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菜国际标准制定对我国紫菜产业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亚洲区域紫菜标准的背景、制定进程以及中日韩三国针对紫菜标准争论的焦点问题,重点分析了亚洲区域紫菜标准对我国紫菜产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结合我国紫菜产业发展现状,作者提出了持续性跟踪和积极参与紫菜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强对紫菜产品中重金属和扑草净等污染物的安全性评估等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紫菜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制修订紫菜产品标准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危害我国淡水养殖业,尤其是草鱼养殖业最为重要的疫病,论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草鱼呼肠孤病毒一般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特征、蛋白及其功能、细胞培养特性、致病机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草鱼出血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污染背景生境中背角无齿蚌的重金属积累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无明显外源污染)、太湖梅梁湾(历史上污染较为严重)以及云南茈碧湖(高原洁净湖泊)生境中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对象,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蚌样软组织中15种重金属(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和Pb)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南泉基地养殖蚌中Al、Cr、Mn、Fe、Ni、Cu、Zn、As、Cd和Ba的含量显著低于梅梁湾野生蚌(P<0.05),茈碧湖野生蚌中Al、Mn、Ni、Cu、Zn、As、Cd、Ba和Pb的含量显著低于梅梁湾蚌样(P<0.05),但前者Mo和Tl的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南泉基地蚌样中Cr、Fe、Mo和Tl的含量显著低于茈碧湖蚌样(P<0.05),而Cu、As和Pb的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梅梁湾、南泉基地和茈碧湖蚌的金属污染指数(MPI)分别为11.1、1.8和1.0,显示出南泉基地养殖蚌重金属总体污染水平很低,与生活于洁净水体茈碧湖中蚌的情况相近,而远低于采自太湖梅梁湾蚌的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饲料蛋白及其互作效应对吉富罗非鱼生长与血清能源物质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温度(20~34℃)、饲料蛋白水平(25%~50%)及其互作效应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饲料效率与血清能源物质(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的影响。整个实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温度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一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高温与饲料高蛋白水平会降低生长与饲料效率。温度的一次效应对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水平为37.5%时,随温度的升高,血清葡萄糖水平逐渐增加;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饲料蛋白水平对血清葡萄糖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温度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互作效应对饲料效率、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对生长、饲料效率和血清甘油三脂与总蛋白水平的影响较饲料蛋白明显,而对血清葡萄糖的效应则与之相反。因子与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及总蛋白水平这5项响应值间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8、0.955、0.971、0.977和0.870(P<0.01),可用于预测。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温度/饲料蛋白水平最优组合为29.9℃/40.3%,此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较高,分别为2.748%/d和0.775,其可靠性达0.888。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水温对吉富罗非鱼血清代谢物质的影响也不同,增加水温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饲料蛋白,提高血清中蛋白的分解与转化。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水温 饲料蛋白 生长 葡萄糖 甘油三酯 总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抗病力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一株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免疫相关基因(TLR和Relish基因)表达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cells·mL-1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72~144 h,中国明对虾的肝胰腺、鳃和血淋巴的TLR和Relish基因表达或被显著抑制(P<0.05),或恢复至海水对照组的水平(P>0.05);而1000 cells·mL-1藻中对虾鳃组织和血淋巴的上述基因表达在48~144 h被显著抑制(P<0.05),肝胰腺的表达在72~144 h被显著抑制(P<0.05)。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投喂感染WSSV的病虾后,加藻的感染组和未加藻的感染组的中国明对虾虽然都在第3 d时检测到阳性结果,7 d内累积死亡率为100%,但同一时间点加藻组的累积死亡率高于未加藻组。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6 d后的中国明对虾,经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人工急性感染后,两个加藻组在同一取样时间点的累积死亡率高于未加藻的海水对照组,且随着藻浓度升高而有升高的趋势。研究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可影响中国明对虾TLR和Relish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机体的抗病力。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塔玛亚历山大藻 TLR Relish 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的饥饿试验和补偿生长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研究了(25.0±1.5)℃下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初始体质量(1.60±0.01)g]饥饿0 d、2 d、4 d、6 d和8 d后再饱食投喂18 d、16 d、14 d和12 d的补偿生长和体组成变化。