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繁殖期卵子和卵巢液中磷酸酶活性变化及其与受精率相关性

海洋与湖沼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材料,研究其繁殖期内卵子和卵巢液中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与受精率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大菱鲆繁殖周期内,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且排卵中期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早期和晚期(P<0.05),而卵巢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同卵子中相反的变化趋势;此外卵子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及卵巢液酸性磷酸酶活性同受精率显著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大菱鲆卵子和卵巢液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同受精率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其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卵子质量优劣,可作为评判卵子质量辅助指标。

关键词: 大菱鲆 卵子 卵巢液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受精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5种鲤养殖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5个鲤养殖品种即高寒鲤(Cyprinus carpio Frigid carp)、松浦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carp)、蓝鳞鲤(Cyprinus carpio blue var)、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mirror carp)和红镜鲤(Cyprinus carpio Red mirror carp)的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测定,比较并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在5个鲤品种共100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序列中检测到8种单倍型,其中5个单倍型(H1、H2、H4、H5、H6)涵盖样本较多,占总样本数的94.06%。蓝鳞鲤的单倍型数最少,仅有1个,红镜鲤单倍型数为2个,其余3个品种的单倍型数均为5个。5个品种单倍型多样性(Hd)在0.160±0.070~0.811±0.055,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高寒鲤。AMOVA结果表明,品种间变异(50.28%)略高于品种内变异(49.72%),各品种间的FST值在0.711 4~0.831 2,其中蓝鳞鲤与其他群体之间差异最大。用MEGA4.0软件构建的基于遗传距离的进化树表明,5个养殖品种中,高寒鲤和红镜鲤的遗传距离最近(D=0.31),聚为一支;松浦镜鲤和松浦鲤的遗传距离较近(D=0.33),聚为一支;蓝鳞鲤与其他品种存在较大遗传差异,单独形成一个分支。除蓝鳞鲤外,其余4个养殖品种间均存在共享的单倍型(H2、H4、H5、H6),可能是由于其在选育过程中亲本的遗传背景存在交叉,同时也证明DNA条码在分析种内品种间遗传关系时具有可行性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 鲤养殖品种 遗传多样性 DNA条形码 COI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岸牡蛎体内HCHs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1989-1993和2003-2012年间每年春季采集广东沿岸的近江牡蛎样品(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六六六(HCHs)的含量,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广东沿岸牡蛎中六六六(HCHs)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风险与生物质量.结果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HCHs含量范围在未检出-42.4 ng/g之间,平均值为(1.70±6.13)ng/g,总体检出率为92.3%.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禁用六六六以来先快速下降,90年代以后降幅放缓并逐渐趋于平稳,30年间HCHs含量降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0.06%.在空间上,80年代初期珠江口岸段HCHs含量远高于粤东和粤西岸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粤西岸段HCHs的含量比逐渐升高,而珠江口的则逐渐降低,三者含量差距缩小.HCHs组分特征分析认为,80年代末期以来,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期间,广东沿岸地区牡蛎体内HCHs可能源于林丹的使用.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HCHs均远低于中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但1989年有75.0%的样品中HCHs超出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通过食用牡蛎,每日HCHs摄入量在0.11-83.62 ng/(kg·d),远低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

关键词: 牡蛎 HCHs 时空变化 广东沿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鱼道过鱼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上,是一个以航运为主,兼有发电、灌溉等综合开发功能的项目。为了减免工程对鱼类资源的不利影响,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采取了修建鱼道的保护措施。为了解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鱼道的过鱼效果,2012年9月19-26日,采用网具回捕和水声学监测结合的方法,对通过鱼道鱼类的种类、规格、数量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三层流刺网在鱼道内共捕获到11种鱼通过鱼道上溯,包括瓦氏黄颡鱼、吻鮈、鳊鱼、蛇鮈、马口鱼、圆吻鲴、犁头鳅、铜鱼、鳜鱼、鲢、,其中数量较多的为瓦氏黄颡鱼、和圆吻鲴;水声学监测了1267min,共获得658个目标信号,平均每分钟获得0.5个目标,总体体长均值为33.50cm,95%置信区间为30.43~36.55cm。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鱼道的建成和运行,为大坝上下游鱼类的交流和完成生活史提供了渠道,对保护汉江的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鱼道 发电 过鱼效果 三层流刺网 崔家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Dmrt1蛋白表达、纯化及功能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基因表达调控,探讨Dmrt1在半滑舌鳎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功能。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Pet-32a)对半滑舌鳎Dmrt1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重组目的蛋白(Pet-32-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Cyp19a和Foxl2在6~24 h内两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Sox9a基因表达量在6~24 h内有显著上调,但48 h后3个基因的表达量逐渐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证实,Dmrt1重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且对性别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性别决定中发挥一定作用。

关键词: 半滑舌鳎 Dmrt1 蛋白表达 功能 性别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圆筒吻鮈生长与食性

