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上升流和水团对浙江中部近海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中部近海上升流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上升流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64种,桡足类占主要优势,包括5个生态类群,分别是暖温带近海种、暖温带外海种、亚热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热带大洋种。在种类数组成上,春季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夏季则是亚热带近海种和亚热带外海种居多,秋季也是亚热带种居多,其中夏季暖温带种种类数要高于春季和秋季,这一现象与同时期东黄海沿海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将一些在海洋底部度夏的暖温种带至海洋表面造成的。此外,3个季节生态类群都是以近海种为主,表明沿岸流是影响这一海域的最主要的水团。在丰度组成上,4月暖温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98.79%,7月暖温带近海种也是组成丰度的重要部分,10月则是亚热带近海种丰度最高。丰度组成所反映的规律与种类数组成规律一致。上升流的存在导致夏季近海暖温带种大量出现,是影响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组成的重要因素;受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的影响,近海种成为主要生态类群,是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

关键词: 上升流 浮游动物 生态类群 暖温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Myo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选

水生生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PCR-SSCP技术研究100尾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MyoD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并将筛选到的突变位点与牙鲆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外显子1和内含子1上存在3个SNPs,在外显子1(MyoD2)基因座发现3种基因型AA、AB和BB,G863A突变,属于同义突变。在内含子MyoD4基因座检测到DD、FF、CD、CE、DE和DF型个体。利用最小二乘法研究MyoD基因多态性位点对牙鲆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显子1的SNPs对生长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内含子1的SNPs对牙鲆的生长性状影响均显著(P<0.05)。研究结果为SNPs位点与牙鲆生长性能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牙鲆 MyoD基因 SNPs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催乳素受体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序列分析与组织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的基因序列及其在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渗透调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RACE)的方法分离克隆了建鲤PRLR基因全长cDNA,得到2 440 bp的全长cDNA,包括1 82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213 bp的5′末端非编码区(UTR)以及406 bp的3′末端非编码区(UTR)。对该基因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分析显示:建鲤与其他硬骨鱼类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37.46%~87.25%,与鲤(Cyprinus carpio)的氨基酸相似度最高(87.25%),鲫(Carassius auratus)次之(86.86%),和金头鲷(Sparus aurata)的相似度较低(41.87%),和人(Homo sapiens)最低(37.46%),表明不同物种间的PRLR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该基因在建鲤脑、肠、鳃、性腺、肝、脾、肾、皮肤中催乳素受体的相对表达量,其中鳃、肾、肠3个主要渗透调节组织的表达量较高,这表明建鲤的渗透调节组织是PRLR的主要表达场所,从定量角度提示了催乳素(prolactin,PRL)通过PRLR的表达,作用于渗透调节组织从而行使其渗透压调节功能。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建鲤的渗透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 建鲤 催乳素受体 克隆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茅尾海夏季海水与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空间分布研究

海洋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6月茅尾海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叶绿素a变化范围1.384~4.060 mg/m3,平均值为2.143 mg/m3,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范围为0.006~0.740 mg/kg(湿重),均值为0.124 mg/kg;海水与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均呈现自河口向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单位面积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上方水柱叶绿素a平均含量的129.44%,沉积物对该海域初级生产力有显著的潜在贡献。相关分析表明,海水和沉积物叶绿素a均与无机氮及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

关键词: 叶绿素a 沉积物 茅尾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额尔齐斯河2种类型雌性银鲫的形态特征及D-loop基因序列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5月调查发现,在额尔齐斯河主河道(185团)的雌性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群体中存在2种形态类型,按照体长比体高的形态学性状区分,分别为高背型(1.78~2.14)和低背型(2.18~2.39)。形态学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的侧线鳞分别为31和30,侧线上(下)鳞为分别7和6,两者在体高、头高、尾柄高、体宽、头宽等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高背型比低背型具有明显的体型优势。生长特性分析表明,在相同体长或年龄的雌性群体中,高背型的平均体质量约为低背型的1.3~1.9倍,而表现出更为优越的生长性能。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群体各自独享1个单倍型(分别为EG1和ED1),为2个不同的遗传谱系类群,遗传分化仅为0.004,远低于属内种间的0.020~0.045,两者尚属群体内变异;在分子系统关系中,高背型和低背型分别与方正银鲫的2个单倍型(FZ1和FZ13)共享并聚为单系,推测额尔齐斯河银鲫源自于黑龙江(方正银鲫)。与国内其他地方群体或品种比较表明,额尔齐斯河2种类型雌性银鲫,特别是高背型具有更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优良的开发养殖品种和更具潜力的鱼类育种材料。

