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旁路调节在人造奶油生产系统的应用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人造奶油生产系统中速冻环节存在温度调节能力薄弱,控制作用滞后严重,超调量大等问题,首次提出了人造奶油生产系统旁路调节方案,旨在实现速冻过程温度的精确控制,建立了速冻装置旁路调节的稳态数学模型、旁路调节精确数学控制的基本规则,采用仿真预测速冻过程中扰动对工况的影响,将旁路调节精确数学控制模型集成到人造奶油生产控制系统,开展了各种扰动形式下旁路调节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旁路调节的精确数学控制使得速冻环节温度控制滞后小,超调量小,温度控制效果良好,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实现人造奶油生产的运行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钢筋在混凝土模拟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建筑材料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HPB235,HRB335和HRB400这3种钢筋在不同pH值和不同氯离子浓度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的稳态电位、腐蚀速率和阳极极化曲线,分析了腐蚀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三者的腐蚀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混凝土孔隙液的pH值减小,HPB235,HRB335和HRB400耐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变弱.模拟混凝土孔隙液的pH值相同时,氯离子浓度对材料的腐蚀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孔隙液pH=13.6时,这3种钢筋暴露在高浓度氯离子(0.30mol/L)环境下,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耐蚀性;孔隙液pH=12.5时,微量的氯离子浓度(0.05mol/L)破坏了钝化膜,导致3种钢筋均发生严重的孔腐蚀;孔隙液pH=10.0时,3种钢筋未能形成钝态而导致其耐蚀性差.在相同介质下,HPB235耐蚀性能最佳,HRB335次之,HRB400最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对南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来海洋物种入侵已成为继海洋栖息地破坏之后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第二个重大威胁。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南海外来物种的状况,本文阐述了南海主要外来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结果表明:(1)在我国南海最主要分布和已经报道的外来物种共有35种,多为无意引进。其中,海洋外来藻类最多,为16种,占总种类数的45.7%;其次是海洋污损动物,为11种,占31.4%;外来微生物,为5种,占14.3%;潮间带滩涂植物主要有3种,占8.6%。(2)外来入侵物种主要通过4个方面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弱化海洋生态系统群落结构,降低其物种多样性;改变海洋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降低其遗传变异性;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外源病害肆虐;加剧海洋生态灾害。本文对南海不同种类外来物种生物学特征分析可为南海外来物种入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防控对策的提出可为管理部门制定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黄姑鱼的繁殖生物学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1年10月~2012年9月每月中旬在象山港水域以桁杆拖虾网采集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分析了该水域黄姑鱼的年龄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体长以及卵径分布等繁殖生物学特征,旨在丰富黄姑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为象山港黄姑鱼的资源修复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整个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黄姑鱼样本483 ind,体长范围为82~358 mm。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水域黄姑鱼种群年龄结构简单,主要由0+龄和1+龄鱼组成,分别占32.09%和62.32%,而其它年龄组个体较少;其雌、雄比例接近于1∶1;雌、雄个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L50分别为196.3 mm和190.1 mm;繁殖群体由1+龄和2+龄个体组成;在繁殖期间,1+龄鱼中52.74%的个体性腺发育已成熟,2+龄鱼中93.75%为性成熟个体。通过对性腺指数和雌性个体性腺发育各期所占比例的月变化分析,可知黄姑鱼的产卵时间为5~7月,繁殖盛期为6~7月。各月黄姑鱼的肝脏指数和肥满度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与性腺指数呈相反趋势变化。黄姑鱼卵径分布具有2个明显波峰,说明黄姑鱼在一个繁殖期内可进行多次产卵,属于短期分批产卵类型。研究显示,象山港黄姑鱼1龄鱼中性成熟个体的比例较高,开始呈现出繁殖群体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种群资源亟需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江苏高邮市某养殖场混养鲢死亡原因,本研究对濒死鱼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试验鉴定以及药敏性检测.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健康鲢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其LD50为5*106.75cfu/mL,根据其表型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别为1 460 bp和1 171 bp;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37种抗生素中氨曲南、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12种抗生素敏感.