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三峡库区蓄水后大宁河鱼类资源现状研究

淡水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和2012年的5-6月,2010和2011年的10-11月对三峡库区大宁河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共监测129船次,统计渔获物393.8 kg,生物学测定11 569尾,共采集鱼类68种,隶属于5目13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光泽黄颡鱼(Peltevbagrus nitidus)、瓦氏黄颡鱼(Peltevbagrus vachellii)、鲇(Silurus asotus)、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宽鳍(Zacco platypus)为主要优势种。在对3个采样点的鱼类组成、相似度、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后,发现河流生境改变对大宁河下游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影响明显;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和铜鱼(Coreius heterodon)作为库区最主要渔获对象,数量现已剧减;鲇、鲤(Cyprinus carpio)及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等在渔获物中比重相对上升;不同采样点的渔获物组成存在差异,渔获物中个体小型化较为严重。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物种多样性 大宁河 三峡库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9年6—10月采用围隔实验法开展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模式的养殖实验,并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测定了草鱼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并探讨了影响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因素。实验设置7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组(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组(GS),草鱼和凡纳滨对虾二元混养组(GL),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组(GSL1、GSL2、GSL3和GSL4),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1)草鱼不同养殖模式下沉积物-水界面呈现较高的营养盐通量,其水平高于湖泊、鱼类网箱区和青蟹、刺参养殖池塘,其中氨氮通量为87.87—229.67 mmol/(m2.d),硝酸盐通量为32.95—27.13 mmol/(m2.d),DIP通量500.2—10.25 mmol/(m2.d),且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硝酸盐通量、氨氮通量、无机磷通量均以8月份最高;(2)养殖期间沉积物对氨氮的释放和吸收呈交替变化趋势,7、8月份沉积物对NO3+NO2主要表现为吸收,而沉积物对可溶性无机磷(DIP)的吸收主要出现在8、9两月;(3)在不同养殖模式下,养殖中后期的硝酸盐通量、氨氮通量、无机磷通量多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三元混养组中营养盐的通量值明显高于单养组和二元混养组;(4)结合水环境指标来看,GSL2组(放养0.58 ind./m2的草鱼、0.23 ind./m2的鲢鱼、48.9 ind./m2的凡纳滨对虾)是较优的养殖模式。

关键词: 草鱼 混养 沉积物-水界面 氨氮通量 硝酸盐通量 磷酸盐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2±2)℃条件下,利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4周,投喂添加不同剂量的板蓝根饲料,研究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选取大小均匀、健康无病的施氏鲟幼鱼240尾(体质量为30.14 g±1.2 g),放入12个试验缸(容积为300 L)中,每缸放20尾。用板蓝根(浓缩物)含量分别为0%(IR0)、0.1%(IR1)、0.5%(IR2)、1.0%(IR3)、1.5%(IR4)、2.0%(IR5)的6组饲料投喂试验鱼,每组饲料投喂2缸试验鱼,4周后采集鱼血液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板蓝根添加量的增加,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高剂量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体C3含量也呈上升趋势(P<0.05),但溶菌酶(LZM)和抗体IgM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P>0.05);攻毒后,各组幼鱼血清C3和IgM含量均较攻毒前显著增加,且随着板蓝根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量为0.5%~2.0%的组C3和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酶活性、补体C3和抗体IgM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施氏鲟 板蓝根 抗氧化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洞庭湖渔业水域氮磷时空分布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2011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0.09±0.03、0.32±0.05和0.63±0.11mg/L,总氮最大值为2009年5月丰水期东洞庭湖的鹿角采样点,为4.80mg/L,总磷最大值为2008年1月枯水期鹿角采样点,为0.417mg/L,分析得知,所有采样点中鹿角采样点较其它采样点污染严重;(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不明显外,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年浓度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洞庭湖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水期总氮平均浓度最高,枯水期总磷浓度均值最高;(3)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个湖区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氮、总磷和硝酸盐氮均值以三江口最高,氨氮均值以东洞庭湖最高,主要受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影响严重;(4)面源污染是洞庭湖主要污染方式,也是造成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占洞庭湖污染总量的94%~99%,主要包括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和畜牧水产养殖业污染;点源污染占洞庭湖污染总量的1%~6%,主要为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虽然排放量相对于面源污染较小,但是工业污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毒物质,且瞬时排放量大,很容易造成渔业污染事故,严重时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5)参照《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水质分类标准,所有监测年份中,仅2000年水质为III类,其它年份水质类型多为IV类,部分年份为V类,推断洞庭湖渔业水域大部分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部分湖区处于重度污染,根据《渔业水质标准》和鱼类对水环境质量的需求,洞庭湖水质不利于鱼类繁殖、早期发育、索饵和越冬等行为,势必会造成洞庭湖渔业资源的衰退。

关键词: 洞庭湖 渔业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叉斑狗母鱼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叉斑狗母鱼(Synodus macrops)各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及对体重的影响,随机选取叉斑狗母鱼150尾,测定体长(X1)、体宽(X2)、体高(X3)、头长(X4)和体重(Y)共5个性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叉斑狗母鱼4个性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体宽和体高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它们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指标,其中体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体高、体宽;头长通过间接作用影响体重;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剔除对体重直接作用不显著的性状,建立体长(X1)、体宽(X2)、体高(X3)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Y=-50.198+0.299X1+0.695X2+1.238X3(R2=0.930)。