生态学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7月—2012年7月逐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万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Günther)样本547尾,以耳石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肠道内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耳石优于其他年龄材料,鉴定成功率为93.7%;圆筒吻鮈样本由7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2~4龄为主(79.89%),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W=8×10-6L2.977(r2=0.955,P<0.01),体长(L)与耳石半径(R)关系式为L=8×10-4R2.149(r2=0.945,P<0.0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达式为Lt=389.37(1-e-0.177(t+0.739)),Wt=515.26(1-e-0.177(t+0.739))2.977;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ti=5.44龄;圆筒吻鮈全年摄食,主要食物为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从数量百分比看,藻类和软体动物居多(93.12%),从重量百分比看,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占主要(78.38%),为杂食性鱼类。与历史研究对比显示,圆筒吻鮈个体已出现小型化现象,但体重变化不大。对出现的过度捕捞状态,提出了合理的渔业资源保护建议。

关键词: 圆筒吻鮈 年龄结构 生长特性 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C作图鉴定牙鲆不同二倍体的遗传特征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连锁群上不同位置的微卫星标记对鉴定牙鲆二倍体遗传特征的作用,实验以牙鲆选育基础群体为亲本,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制备普通二倍体(ND),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GD-1)、连续两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GD-2),并利用MGD-1发育达性成熟的雌鱼与同时诱导的性反转伪雄鱼交配制备近交二倍体(MGD1H)。从牙鲆遗传连锁图谱选择均匀分布于24个连锁群的72个微卫星标记,用4个MGD-1家系估计微卫星标记与着丝粒之间的相对距离。在假设无交叉干涉的情况下,17个标记位于着丝粒区域,19个标记位于连锁群中部,36个标记位于远着丝粒区域。分别选择上述区域的微卫星标记鉴定牙鲆4种二倍体的遗传特征。结果显示,4种二倍体的等位基因数(A)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在不同区域变化范围较小,ND的A和PIC均为最高,MGD1H则表现为最低。随着标记与着丝粒之间距离的增加,4种二倍体的观测杂合度逐渐升高,纯合度逐渐降低。纯合个体比例在着丝粒区域最高,为8.8%~29.1%;在远着丝粒区域最低,为2.4%~23.2%。其中,MGD-1和MGD-2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其余二倍体。结果表明,选择连锁群上不同位置的微卫星标记对鉴定牙鲆不同二倍体的遗传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牙鲆 微卫星 着丝粒 雌核发育二倍体 遗传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金属与有机磷农药二元混合物对卤虫联合毒性的评价及预测

生态毒理学报 2013 CSCD

摘要: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污染物在水域环境中普遍存在。以卤虫(Artemiasalina)为受试生物,采用固定浓度比法,研究了重金属Zn、Cd与辛硫磷和敌百虫2种农药以毒性单位比为4∶1、3∶2、1∶1、2∶3和1∶4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对卤虫的联合毒性,采用等效线图解法判定毒物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同时,基于单一化合物的浓度-效应曲线,运用浓度加和(CA)和独立作用(IA)2种模型对不同配比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Zn-Cd混合物联合毒性随Zn比例的增加而增强。低Zn比例的混合物(1∶4、2∶3)表现为拮抗效应,中、高Zn比例的混合物(1∶1、3∶2和4∶1)为加和效应。5种不同配比的有机磷农药混合物均表现为加和效应。金属-农药混合物则均为拮抗作用。模型预测结果表明,CA能够较好地预测辛硫磷与敌百虫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而IA则更适用于对金属-农药混合物联合毒性的预测。以上结果表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比例是影响联合毒性的因素之一,毒性评估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影响。CA及IA模型同样适用于评估和预测包含相同或完全独立作用机制组分的混合物对非单细胞生物体(如卤虫)的联合毒性。

关键词: 联合毒性 毒性预测 浓度加和 独立作用 卤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体外抑菌效果

四川动物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高效的消毒剂用于防治鲟细菌性疾病,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消毒剂对鲟4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显示,高铁酸钾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8 mg/L,MBC为8~16 mg/L,戊二醛、甲醛、苯扎溴铵、过氧化氢及季铵盐络合碘5种消毒剂抑菌效果中等,聚维酮碘对鲟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差,聚维酮碘对鲟4种病原菌的MBC最大值为2048 mg/L。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选择抑菌效果好的消毒剂高铁酸钾进一步研究了鲟4种病原菌随时间和高铁酸钾浓度变化的生长趋势,显示消毒液浓度为5 mg/L、9 mg/L的消毒液在短时间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病原菌数量同样能在短时间内繁殖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浓度为13 mg/L、17 mg/L的高铁酸钾消毒液能快速杀灭病原菌,病原菌在较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病原菌全部被杀死。研究对于使用高铁酸钾防治鲟养殖实践中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病原菌 消毒剂 抑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漠斑牙鲆养殖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海洋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养殖过程对漠斑牙鲆遗传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山东胶南养殖群体(子一代)和江苏南通养殖群体(子三代)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所使用的14对引物中,11对引物在所选取的群体中具有多态性,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出了70个等位基因(42个有效等位基因),总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和0.60。两个群体的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8和1.07,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6和0.51,表明山东胶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江苏南通养殖群体。两个养殖群体间的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1246,遗传距离(Ds)为0.171,遗传相似度为0.8432,表明两个群体中度分化。由此可以得出,在中国随着漠斑牙鲆累代养殖的开展,其遗传多样性下降显著,遗传结构已经出现了显著分化。因此,在将来的繁育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育苗规划以维持漠斑牙鲆的多样性水平并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 养殖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