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珠三角河网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对2012年该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383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最主要类群,其次是裸藻和蓝藻。颗粒直链藻原变种是调查水域的本底物种,也是最优势种;而变异直链藻和网球藻分别是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的指示物种。从季节变动看,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呈现枯水季节高、丰水季节低的特征,主要与径流导致的稀释作用和透明度升高引发的沉降损失有关。从空间分布看,总生物量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升高的趋势,主要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关,而且空间分布格局无季节差异。从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上看,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绿藻和裸藻次之,这与20世纪80年度初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硅藻在枯水季节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在丰水季节由于绿藻和裸藻优势的明显增大,导致硅藻的优势下降,这与流域中一些死水区域如水库、浅滩中的蓝绿藻和裸藻在丰水期涌入干流有关,PCA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不同站位在相对组成上的季节变动还受盐度的影响。综上,物理因子包括与径流相关的稀释作用和与透明度相关的沉降损失不仅影响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也影响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而化学因素如营养盐含量是决定总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与河口潮汐作用相关的盐度变化对类群相对组成的空间分布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投喂率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同一种进口鳟鱼标准饲料,设1.0%、2.0%、3.0%、4.0%和5.0%共5个投喂率水平,在溶解氧为8.0-8.5mg/L、水温为(16±0.5)℃的流水条件下,对初始体重为5.32-6.43g的细鳞鲑幼鱼进行为期35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的增加,相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4.0%处理组的这两项指标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分别为289.82和3.89;饲料转化率(FCE)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2.0%组的FCE最低,5.0%组最高.随着投饲率的增加,细鳞鲑幼鱼鱼体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灰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粗蛋白含量保持在相近水平(除1.0%处理组);粗脂肪含量无规律性变化,但3.0%组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组,4.0%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最低.综合衡量WGR、SGR和FCE等指标,认为细鳞鲑幼鱼(5-25g体重)在密度为300尾/m3、水温为(16±0.5)℃流水条件下,最适宜的投饲率为3.0%-4.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秋两季共出现虾类16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春季14种,秋季12种;春季优势种有中国毛虾、鲜明鼓虾、哈氏仿对虾、细螯虾、日本鼓虾、葛氏长臂虾6种,秋季优势种依次为中华管鞭虾、哈氏仿对虾、周氏新对虾3种.椒江口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其次为广温低盐生态类群.多样性分析表明,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大陈岛西侧海域,整个调查海域的均匀性指数较为稳定.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椒江口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椒江口虾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分异显著,水深是导致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群落结构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鲈鱼新鲜度评价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电子鼻获取不同保藏时间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鱼鳃和鱼肉的气味信息,通过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负荷加载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菌落总数进行分析,建立一种基于电子鼻技术判别鲈鱼新鲜度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保藏时间的延长,电子鼻传感器的响应强度逐渐增大,鲈鱼鱼鳃和鱼肉的气味随之发生变化,且鱼鳃的气味响应强度大于鱼肉,其中2号传感器对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电子鼻分析结果与感官、TVB-N值和菌落总数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电子鼻可以用来区分不同新鲜度的鲈鱼,鱼鳃的区分效果优于鱼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源鲁氏耶尔森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伯利亚鲟隶属于硬骨鱼纲,辅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全世界现存26种鲟[1],我国的鲟类有2科3属8种,分布在长江水系的有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白鲟(Psephurus gladius)和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黑龙江水系的有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新疆地区有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2]。
关键词: 鲁氏耶尔森氏菌 16S rDNA 药敏特性 西伯利亚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株基质蛋白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necrosis virus,IHNV)主要结构蛋白之一,是病毒感染后造成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蛋白。为分析IHNV M蛋白的序列及结构特征,研究利用敏感细胞(EPC)培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分离株(IHNV-Sn),根据M蛋白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得到M蛋白全长ORF,并且构建至表达载体pET27b(+)中,构建出pET27-M重组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蛋白基因的序列长度为588 bp,编码195个氨基酸残基,推导分子量约为21.88 ku,等电点为9.35;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M蛋白富含丝氨酸、苏氨酸以及碱性氨基酸,存在丰富的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M蛋白不含有信号肽;疏水性大于亲水性;没有跨膜区存在;抗原表位预测显示抗原性良好;结构预测显示,不存在N-糖基化位点,存在7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和15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IHNV-Sn株与美国分离株同为一簇。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Sn株 基质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溴联苯醚(BDE-209)对紫红笛鲷鳃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13 CSCD
摘要:十溴联苯醚(BDE-209)是目前唯一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多溴联苯醚阻燃剂,其环境行为及生物效应逐渐成为环境污染领域研究的热点。选用2(LD组)、10(MLD组)、50(MHD组)及250μg.L-1(HD组)4个浓度的BDE-209作用于紫红笛鲷,探讨BDE-209对紫红笛鲷鳃抗氧化酶(SOD、CAT及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BDE-209可以显著促进SOD和CAT活性,且随着暴露时间延长CAT活性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暴露7d后,MLD组SOD活性达到最高68.31U.mg-1,是对照组(CK)的5.50倍,HD组CAT活性达到6.31U.mL-1,其次为MHD组的5.96U.mL-1。BDE-209对鳃POD活性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暴露3d时各浓度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组(P<0.05);7d时各浓度POD活性则受到显著抑制(P<0.05),清水恢复15d后各浓度组与CK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暴露期间各浓度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并且随暴露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d后HD组MDA含量达到最高,为6.99nmol.mg-1,清水恢复15d后,LD和MLD组MDA含量与CK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BDE-209可以诱导紫红笛鲷产生氧化应激效应,CAT和SOD则在氧自由基清除中发挥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秦岭细鳞鲑的年龄与生长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2年于陕西省陇县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秦岭细鳞鲑样本397尾。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秦岭细鳞鲑鳞片上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通切割形;研究样本的年龄共分为5个年龄组,其中以1~3龄为主,约占85.64%;体长(L,mm)和鳞径(R,mm)具有显著的相关性(L=5.83R2+208.06R+34.99,r2=0.88);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729.38[1 e 0.08(t+0.5)],Wt=6 288.74[1 e 0.08(t+0.5)]2.968 1,雌雄个体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生长系数为0.08,拐点年龄为13.10龄,对应的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483.66 mm和1 857.86 g。结论认为,秦岭细鳞属生长缓慢型鱼类,在所调查的保护区中秦岭细鳞鲑显现出个体小型化趋势。在制定资源保护策略时,应考虑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来扩大自然种群数量,增强种群的自然调节能力,恢复种群数量。本研究旨在了解秦岭细鳞鲑的生长规律,为秦岭细鳞鲑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adarsat-2数据的渔船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
《遥感信息 》 2013 CSCD
摘要:采用Radarsat-2高分辨率雷达数据和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海上渔船目标的检测和识别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首先针对渔船在图像上的表现特征,采用全局均值与一倍标准差之和替代传统双阈值法中的背景峰值,采用目标的强峰与弱峰的中间值替代目标峰值点,作为分割阈值进行目标分割;同时,根据研究海域船只实际尺寸数据和高分辨率图像(GeoEye)目视解译数据,统计取得渔船的长度范围为8.85m~38.58m,长宽比为2.86~5.80,并以此范围进行渔船识别。最后采取交互式精度评价方法,对检测和识别结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 SAR Radarsat-2 双阈值分割 渔船目标检测与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