对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明显,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器官开始出现损伤,饥饿6~9 d对消化器官的损伤程度较轻,饥饿12 d消化器官损伤严重,出现消化道管腔变窄、变薄,黏膜上皮细胞界限变得模糊,上皮逐渐脱落、断裂,分泌细胞变小等。食道组织结构受饥饿胁迫的损伤程度较其他消化器官轻,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的组织结构受饥饿的影响相似,肝胰脏受饥饿的影响最严重。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使卵形鲳鲹幼鱼的消化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的饥饿胁迫时间对不同消化器官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幼鱼 消化器官 组织结构 饥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用混合植物蛋白并添加氨基酸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以不同比例大豆浓缩蛋白和花生麸为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不同水平鱼粉,并添加包膜赖氨酸和蛋氨酸,饲喂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1.27±0.02)g]56 d,研究不同鱼粉含量饲料对斑节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增重率(245.02%)、特定生长率(2.58%·d-1)均在对照组获得最大值,显著高于除F1和F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当对虾摄食F1组饲料时饲料系数最小,显著小于F3~F5组(P<0.05)。成活率在F4组最低,显著低于F0~F2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水平鱼粉的饲料对虾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3)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F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SOD活性在F5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F1组最高,显著高于F2~F4组(P<0.05),溶菌酶(LSZ)活性在F4和F5组最高,显著高于F0~F3组(P<0.05)。根据斑节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得出用混合植物蛋白并添加包膜氨基酸可替代饲料中20%的鱼粉,且随着饲料中植物蛋白含量的增加,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

关键词: 斑节对虾 植物蛋白 鱼粉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鲛体型特征与网目尺寸关系的初步探讨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初步探讨了马鲛流刺网网目尺寸与其主捕对象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i)体型特征的关系。在2012年对南海北部进行了2个航次的海上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马鲛流刺网的捕获种类、康氏马鲛的体型特征等,结合网具的捕获方式,用相对体围值分析了康氏马鲛体型特征与网目尺寸的关系。结果显示,渔获种类有22种;康氏马鲛占渔获总产量的57.33%;康氏马鲛捕获位置在鳃盖骨后缘至第二背鳍起点之间;捕获的康氏马鲛相对体围值范围为0.96~1.77,相对体围值为1.09时捕获量最大。

关键词: 流刺网 康氏马鲛 网目尺寸 体型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鰨养殖群体雌雄比例与自然性逆转率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性别连锁微卫星标记scaffold1128_343和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半滑舌鳎8个普通家系和养殖场雄性亲鱼遗传性别与性逆转情况。首先,8个普通家系(28、30、38、39、40、44、57、69)遗传性别检测结果显示,遗传雌性比例最低为39家系(37.93%),最高为38家系和40家系(55.00%)。对其中4个家系(28、39、44、57)的两次遗传性别比例检测结果对比发现,家系间遗传雌性比例存在差异。其次,对4个家系(28、39、44、57)和养殖场雄性亲鱼的遗传与表型性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家系表型雌鱼比例为18.75%~46.88%,低于各家系的遗传雌性比例,不同家系间自然性逆转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还发现,繁育场所用的普通雄性亲鱼中平均有28.42%的伪雄鱼。本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性逆转现象在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普遍存在,半滑舌鳎不同家系的表型雌鱼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培育半滑舌鳎高雌性苗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养殖群体 家系 雄性亲鱼 遗传性别 性逆转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真鲷冷冻精子诱导及其生长评价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Hertwig效应,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对真鲷(Pagrus major)冷冻精子诱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经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真鲷精子与大菱鲆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无论是否经过冷休克处理都不能孵化出膜;经剂量为64.8~72.0mJ.cm-2紫外线照射处理后的真鲷精子与大菱鲆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初孵仔鱼表现出典型的单倍体综合征;受精和孵化水温为(14.5±0.5)℃时,大菱鲆雌核发育单倍体的冷休克二倍体化的最佳处理起始时间、处理水温和持续时间分别为受精后6.5min,-2℃和45min.至孵化后60日龄,雌核发育苗种的成活率为0.61%,仅相当于其半同胞对照的10%左右,60~180日龄两者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均达90%以上;14月龄前,雌核发育苗种的全长和体重均比半同胞对照要低,此后雌核发育苗种由于雌性比例较高而生长速度加快,至17月龄时其全长和体重与半同胞对照基本相当.

关键词: 大菱鲆 真鲷 冷冻精子 雌核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生物饲料饲养克氏原鳌虾并和普通饲料进行营养评价及养殖效果比较,通过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速度和性腺发育指标的测定和观察,研究和评价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饲料和普通饲料相比其氨基酸数量、种类更为齐全,尤其是必需氨基酸含量更为丰富、比例更为平衡,即两者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物饲料组和普通饲料组经2个月的比较饲喂养殖,平均生长速度(日均增重率)分别为1.75%,1.48%;性腺成熟系数、肝体比和相对怀卵量等指标经数理统计检验显示,在2种饲料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P<0.05),即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性腺成熟发育和普通饲料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等水产养殖有着较好的饲养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生物饲料 克氏原螯虾 生长 性腺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鳝)群体形态学初步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东营、青岛和温州近海的中国(鲒)(Sillago sinica)3个地理群体共69尾样品进行了常规形态特征测定,以框架测量法测定了18个框架数据,并基于多变量分析法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鳝)不同地理群体可数性状上均无显著差异;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27个形态特征值中,东营群体与青岛和温州群体间分别有17个和14个变量存在显著差异,温州和青岛群体间仅有6个变量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存在交叉现象,无法检测到与地理相对应的分支类群;根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构建的散布图显示,东营群体个体相对集中.以上实验结果均表明,中国(鳝)3个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东营群体与其它两群体间形态差异较大.该研究为中国(鳝)种群研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为其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国(鳝) 形态特征 框架法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