另外,根据A.hydrophila的气溶素aer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扩增出280 bp的aerA基因片段,其最低检出量为3*104cfu/mL.本研究对A.hydrophila导致鲢出血死亡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建立的该菌检测方法,对鲢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鲢 嗜水气单胞菌 16S rRNA gyrB aerA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凤鲚幼鱼的耳石微结构、日龄与生长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7月、8月和9月在长江口区域从小型拖网和张网渔获物中获取凤鲚幼鱼,摘取矢耳石进行耳石微结构分析,确定凤鲚幼鱼的日龄和孵化日期,分析个体早期生长过程。凤鲚幼鱼的体长范围为25.6~63.2 mm,矢耳石形状与成鱼耳石相似,为不规则扁椭球形,只有一个翼状突起。耳石横截面磨片上具有一个核和一个原基。耳石原基的直径为12.5~22.8μm,平均为(14.3±4.8)μm(n=111)。耳石核中心到第一个生长轮的距离为(24.9±6.4)μm(n=44)。生长轮在耳石长轴上排列较疏且不清晰,短轴上较密但清晰。凤鲚幼鱼的日龄为54~128 d,对应的孵化日期为2007年4月10日至7月23日,高峰期为2007年5月11日至6月26日。耳石半径(R)与标准体长(LS)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LS=6.68+0.065R。凤鲚幼鱼前20个生长轮宽度较窄,并有逐渐变窄的趋势,第20日轮之后,生长轮宽度逐渐变宽,至第50日轮后生长轮宽度趋于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环境中不同浓度K~+、Ca~(2+)对大鳞鲃幼鱼存活率、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和呼吸生理试验,研究了盐度10的水体中不同K+、Ca2+浓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存活率、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浓度3.78~435.30mg·L-1(对照组为117.55mg·L-1)和Ca2+浓度11.01~1535.90mg·L-1(对照组为116.59mg·L-1)水质条件下,大鳞鲃幼鱼存活率均为100%。96h高浓度K+的LC50为515.01mg·L-1,低浓度Ca2+的LC50为5.47mg·L-1。在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中,低浓度K+组[(3.75±0.17)mg·L-1]大鳞鲃幼鱼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高浓度K+组[(451.67±10.23)mg·L-1]耗氧率在前48h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72和96h与对照组[(115.29±0.68)mg·L-1]相比,耗氧率显著提高(P<0.05);临界窒息点和绝对窒息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Ca2+试验中,高Ca2+组[(1290.10±15.75)mg·L-1]和低Ca2+组[(8.87±0.34)mg·L-1]表现为相同趋势,即前24h时高浓度Ca2+组和低浓度Ca2+组耗氧率均比对照组[(117.57±1.68)mg·L-1]有显著升高(P<0.05),48h后,高浓度Ca2+组和低浓度Ca2+组耗氧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并持续至96h试验结束。无论低浓度Ca2+组还是高浓度Ca2+组,大鳞鲃幼鱼的临界窒息点与绝对窒息点都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大鳞鲃幼鱼对水体中K+、Ca2+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尤其是低浓度K+和高浓度Ca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鳕鱼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鳕鱼骨为原料,采用热水提取法提取胶原蛋白,并采用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分别进行酶解制备鳕鱼骨胶原蛋白肽.以对.OH、DPPH.和O2-.自由基的清除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4种蛋白酶酶解制备的鳕鱼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蛋白酶制备的鳕鱼骨胶原蛋白肽对3种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其清除能力随样品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4种蛋白酶酶解制备的鳕鱼骨胶原蛋白肽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各不相同,其中对.OH的清除能力最强且有较好的量-效关系;当多肽质量浓度在4~10 mg/mL时,4种蛋白酶酶解胶原蛋白肽对DPPH.的清除能力优于对O2-.的清除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中草药投喂策略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设计9组试验组,测定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复方中草药以及不同的投喂策略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消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饲料组分别为D0、D2、D4(连续投喂对照组、0.2%中草药组、0.4%中草药组)、1D2-1D0、1D4-1D0(1周0.2%、0.4%中草药饲料-1周对照饲料)、1D2-2D0、1D4-2D0(1周0.2%、0.4%中草药饲料-2周对照饲料)、1D2-3D0、1D4-3D0(1周0.2%、0.4%中草药饲料-3周对照饲料)。结果表明,D2组和1D4-2D0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D0组;D2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D0组;D4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D0组和1D4-1D0组;D0组的肝胰腺蛋白酶活性和血淋巴总蛋白(TP)质量浓度低于其他各组,而血淋巴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KP)以1D4-1D0组最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以D0组最高。因此,连续投喂0.2%中草药饲料以及1周0.4%中草药饲料-2周对照饲料的策略可以使凡纳滨对虾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