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沙蚕快速培育半滑舌鳎雌性亲鱼方法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2年4月11日至2012年10月3日通过对半滑舌鳎雌性亲鱼投喂沙蚕等鲜活饵料进行强化培育后,结果发现,半滑舌鳎雌鱼生长极快,性腺发育时间提前,产卵期延长,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显著提高,亲鱼产卵后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半滑舌鳎亲鱼经过4个月强化培育后,A组(实验组)平均体重由1.25 kg增至1.85 kg,净增重和日增重分别为0.6 kg和4.92 g/d,明显高于B组(对照组)的0.34 kg和2.79 g/d;截至产卵前,A组中198条亲鱼有118条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率为59.60%,而B组仅有67条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率为33.84%;A组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产卵后仅有11条死亡,死亡率为9.32%,相反B组有28条亲鱼产卵后死亡,死亡比例高达41.79%,比A组高出32.47%;A组亲鱼性腺于5月26日开始发育,比B组提前了19 d,于9月10日开始产卵,比B组提前了6 d。A组产卵期为24 d,比B组延长了13d;A组亲鱼平均产卵量和平均上浮卵量分别为411.3 mL和263.2 mL,分别高出B组60.6 mL和71.2 mL,且A组平均上浮率(80.97%)明显高于B组(67.65%);A组和B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60.37%和47.29%,A组比B组高出13.08%,A组平均孵化率为53.28%,B组为22.40%,A组是B组的2.38倍。两组畸形率都较低,分别为2.36%和4.73%,但A组畸形率不足B组一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并(a)芘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含有5个苯环的多环芳烃,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可引起多种形式的DNA损伤。彗星试验,又称为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是一项灵敏、快速的在单细胞水平检测DNA链断裂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生物监测中。污染物的毒性监测与评估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生态毒理学试验,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浓度苯并(a)芘暴露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肝细胞DNA的损伤情况。试验将罗非鱼在0.1、1、10、50μg·L-14个苯并(a)芘(BaP)浓度下分别暴露4、7、14 d,利用彗星试验研究BaP对罗非鱼肝细胞DNA的损伤情况,以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及Olive尾矩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BaP会对肝细胞DNA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0.1、1、10μg·L-13个浓度组,DNA损伤随着BaP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50μg·L-1组DNA损伤有所下降。在时间上,除1μg·L-1剂量组的尾部DNA含量、10μg·L-1组的尾部DNA含量及Olive尾矩外,其他指标有在第7天降低之后又升高的趋势,这意味着肝细胞DNA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中BaP的污染情况。该实验为进一步探讨苯并(a)芘的致癌机制及环境中苯并(a)芘的监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水系(中国)大麻哈鱼生物学特征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和2011年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生殖洄游群体中采集了571尾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样本,进行了鳞片观察和生物学测定。根据退算叉长,采用Logistic生长方程拟合大麻哈鱼叉长的生长,并计算了生长速度和加速度。结果表明,大麻哈鱼3龄前生长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变慢。对3+龄大麻哈鱼生长分析表明,在1.372和1.492龄时,雄、雌个体生长速度最快,而在2.674和2.823龄时生长加速度最低,和性成熟开始时期相吻合。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了大麻哈鱼50%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L50),雄性为46.19 cm,雌性为47.95 cm,ARSS分析表明雌雄差异显著(P<0.05),对应的50%初次性成熟时间T50分别为2.00和2.15。通过大麻哈鱼生长分析,认为应将50%初次性成熟叉长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生物学指标。黑龙江大麻哈鱼雌性个体GSI和绝对繁殖力均与叉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雄性个体上述指标均与叉长呈显著负相关(P<0.05)。黑龙江雌性和雄性大麻哈鱼GSI与叉长相关关系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78x–18.225(R2=0.441);y=–0.090x+8.852(R2=0.423)。黑龙江群体性腺发育程度高于乌苏里江群体,乌苏里江群体性腺发育的不一致性导致了GSI和叉长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洛氏鱥肌肉某些营养成分分析和肉质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 Dybowskii)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鱥属Phoxinus Agassiz,曾用名长尾鱥、拉氏鱥,渔民常称为柳根池。洛氏鱥为江河野生的小型经济鱼类,自然状况下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及黑龙江流域,该鱼身体较长,稍侧扁,呈纺锤形,背部灰黄色,有小黑斑点,自背部正中至尾柄有不明显的黑条纹,腹部和体侧银黄色或银白色。该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结构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从合浦珠母贝肉中酶法制备得到的抗氧化肽的结构,采用基质辅助激光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测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分离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所得各组分的分子量,并对其中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组分进行了二级质谱结构解析。结果表明,水解液经RP-HPLC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较强的五个肽段组分A、B、C、D和E,其对应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022.54、1334.60、1494.75、1085.60、1288.82和1304.83u。其中对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具有最强清除能力的是C组分肽,其氨基酸序列为Val-Ala-Thr-Gly-Leu-Arg-Lys-Glu-Gly-Val-Val-Gly-Gly-Pro-Arg。以上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椎动物父系基因组主动去甲基化研究进展
