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境因子对鼠尾藻生殖托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样本采自青岛太平角,以光照、温度、盐度及营养盐水平4项环境因子分别设置4组单因素实验,研究其对鼠尾藻生殖托的生长、表观光合作用、暗呼吸作用以及色素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1)光照度为8 000 lx、温度为20℃和盐度为20的条件下生殖托的比生长速率(SGR)较大,表观光合作用较强。光照12 000 lx抑制生殖托的光合作用与生长,15℃下比生长速率比20℃小50.64%(P<0.05),盐度从31下降到28,比生长速率与表观光合速率显著增大。(2)色素含量与光照度、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而叶绿素c相对稳定。(3)氮磷营养盐的浓度配比对生殖托的生长、光合作用影响显著,适宜的氮磷比(N/P)范围为5∶1~1∶1,而50∶1显著抑制生殖托的生长。(4)相比氮元素而言,磷浓度变化对生殖托光合作用影响更大,说明磷元素对于生殖托的构建至关重要。(5)氮磷比对生殖托色素含量影响不显著,而富氮、富磷培养液有利于色素的积累。结果表明,上述4项环境因子对鼠尾藻生殖托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均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度8 000 lx、温度20℃、盐度20、氮磷浓度比(N/P)在5∶1~1∶1。本研究旨在为鼠尾藻人工育苗技术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鼠尾藻 生殖托 环境因子 比生长速率 光合作用 色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第10腹椎骨与微卫星标记的相关性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94对微卫星标记,对52尾双单倍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第10腹椎骨的长度和高度与微卫星标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Poli1222TUF、Poli1418TUF、Po1、Po91、Poli1498TUF、Poli11795TUF与第10腹椎骨长显著相关(P<0.05);Poli1406TUF与第10腹椎骨高显著相关(P<0.05);Poli1143TUF、Poli1356TUF和Poli1388TUF则与第10腹椎骨长和骨高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这些标记可以作为牙鲆辅助育种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连续三代抗鳗弧菌病家系的筛选与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培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病的品系或品种,2009和2012年利用中国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和韩国引进的牙鲆群体以及2007年和2009年从大量牙鲆家系中选留的优良家系为亲本,通过巢式杂交、三元杂交及雌核发育等方法,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建成牙鲆家系43个和65个,选取2009年的33个家系和2012年的43个家系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共筛选出13个抗病家系,其中3个家系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10个家系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13个家系包含F3家系、雌核发育一代和二代家系各1个,F2家系3个,在以上6个家系中,除了1个F2家系,其他家系的亲本均来自于抗病家系且鳗弧菌感染存活率的变异系数都低于10%。对连续三代抗病家系进行分析,发现在上述13个抗病家系和2007年筛选出的3个抗病家系共16个抗病家系中有13个家系来自于中国牙鲆抗病群体相关,结果表明,部分F1、F2、F3和雌核发育家系较好地遗传了其亲本的抗病性能,抗病性能稳定,为培育抗鳗弧菌病的牙鲆品系或品种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型单拖网渔船V型网板水动力性能研究
《海洋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板是拖网的重要属具之一,广泛应用于近岸小型单拖渔船的生产作业中,其水动力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拖网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作者以网板面积1 m2、展弦比0.55的V型网板为例进行小型单拖渔船的水动力性能研究。基于田内相似准则,相似比为2制作网板模型,进行循环水槽模型试验,实验冲角在10~60°范围内,来流速度在0.2~0.7 m/s,得出网板升阻力系数等流体动力特性曲线、临界冲角、最大升阻比。结果表明,该型网板的最大升阻比约为1.86,达到最大升阻比的临界冲角在15~25°附近,该结果可为渔业生产操作中网板冲角的设置提供依据。实验结果同时显示,该型网板的水动力效率略低于其他类型网板,说明其板型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鳆幼鱼消化器官组织学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375尾卵彤鲳骖Trachinotusovatu8幼鱼分别饥饿0、3、6、9和12d,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研究了饥饿胁迫对卵形鲳够幼鱼食道、胃、幽门盲囊、肠和肝胰脏等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了解其在饥饿状态下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变化及耐受饥饿的能力。3d以内的短时间饥饿对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明显,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器官开始出现损伤,饥饿6~9d对消化器官的损伤程度较轻,饥饿12d消化器官损伤严重,出现消化道管腔变窄、变薄,黏膜上皮细胞界限变得模糊,上皮逐渐脱落、断裂,分泌细胞变小等。食道组织结构受饥饿胁迫的损伤程度较其他消化器官轻,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的组织结构受饥饿的影响相似,肝胰脏受饥饿的影响最严重。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使卵形鲳鳄幼鱼的消化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的饥饿胁迫时间对不同消化器官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周边山地苔草属和委陵菜属植物功能性状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功能性状可有效反映植物代谢活动、生物化学组成以及养分吸收等特征。