关键词: 银鲫 形态学特征 D-loop基因 额尔齐斯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洋纵列海鞘中的嘌呤和咔啉生物碱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大洋纵列海鞘Symplegma oceania的甲醇提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嘌呤和咔啉生物碱成分,采用包括HPLC在内的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学方法,主要是MS,1H-NMR和13C-NMR,结合文献对照确定上述化合物的结构为6-甲氧基-7-甲基-8-氧鸟嘌呤(1),2-甲基亚氨基-3-甲基-6-甲基氨基-9-氢-嘌呤(2),1,2,3,4-四氢-β-咔啉(3),1-甲基四氢-β-咔啉(4)和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5),其中化合物2~5均为首次从Symplegma属海鞘中获得,嘌呤、咔啉类是该种海鞘中生物碱成分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 海鞘科 大洋纵列海鞘 嘌呤 咔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牙鲆群体遗传力和育种值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病群体(RS)、RS(♂)与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群体(♀)交配建立的群体(RJ)、日本群体(♂)与RS(♀)交配建立的群体(JR)、以及韩国群体(KS)为基础群体,通过随机交配建立牙鲆家系,研究了4个群体作为亲本的育种性能。待所建立的家系生长至19月龄左右时,测量家系生长性状,包括全长和体质量,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及DMU软件中的REML算法和BLUP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表型参数可以看出KS(♂)×RJ(♀)杂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19月龄牙鲆全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01、0.295,都属于中等遗传力。因此,牙鲆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全长、体质量育种值与其表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和0.827,且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个体育种值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父母本分别进行育种值比较可知,父本中KS的育种值最高,母本中RJ的育种值最高,因此选用KS(♂)和RJ(♀)杂交可培育出生长迅速的牙鲆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比较4个资源群体牙鲆生长性状的育种性能,并以此作为筛选优良亲本群体的重要依据,旨在为牙鲆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牙鲆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牙鲆 遗传力 育种值 约束极大似然法(BLUP)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RE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宜宾江段渔业资源现状调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年5~7月和10月在长江干流宜宾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2种(亚种),隶属于4目10科40属,其中19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鲫(Carassius aurat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鲇(Silurus asotus)等为宜宾江段优势种。对主要经济种的体长体重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规格较历史数据下降明显,单船日捕捞量亦有减少,长江宜宾段的渔业资源呈现衰退的趋势。作为向家坝蓄水前最后一次对宜宾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分析向家坝水库蓄水对长江上游鱼类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长江 宜宾江段 群落结构 渔业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中部养殖区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其在生境修复过程中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象山港地处浙江中部沿海(121°25′122°03′E,29°05′29°46′N),港内平均水深20 m左右,最深达55 m。近年来,象山港网箱养殖规模不断增大,陆源污染加重,导致象山港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找到象山港网箱养殖环境的有效修复方法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海带和龙须菜等大型藻类对象山港中部网箱养殖区进行生境修复,同时应用总DNA提取、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及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网箱养殖区和藻类养殖区沉积环境中细菌群落的特征及其在生境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象山港网箱养殖区细菌种类丰富,由7个门的细菌组成。生境修复使网箱养殖区细菌多样性有增加趋势,优势种群由放线菌门、海仙菌属和苍白杆菌属的细菌代替了不动杆菌属、嗜氨基杆菌和假单胞菌属的细菌;藻类养殖区由5个门的细菌组成,细菌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氨氮和COD是沉积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细菌群落结构的好转趋势与化学因子的好转是一致的,这说明采用大型藻类对网箱养殖区环境进行生境修复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可以确定细菌群落结构可作为生境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科学分析藻类养殖对养殖区环境的影响及评价生境修复的效果,可为实现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以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象山港 网箱养殖区 藻类养殖区 生境修复 细菌群落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流用牙鲆苗种培育策略

海洋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中国近海习见的大型比目鱼(Platichthys flesus)类,以黄渤海区分布较多,其主要捕食底栖非经济鱼类及甲壳类,具有肉质好、洄游性小、回归性强等特点,是近海良好的增养殖对象之一[1-4]。发展增殖放流渔业即在发展低碳经济、恢复和提高资源量、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渔民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改良水域环境。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近海渔业资源增殖试验和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