《生物学杂志 》 2013 CSCD
摘要:基因组表观遗传重组出现在细胞发育潜能发生变化的时期。早期植入前胚胎的表观遗传重新编程对于细胞分化和胚胎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这涉及到表观遗传印记(尤其是DNA甲基化)的消除和重建过程。脊椎动物许多物种中,DNA复制起始前父系基因组通常要经历主动去甲基化,而母系基因组则可以保持甲基化的状态不变,直到在随后的卵裂过程中被动去甲基化。综述了脊椎动物父系基因组主动去甲基化的机制,这种去甲基化在脊椎动物各物种间的差异,以及影响这种主动去甲基化机制的因素。另外,研究外源基因表达的表观调控机制(尤其是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异常现象)有利于理解转基因克隆水产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授精成功率较低,基因整合率较低,以及胚胎发育异常等现象,有利于更好地应用转基因克隆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水分烤虾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变质高水分烤虾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腐败菌,命名为LY01,对该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溶血性、微生物荧光鉴定、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LY01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在37℃肉浸液肉汤中0~2h为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停滞期,2~10h为对数期;肉浸液肉汤盐质量浓度在5~45g/L之间蜡样芽孢杆菌生长良好,超过105g/L其生长受到限制,甚至死亡;肉浸液肉汤的pH值在3.0~5.5之间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较为缓慢,pH5.5~9.0之间生长快速,pH9.0以上生长受到抑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溴联苯醚(BDE-209)对菲律宾蛤仔外套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低(32μg.L-1)、中(160μg.L-1)和高(800μg.L-1)3个浓度BDE-209对菲律宾蛤仔外套膜抗氧化酶(SOD、CAT及POD)活性和GSH、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DE-209对菲律宾蛤仔外套膜SOD、CAT和POD活性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低浓度组SOD活性在暴露第2天达到最高,为56.61U.mg-1pro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清水恢复7d后,各浓度组SOD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暴露2~15d,各浓度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组CAT活性均在暴露第7天达到最高诱导率;中浓度组POD活性在暴露第1天即达到最高,是空白对照的1.33倍,高浓度组POD活性在清水恢复期间均受到显著抑制作用(P<0.05);随着BDE-209暴露时间的延长,菲律宾蛤仔外套膜MDA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清水恢复3d后各浓度组MDA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BDE-209对菲律宾蛤仔外套膜GSH含量则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其中暴露第3天各浓度组GSH含量均达到最低(P<0.05)。BDE-209可诱导菲律宾蛤仔氧化应激反应,SOD、CAT和POD在自由基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GSH含量可作为BDE-209对菲律宾蛤仔胁迫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物 氧化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C型凝集素母源传递与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虾夷扇贝C型凝集素的母源传递及其抑菌作用,实验运用qRT-PCR技术检测了经鳗弧菌刺激后虾夷扇贝卵巢中C型凝集素的表达模式,比较分析了C型凝集素基因在正常虾夷扇贝和鳗弧菌刺激的虾夷扇贝所产的卵及其胚胎发育前期的存在与变化;通过抑菌实验研究了卵胞浆中C型凝集素抑制细菌存活的作用。结果表明,鳗弧菌刺激能够诱导虾夷扇贝卵巢中的C型凝集素mRNA表达量显著变化,最高表达量出现在刺激8 h后,为对照组的6.2倍;母体中C型凝集素可以传递给卵和胚胎,刺激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正常组,且表达量都随胚胎发育逐渐降低,至受精36 h时分别为正常对照卵的0.3和0.2倍;蛋白终浓度为200和400μg/mL的卵无细胞体系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与C型凝集素家族抗体反应后,细菌存活率显著上升,说明母源C型凝集素在抑制细菌存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婷”原料药在鱼肌肉组织中残留检测前处理方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鱼和鲫肌肉组织中"美婷"原料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以甲醇作抽提剂、二氯甲烷作净化剂,振荡离心,正己烷去脂,30℃旋转浓缩蒸发的前处理方法,快速、准确、经济、实用性强。该方法"美婷"原料药的最低检测限可达1.0μg/kg;在加标水平为1.0~100μg/kg时,回收率为67.72%~95.52%;相对标准偏差为7.76%~37.81%。该前处理方法适合检测"美婷"原料药在鱼体内的残留。
关键词: “美婷”原料药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法 前处理 鱼体肌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