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池塘系统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的分离、生长特性及脱氮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集集约化养殖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池塘底泥、表层水、塘边裸露土壤样品,采用脱氮硫杆菌选择培养基富集培养、分离得到3株细菌,通过菌落特征、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检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手段,鉴定为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命名为TD1、TD2和TD3。在30℃下,采用静置、厌氧培养实验研究这3株脱氮硫杆菌的生长繁殖特征、对硝酸盐氮的去除速率特征、硫酸根产生状况、亚硝酸盐产生情况、培养液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探索养殖环境修复中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菌株生长速率、介质pH降低速率和氧化还原电位上升幅度均表现为TD1>TD2>TD3;菌株硝态氮脱除效率和硫酸根浓度升高速率均表现为TD1>TD2>TD3,亚硝酸盐产生情况则表现为TD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江广东肇庆段赤眼鳟的年龄鉴定及生长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于2006年5月~6月和2008年5月在珠江的干流西江广东肇庆段采用刺网捕捞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标本296尾。采集赤眼鳟的鳞片材料进行年轮特征观察研究,并对赤眼鳟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中3龄、4龄赤眼鳟占优势。3龄前体长的相对增长率较大,3龄以后生长缓慢。赤眼鳟体质量生长曲线拐点为8龄,应属衰老拐点。总死亡系数Z=0.337 9,自然死亡系数M=0.193 6,捕捞死亡系数F=0.144 3,开发率为E=0.427。为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允许捕捞体长应不小于230 mm,体质量不小于220 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挑选360尾健康、平均体重为(45.00±1.50)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维生素E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摄食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2.5、25.0、50.0、1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2.5、25.0、5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肌肉的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25.0、50.0和100.0 mg/kg添加组肌肉的滴水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饲料中添加25.0~200.0 mg/kg维生素E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团头鲂生长,改善肉质。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回归方程预测团头鲂饲料中维生素E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38.5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滤料运动提高往复式微珠生物过滤器效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滤料往复运动在生物滤器硝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围绕滤料运动对往复式微珠生物过滤器硝化反应效率和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利用一套微珠生物过滤器,填充发泡聚苯乙烯颗粒(expanded polystyrene beads,EPS)滤料,粒径为3mm,滤料层高度26cm,对其过滤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滤料层的往复运动显著影响过滤器的处理效果,滤料的运动停止后,过滤器的效率缓慢下降,6d后的氨氮去除负荷降低了27.1%。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滤料运动改变了过滤器的硝化反应动力学特性,与静止状态相比,硝化反应自零级动力学向半级动力学升级的分界点显著降低,进一步证明滤料运动可以改善营养物质的传质情况,提高生物膜活性,提升过滤器效率。
关键词: 硝化反应 动力学 过滤器 微珠生物过滤器 滤料运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脑中克隆到3种GnRH基因的cDNA序列:cGnRH-Ⅱ、sGnRH和sbGnRH。每种GnRH都包括1个信号肽、1个Gly-Lys-Arg连接序列和1个GnRH相关肽。其中,cGnRH-Ⅱ的cDNA全长为568 bp,编码85个氨基酸,ORF为255 bp,5′UTR为141 bp,3′UTR为169 bp。sGnRH的cDNA全长为457 bp,编码90个氨基酸,ORF为270 bp,5′UTR为41 bp,3′UTR为143 bp。sbGnRH的cDNA全长为381 bp,编码98个氨基酸,ORF为294 bp,5′UTR为48 bp,3′UTR为36 bp。分析了3种GnRH基因的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同源性,圆斑星鲽GnRH与鲽形目鱼类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其次为鲈形目鱼类。对3种GnRH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圆斑星鲽GnRH基因与其他鲽形目鱼类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鲈形目、鲑形目和鳗鲡目鱼类。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3种GnRH基因都在脑中表现出最高表达水平且具有性别特异性表达模式:雌性中不同组织的GnRH mRNA表达水平都相应高于雄性。组织表达分析表明,cGnRH-Ⅱ的mRNA仅在脑中表达,而sbGnRH在各个组织都有表达,sGnRH仅在脑、垂体和性腺中表达。脑中sbGnRH mRNA的表达水平在卵巢成熟过程中变化显著(P<0.05),而其他两种GnRH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显著(P>0.05)。