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动物眼睛的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
《生物学杂志 》 2013 CSCD
摘要:动物眼睛的起源与进化过程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注目的研究热点,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眼睛出现的过程、眼睛进化所需的时间、眼睛的单起源论、眼睛的类型与进化、光感受器与眼睛进化的关系、光感受器和视蛋白的类型与进化这6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动物眼睛起源与进化的主要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不同养殖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了2007年夏季桑沟湾不同养殖区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不同站位之间既存在共同图谱,又具有各自的特征谱带,总体上可分为4个区,湾外区、湾口区,湾中区和湾底区,分别与非养殖区、海带养殖区、综合养殖区、贝类单养与网箱养殖区行相对应;扇贝养殖区和牡蛎养殖区微生物相似性最高为94%,贝类单养与网箱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相似性最低为41%,仅在网箱区发现对含氮污染物有去除作用的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17个站位表层水样共获得30个优势菌群,选择比较明显的12条带进行回收、扩增和测序,与GenBank中已经登录的细菌种群的同源性进行比较(相似性92%~98%),结果表明,这12条序列所代表的细菌分属于变形菌亚门(α-pro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研究结果说明贝类单养和网箱养殖对环境的改变较大,海带养殖对环境的改变较小,综合养殖能减少贝类和网箱养殖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养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莲湖水源地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污染生物学特征与污染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污染生物学指数方法分析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污染状况,结合水质指标分析不同生物学指数对水体污染的评价效果,运用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大莲湖水源地的污染特点。结果显示,夏秋季节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浮游动物Shannon Wiener指数(H1)为0.3~1.8,Margalef多样性指数(D)为1.0~10.4;底栖动物Shannon Wiener指数(H2)为0.81~1.26,Goodnight指数(G)为0.30~0.88,均显示呈污染状态,对应水质指标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浮游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D)和底栖动物的Goodnight修订指数(G)可以更好的反应水体污染状态。综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依次为水森林>内河>池塘>外河>湖区,表明大莲湖水源地的湖区有一定的水质净化涵养作用,水源地的污染主要来自内部有机物淤积和池塘养殖,应采取地形塑造、底泥疏浚、水网沟通、控制池塘养殖等修复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参水煮液酶解多肽的抗氧化活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参水煮液的冻干粉为原料,选取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别酶解制备多肽,测定其对·OH、O-2·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与合成抗氧化剂TBHQ对比。结果表明,3种蛋白酶酶解制得的海参水煮液多肽对·OH、O-2·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随样品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得的海参水煮液多肽清除·OH、O-2·和DPPH·自由基的IC50值依次为8.565、6.658和2.015mg/ml,其对O-2·的清除能力优于TBHQ。经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制得的海参水煮液多肽分子量分别分布在<2 500、<3 500和<1 000D的小分子肽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花龟产卵行为观察及其繁殖性能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和记录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的中华花龟(Ocadia sinensis)的产卵行为,分析了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同时就气温对中华花龟产卵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产卵行为观察表明,中华花龟产卵巢址一般都选择在高出人工搭建的池边产卵场平面21.148(±6.943)cm(n=60)的地方,整个产卵过程可分为6期:第Ⅰ期选巢、第Ⅱ期掘巢穴、第Ⅲ期产卵、第Ⅳ期盖巢穴、第V期护卵和第Ⅵ期回水体,回归关系分析表明,第Ⅲ期时长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统计分析了6年的气温与产卵情况的关系,结果显示每年12~2月平均气温之和与2月份的产卵量正相关(P<0.05),12~2月的气温之和决定了中华花龟每年初始产卵的时间。回归关系表明,产卵时长与繁殖性能呈显著正相关,这种选择压力促使雌龟产生质量更好的后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对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利用的比较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罗非鱼对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的利用效果,设计了鱼粉含量为9%的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0%的无鱼粉饲料(以豆粕等蛋白替代鱼粉),在无鱼粉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使其蛋氨酸含量与鱼粉饲料一致,共4种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22±0.07)g/尾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8周。结果表明,各组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1642.7%、1250.3%、1362.0%、1451.7%,饲料系数分别为1.08、1.45、1.30、1.21;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提高增重率8.9%、16.1%(P<0.05),降低饲料系数10.34%、16.55%(P<0.05);包膜蛋氨酸组较晶体蛋氨酸组具有更高增重率和更低饲料系数(P<0.05)。