本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周边山地苔草属和委陵菜属植物的功能性状数据,得出结论如下:(1)植株高度、叶长度、叶宽度、花长度、比叶面积和叶片氮、磷含量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叶厚度、叶干重与其他性状呈负相关。(2)系统进化因素是导致植株高度、叶长度和叶片总氮含量产生差异性的内在因素。(3)随着海拔升高,植株变矮小,花朵变小,叶片变窄,比叶面积更小,叶片总氮、总磷也变少,叶片变得更厚更重。综合来看,海拔和系统进化对苔草属和委陵菜属功能性状的影响基本相同,只有比叶面积与系统进化的关系在两属中出现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数量分布年间比较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对比1959年、1982年、1998—2000年以及2007—2010年4个不同时期南黄海中部(34.25°~37.45°N,122.00°~124.00°E)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数量时空变化及其与温度、盐度和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温度可能对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分布影响较大;强壮箭虫则受盐度影响较大。PDO暖位相时期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显著低于冷位相时期,强壮箭虫则相反。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丰度与提前3个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强壮箭虫丰度仅与当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年间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 南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激活基因(RAGs)功能机制及其在鱼类早期发育中的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BCR和TCR基因座(Igκ、Igλ、Igh、Tcrα、Tcrβ、Tcrγ、Tcrδ)的可变区(V)、多样区(D)、链接区(J)发生V(D)J重排,该重排过程是在重组激活蛋白(RAG-1和RAG-2)的作用下完成的,V(D)J重排机制使机体拥有庞大的抗体库,以应对自然界中多元的病原微生物。RAGs结构分为核心区和非核心区,核心区域发挥着重要的基因片段酶切功能,而非核心区域的九聚体序列(nonamer)、锌指等结构具有调节V(D)J重排的功能。RAGs的功能在转录水平、染色体水平以及蛋白水平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调控,以保证B/T细胞的正常发育。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哺乳动物RAGs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机制的深入研究,RAGs也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报道。由于RAGs的功能特点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其已成为研究鱼类免疫系统发育过程和系统进化的重要分子标记。本文在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RAGs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RAGs定位鱼类免疫系统的发生过程,旨在为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鱼类疫苗的开发与研制以及鱼类免疫学研究等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重组激活酶 免疫球蛋白 T细胞受体 早期发育 鱼类特异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氮比对滤料除氨氮能力的影响试验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C/N对硝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对循环养殖系统中生物滤器的设计和操作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试验对火山岩、生物滤球、珊瑚石+爆炸棉三组滤料在模拟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挂膜情况做了比较,挂膜成熟后对初始氨氮浓度为2.5 mg/L和5.0 mg/L下各滤料在C/N为0,0.5,1,2,5时模拟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效果进行分析,并拟合出氨氮降解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珊瑚石+爆炸棉和火山岩滤料的挂膜成熟时间明显短于生物滤球;同一初始氨氮浓度下滤料硝化速率均随C/N比的增大而增大,在C/N为5时,各组滤料有最大的硝化速率,且珊瑚石+爆炸棉>火山岩>生物滤球;相同C/N下,各组滤料在初始氨氮浓度为2.5 mg/L时比初始氨氮浓度为5.0 mg/L时的硝化速率高。同一初始氨氮浓度下,亚硝氮的积累程度随C/N的增大均呈降低趋势;在相同C/N下,亚硝氮的积累程度均随初始氨氮浓度的增大也增大。实验结果可为生物滤器在实践中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里湖鲫对盐度和碱度突变和渐变的耐受性
《淡水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幼鱼在盐度、碱度突变和渐变条件下的耐受性,并对在不同盐度和碱度浓度下的累计存活率、生存上限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盐度突变条件下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11.795、11.089、10.809和10.534 g/L;碱度对试验鱼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69.831、68.779、67.071和65.114 mmol/L。渐变条件下达里湖鲫的盐碱耐受能力均强于突变组,其碱度渐变组生存上限为109.2 mmol/L,明显高于突变组的90 mmol/L;盐度渐变组生存上限为15 g/L,与突变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驯养适应,可以显著提高达里湖鲫对碳酸盐型水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养殖的存活率。
关键词: 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盐度 碱度 耐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