本研究首次在圆斑星鲽脑中克隆到3种GnRH基因,其组织和季节表达水平变化表明sbGnRH可能是圆斑星鲽生殖调控的关键GnRH类型,本结果可为圆斑星鲽生殖调控机制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种鲤养殖品种线粒体Cyt 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种鲤养殖品种的线粒体Cyt b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获得425 bp的Cyt b序列,其中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8%、29.0%、29.7%、14.5%,A+T含量(56.5%)高于G+C含量(43.5%),翻译为141个氨基酸,其中突变多数存在于缬氨酸和异亮氨酸之间(两个氨基酸都为不带电荷的疏水性氨基酸),其变异不影响Cyt b的功能,说明该蛋白是一个进化缓慢的蛋白,适合用于遗传进化分析。14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个单倍型,其中75.5%的个体属于单倍型Hap 2,而单倍型Hap 1主要分布在3种表现型为镜鲤的品种。AMOVA分析结果和利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分析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德国镜鲤、散磷镜鲤和松浦红镜鲤亲缘关系较近,而蓝鳞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高寒鲤亲缘关系较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了在9个盐度梯度(5、10、15、20、25、30、35、40、45)下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受精卵和初孵仔鱼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进行比较;并对其初孵仔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表明,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25~40,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盐度低于30时,盐度越低,孵化率越低,畸形率越高;盐度高于35时,盐度越高,孵化率越低,畸形率越高;仔鱼的最适生存盐度范围为30~35,此盐度下的SAI值分别为33.3±0.8和24.1±0.2,盐度低于30时,盐度越低,仔鱼的存活率及SAI值越低;盐度高于35时,盐度越高,仔鱼的存活率及SAI值越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斑鳢弹状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暴发性死亡的斑鳢病灶中分离出一株弹状病毒。取病鱼肝、脾、肾组织过滤液接种EPC、FHM细胞,连续传至第3代后28℃培养35h出现细胞病变(CPE),测得病毒半数细胞感染量为10 5.746/0.1 mL。将病变细胞制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存在大量呈子弹状的病毒颗粒,大小约53 nm×140 nm。用上述组织过滤液及F3代细胞培养病毒液回归感染健康斑鳢均能显示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的症状,死亡率达100%。根据鳜鱼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N蛋白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对斑鳢病毒的基因组RNA进行RT-PCR扩增,得到大小约400 bp的阳性片段。对该片段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序列与SCRV同源性最高,为94%。选取GenBank中已登录的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鳢弹状病毒(SHR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鳜鱼弹状病毒(SCR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狂犬病毒(RV)、牙鲆弹状病毒(HIRRV)相关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与SCRV聚为一支。由于该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与SCRV(100 nm×200 nm)存在一定差异,暂将其命名为斑鳢弹状病毒(CHR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鲤越冬前后的生长特点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鲤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为了对其继续选育,以黄河鲤为研究对象,在越冬前后各测量一次数据,观察其生长发育特点,并通过统计学手段研究其发育规律。结果显示:体重、体长、体厚、体高4个指标在生长的第二阶段均比第一阶段显著提高,其中体重幅度较大,体厚增长较小;体长和体高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体长和体厚比显著降低;3维图显示第2阶段明显迁移,第二阶段图形的集中度高。经过体重的标准化后,2阶段3个指标的三维图发生了逆转。这些结果说明,黄河鲤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主要生长指标均有提高,3个指标3D图趋向整齐,并发现这些体型的变化主要由于体重引起,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个阶段的增重体长和体厚的比值显著降低,说明黄河鲤的体型偏向于宽度的增加。研究还通过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和聚类图来说明2个生长阶段体重和3个体型指标的关系,再次验证了2阶段体重在3个体型指标中的重要影响和体型偏向于宽度增长的结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氧化碳发色处理对罗非鱼鱼片暗色肉贮藏过程色泽影响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以罗非鱼(Or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一氧化碳(CO)发色处理对鱼片背部暗色肉贮藏过程中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CO发色处理可以明显提高鱼片的红绿色值(a*),并影响贮藏过程中色泽变化,特别是表征鱼片色泽的a*。冷藏初期发色鱼片a*略有上升,而后缓慢下降,但未发色鱼片则始终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冻藏期间3种处理鱼片a*均缓慢下降;发色鱼片冷藏期间保持鲜红色泽达13 d,冻藏达半年。其他2项色泽指标亮度(L*)和黄蓝色值(b*)贮藏过程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贮藏过程中a*的变化情况与肌肉组织对CO的结合程度及稳定性密切相关,一般经CO发色处理的鱼片贮藏1~2 d后鱼片的a*会进一步提高,这在冷藏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CO发色处理对鱼肉中的色素成分肌红蛋白(Mb)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减缓了Mb氧化反应的发生,阻止高铁肌红蛋白(met-Mb)的生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