对摄食后不同时间点肝脏和血浆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变化的测定表明,鱼粉饲料组、无鱼粉饲料组肝脏GOT、GPT活性分别在摄食后第2、第4h出现高峰;晶体蛋氨酸组在摄食后1h出现高峰,较无鱼粉组提前;包膜蛋氨酸组在摄食后第5h出现高峰,较无鱼粉组滞后;血浆GOT、GPT活性变化趋势与肝脏的基本一致。消化率试验表明,鱼粉饲料组干物质、粗蛋白质消化率最高,无鱼粉饲料组最低;在无鱼粉饲料中添加晶体蛋氨酸、包膜蛋氨酸后,干物质、粗蛋白质消化率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蛋氨酸缺乏的实用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包膜蛋氨酸,均可显著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包膜蛋氨酸较晶体蛋氨酸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和更好的促生长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头肾发生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鱼头肾的组织发生发育,应用组织学技术,对1~103 dph(day post hatching)的草鱼头肾进行观察分析,描述了头肾的组织结构变化及免疫球蛋白M(IgM)阳性细胞及过碘酸雪夫氏(PAS)阳性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结果显示,6 dph,出现头肾原基,原基中原肾管分化形成的肾小管之间出现散在的干细胞.7 dph至16 dph,造血干细胞逐渐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增加;17 dph至103 dph,肾小管逐渐退化至完全消失,网状内皮系统支持下的淋巴造血组织构成头肾的主要部分.40 dph肾上腺细胞团开始出现.65 dph与成鱼头肾的组织结构接近,作为淋巴-肾上腺组织存在.PAS阳性细胞最早在7 dph出现;IgM阳性细胞最早出现于17 dph;之后,IgM阳性细胞及PAS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分布于整个头肾组织.研究表明,65 dph草鱼头肾在组织上发育基本成熟;头肾作为草鱼免疫器官的早期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无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只具有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以及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组织结构逐步发育完善.
关键词: 草鱼 头肾 组织发生 免疫组织化学 PAS阳性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匙吻鲟与鳙胃肠道饵料生物的比较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同一试验池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胃肠道内含物的连续3次分析,揭示他们滤食的天然饵料生物组成及差异。首先根据物种鉴定结果对2种鱼的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采样时间同一池塘内2种鱼饵料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分别聚为不同的分枝;分析匙吻鲟和鳙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种类时还发现不同采样时间前者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数均多于后者。同时对2种鱼胃肠道内各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大型饵料生物充足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在2种鱼胃肠道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减少时,匙吻鲟摄食强度减小,但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仍显著较大(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消失后,轮虫生物量在匙吻鲟胃肠道内显著增加(P<0.05);相比较,鳙在各采样期则主要滤食较小型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另外,当动物性饵料减少后,匙吻鲟和鳙均通过大量滤食植物絮团来补充能量。综上,同一试验池养殖的匙吻鲟和鳙存在摄食竞争压力,该压力的大小与环境中大型饵料生物的丰富度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的血清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2010年~2011年从海南省各地罗非鱼养殖场中分离到的24株病原菌进行常规细菌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革兰染色阳性、球形、短链状,β溶血,结合16S rRNA基因鉴定确认24株病原菌均为无乳链球菌.PCR法扩增菌株荚膜多糖(cps)基因鉴定其血清型,表明24株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均为Ⅰa型.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31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数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低,对强力霉素敏感.对于多数抗生素,2011年分离的菌株敏感率明显低于2010年分离的菌株.本研究表明近两年海南省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与菌株耐药性之间无直接相关关系.该结论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耐药性监测、血清分型及综合防控提供实验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及洪泽湖太湖新银鱼耳石元素锶钙比的比较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元素电子显微探针分析技术,对南太湖(白雀乡水域)、北太湖(吴塘门至乌龟山水域)以及洪泽湖(老子山水域)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矢耳石进行了元素微化学分析,如锶及钙元素分布、积累、浓度比等特征的比较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和面分布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北太湖太湖新银鱼的个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耳石具高锶钙比(21.41±0.50,N=4),另一类耳石具低锶钙比(1.64±0.12,N=5);南太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值居中(3.12±0.07,N=10);而洪泽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普遍偏高(5.42±0.32,N=9)。这些个体类别间锶钙比值的差异均显著(P<0.05)。此外,洪泽湖个体耳石标本有高锶环的存在,而太湖个体耳石中锶的分布水平较均一化。上述结果显示,一方面太湖和洪泽湖太湖新银鱼耳石锶钙比类型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太湖不同水域太湖新银鱼耳石的锶钙比类型亦不尽相同;反映出耳石锶钙比特征具有可以用来区别太湖新银鱼不同水域资源群体的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