关键词: 叉斑狗母鱼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咸鱼中戊糖片球菌产亚硝酸盐还原的条件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从咸鱼中分离出的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 pentosaceus),对其产亚硝酸盐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s)的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接种量、pH、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产酶量的影响,再通过正交实验L9(34)确定了最佳的产酶条件.结果表明,pH对产酶的酶活性影响最大,戊糖片球菌产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最佳产酶条件为接种量4%,pH为6,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48h.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亚硝酸盐还原酶性质及在咸鱼加工中应用,以降低咸鱼等腌干鱼类产品中亚硝酸盐及亚硝基化合物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咸鱼 戊糖片球菌 亚硝酸盐还原酶 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部分海域红藻的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海洋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山东青岛、威海和烟台近海海域的潮间带进行采样调查,共采取36株红藻样本,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样本在色泽、大小、形态、叶状体形状等外观上均有一定差异,但部分样本间差别并不明显。同时作者采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从藻类样本中分离了rbcL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利用rbcL基因建立了分子系统进化树,对样品间的亲缘关系及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采得的红藻样本有很好的多样性,分别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红藻门中的16个属亲缘关系较近。在青岛、烟台和威海3个海域的红藻样本呈现不同的多样性,并且同一属的样品表现出很好的属内种间多样性。

关键词: 山东海域 红藻 rbcL基因 分子鉴定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氨酸和裂壶藻强化对卤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无节幼体作为试验材料,研究蛋氨酸或裂壶藻(Schizochytriumsp.)强化对卤虫体内游离氨基酸(FAA)含量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蛋氨酸(Met)组、裂壶藻组、蛋氨酸加裂壶藻组以及对照组,试验进行16 h,每4 h取样1次。结果显示:试验结束时,蛋氨酸组的卤虫体内游离Met含量显著高于裂壶藻组(P<0.05)。除对照组的丝氨酸(Ser)、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含量显著高于蛋氨酸+裂壶藻组外(P<0.05),其他所有的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在16h时都没有显著差异。试验过程中FAA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对照组和蛋氨酸组基本上呈现先减少再升高的趋势,且16 h和0 h的含量差别不大;裂壶藻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的卤虫,其体内FAA含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或小幅升高后下降,16 h时的含量大多低于0 h时。试验结果表明:给卤虫无节幼体强化Met可以提高其体内Met含量,对其他种类的FAA影响不大。

关键词: 蛋氨酸 游离氨基酸 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无节幼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黄海抹香鲸组织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及其毒性分析

地球化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多氯联苯(PCBs)在抹香鲸体内的富集情况与组织分布特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中国黄海海域抹香鲸体内23种PCBs同系物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组成特征和国际毒性当量.结果表明,中国黄海抹香鲸4个组织中PCBs含量为0.0005~1.39μg/g,其中脑油中PCBs含量最高,与脂肪处于同一数量级,比肌肉中含量高2个数量级,比血液高4个数量级,体内PCBs含量大约为20 g;抹香鲸组织中PCBs组成特征相似,均以高氯代的PCBs为主,同系物含量为0.07~324 ng/g,含量较高的有PCB118、PCB138、PCB153和PCB180等9种物质,其中PCBs同族物均以含6个氯原子的PCBs含量最高,占总量的48.1%~58.0%,含5个以上氯原子的PCBs占总量的86.1%~100.0%;抹香鲸组织中的TEQs为4.40~1763 pg/g,其脂肪组织中的PCBs含量与所比较的其他海域抹香鲸的含量同处于一个数量级,初步推断中国黄海抹香鲸受PCBs污染程度不重.

关键词: 抹香鲸 多氯联苯 分布特征 毒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中氨基脲、5-甲基吗啉-3-氨基-2-恶唑烷基酮、1-氨基乙内酰脲和3-氨基-2-唑烷基酮

分析试验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水体中痕量氨基脲(SEM)、5-甲基吗啉-3-氨基-2-恶唑烷基酮(AMOZ)、1-氨基乙内酰脲(AHD)和3-氨基-2-唑烷基酮(AOZ)的分析方法.水样在pH 1.5~3条件下衍生8 h,经乙酸乙酯萃取,氮吹浓缩,流动相溶解后,内标法定量.分析条件为:CAPCELLPAK C18色谱柱,以甲醇和2 mmol/L乙酸铵(含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表明:AMOZ、AHD和AOZ在0.005~1μg/L范围内,SEM在0.01~1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0.AMOZ、AHD和AOZ的定性检测限和定量检测限为分别为0.0025μg/L和0.005μg/L;SEM的定性检测限和定量检测限为分别为0.005μg/L和0.01μg/L.4种化合物在水体中3个不同浓度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4.9%~110.4%,相对标准偏差为1.2%~7.8%.方法可用于分析环境水体中4种化合物的残留.

关键词: 氨基脲 5-甲基吗啉-3-氨基-2-恶唑烷基酮 1-氨基乙内酰脲 3-氨基-2-唑烷基酮 水体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