结果显示,饥饿2 d的斑节对虾体质量上升,脂肪质量分数下降,而水分、灰分质量分数增加,但蛋白质质量分数没有明显改变。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斑节对虾的体质量及蛋白质、脂肪等质量分数持续下降,水分和灰分质量分数持续上升。试验结束时饥饿2d和饥饿4 d试验组斑节对虾的体质量略小于对照组,虾体的营养组成也均接近或达到对照组水平,而饥饿6 d和饥饿8 d试验组的斑节对虾的体质量则远低于对照组,且虾的身体营养组成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生长过程中所有饥饿处理组的食物转化率(FCE)均高于对照组,各饥饿处理组的饲料系数(FCR)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饥饿2 d和4 d的斑节对虾在恢复正常投喂之后具有部分补偿生长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恢复摄食后食物转化率提高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法检测鱼和虾中复硝酚钠残留量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酸性氧化铝去脂、碳酸钾溶液反萃取、乙酸酐衍生后,正己烷萃取衍生产物,气相色谱-ECD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在5~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检测限为5μg/kg,对硝基酚钠的回收率为86.4%~89.6%,邻硝基酚钠的回收率为82.8%~84.3%,2-甲氧基-5-硝基苯酚钠的回收率为89.9%~92.2%,相对标准偏差均<15%。该方法适用于鱼和虾可食部分中复硝酚钠的常规残留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Dorsalin-1-like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orsalin-1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家族成员,在调控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脊椎动物Dorsalin-1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Dorsalin-1-like基因的cDNA序列,并分析了Dorsalin-1-like mRNA在半滑舌鳎成鱼的组织表达差异及其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半滑舌鳎Dorsalin-1-like基因cDNA全长为1 961 bp,包括了153 bp的5′非翻译区(5′UTR)、编码419个氨基酸的1 260 bp的开放读码框(ORF),以及548 bp的3′非翻译区(3′UTR)。同源性分析和分子进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半滑舌鳎Dorsalin-1-like鲀与红鳍东方(Taleifugu rubripe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的同源性最高,并与之共同聚为鱼类Dorsalin-1分支。此外,Dorsalin-1-like mRNA在半滑舌鳎成鱼的13个组织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并在心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肝、脊髓等组织中次之。在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卵期、仔鱼、稚鱼、幼鱼)中,Dorsalin-1-like在卵期中的胚胎期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前期仔鱼期。上述实验结果表明,Dorsalin-1在调控卵期和仔鱼期的早期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发育进而参与心脏、骨骼等组织的发育调控。本研究旨在揭示Dorsalin-1-like基因在调控半滑舌鳎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作用,并为筛选半滑舌鳎骨骼发育的调控因子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Dorsalin-1-like mRNA表达 早期发育 骨骼发育 神经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不同地理群体中华鳖pomc基因PCR-RFLP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多态性,建立区分中华鳖不同地理群的分子遗传标记,采用PCR-RFLP的方法扩增得到4个不同地理群(太湖鳖群体、沙鳖群体、台湾鳖群体和黄河鳖群体)中华鳖的pomc基因,比较4个地理群中华鳖的pomc基因的同源性,构建遗传进化树,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用AccⅡ、BscBⅠ、AsuⅠ和Tsc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omc基因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4个不同地理群的中华鳖均能扩增出786 bp的pomc基因。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在遗传上台湾鳖和沙鳖亲缘关系较近,而太湖鳖与黄河鳖亲缘关系较近。用酶切分析pomc基因扩增产物,结果表明:用AccⅡ内切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沙鳖切出303 bp和483 bp 2个条带,而其他3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BscBⅠ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台湾鳖和沙鳖切出351 bp和435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bp的条带。用AsuⅠ酶对4种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台湾鳖和黄河鳖切出349 bp和437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用TscⅠ酶对中华鳖pomc基因进行酶切,其中黄河鳖和太湖鳖切出349 bp和437 bp 2个条带,而其他2个种属的中华鳖只有1个786 bp的条带。这4个限制性内切酶的联合使用分析,可使这4个地理群的中华鳖在分子水平都得到明确的鉴定。从这4个地理群的中华鳖pomc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显著差异和酶切位点的变化,进一步证明pomc基因可以作为区分这4个不同地理群中华鳖的分子遗传标记。
关键词: 中华鳖 pomc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PCR-R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浮床技术作为生物操纵方法的一种,是一种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它是利用浮床植物根系或者茎叶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对植物的收割(收获)以实现降低或者消除水体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修复环境的目的。综述了生物浮床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及生物浮床的应用效果,并结合生物浮床的技术特点探讨其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