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方形升降式网箱下沉过程防倾覆装置与技术的研究
《工程力学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方形升降式网箱在接近下沉临界状态时极易发生整体侧倾覆而导致下沉失败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对升降式网箱下沉过程的动态变化研究,全面分析了引起网箱侧翻的内外影响因素,探明了风浪流作用和网箱水下配重导致的倾覆转动力矩是造成其侧倾覆的主要外内在原因;并采取相应技术手段,在原有方形升降式网箱的结构基础上,构建了网衣十字交叉网筋和网底刚性支撑杆组件组成的防倾覆装置系统,改变了网箱下沉倾斜过程的受力状态,实现了网箱在恶劣海况条件下的稳定下沉.试验与模拟结果显示,对于配置有防倾覆装置的正方体型升降式网箱系统,其下沉稳定倾角不大于27°,从而为方形升降式网箱动态下沉自平衡技术的创立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鳀鱼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分析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86—2010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阐明在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下,黄海鳀鱼资源密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动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鳀鱼空间分布趋势变化明显,冬季,资源密度从调查区域东北部向岸边和南部水域递减,春季,与冬季相反,资源密度由岸边向东部水域递减,夏季,整体上资源密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但高值点散乱分布,秋季,与冬季相似,资源密度由东部水域向岸边环形递减,但变化梯度较冬季缓和;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季节变化明显,但不同年代变化规律并不相同;1986—2010年,春、夏和秋3个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均向北移动,冬季,资源密度重心年间变化明显,但无整体迁移规律;不同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高值聚集区空间分布位置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草碳通量的卫星遥感检测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对于海洋碳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但很多海洋碳汇的研究还处于发现阶段。海草生态系统是海岸带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海岸带碳平衡和缓冲区域海洋酸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海草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可以为统计我国海洋碳通量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及为寻找未知碳汇提供重要线索。文章主要综述了海草的碳汇过程、海草在海洋碳汇中的作用、影响海草碳汇的各种因素以及海草碳通量的卫星遥感检测方法和模型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W%)、个数百分比(N%)和出现频率(F%)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衡量各饵料生物的重要性;采用空胃率和胃饱满指数分析黄姑鱼的摄食强度;采用选择性指数Va检验黄姑鱼对某种饵料生物是否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黄姑鱼的饵料生物共34种,主要摄食虾类,其中巨指长臂虾(Palaemon macrodactyl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刺螯鼓虾(Alpheus hoplochele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是黄姑鱼主要的摄食对象。黄姑鱼的摄食强度受季节和体长变化影响,冬季的摄食强度最低;体长大于190 mm个体的摄食强度较低。此外,性腺发育对摄食强度也存在一定影响。春、秋和冬季黄姑鱼主要以摄食巨指长臂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和日本鼓虾等为食;夏季以巨指长臂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为食。体长80~220 mm的黄姑鱼主要以小型虾类为食,而体长大于220 mm的黄姑鱼主要摄食鱼类、口虾蛄等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选择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巨指长臂虾(选择性指数为0.145,χ2=4.192,P<0.05)、刺螯鼓虾(选择性指数为0.141,χ2=3.957,P<0.05)是其偏好食物,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选择性指数为–0.174,χ2=6.030,P<0.05)则属不易获得食物。结论认为,黄姑鱼在象山港水域有着广泛的食物来源,摄食种类多样,不同季节和体长组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有所变化,具有独特的食物选择性和摄食习性。建议在今后的黄姑鱼增殖养护工作中,实时监测象山港水域黄姑鱼的种群变化动态,结合港内黄姑鱼饵料生物的分布状况,确定黄姑鱼合理的增殖放流规模和放流地点,以争取最优的生态功效。
关键词: 黄姑鱼 食物组成 摄食习性 食物选择 象山港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池养梭鱼鳃的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
《四川动物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珠江口池塘养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鳃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梭鱼具有4对鳃,每个鳃由鳃弓、鳃丝、鳃小片和鳃耙组成。梭鱼鳃丝和鳃小片的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的基本相似,鳃丝表面分布有众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鳃丝分为呼吸区和非呼吸区,呼吸区较为平滑,上皮细胞表面无微嵴,呈皱褶状;非呼吸区分布有沟、坑、孔等结构,上皮细胞有较规则的指纹状微嵴。鳃小片是最主要的呼吸场所,由基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柱细胞和毛细血管网组成。泌氯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并有开口通往外界。本文还探讨了梭鱼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密切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渤海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牙鲆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能有效鉴定群体遗传特征的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实验收集了渤海流域74尾野生个体组成实验群体。选择牙鲆24个连锁群上不同区域的72个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分析,其中,近着丝粒区域包含17个标记,连锁群中部包含19个标记,远着丝粒区域包含36个标记。结果显示:在连锁群不同区域上等位基因数(A)介于6.400~7.389,有效等位基因数(N e)介于4.469~5.129,Shannon多样性指数(I)介于1.565~1.683;观测杂合度(H o)、无偏倚杂合度期望值(H 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范围分别为0.568~0.593、0.738~0.753和0.707~0.746;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在-0.200以下;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620以上。各项遗传参数表明该实验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个体之间具有相对较远的遗传距离,适宜作为基础群体进行选育。位于连锁群不同区域的微卫星标记获得的遗传参数并无明显差异,验证了标记所在位置与标记多样性高低不存在必然联系,但这些多态性标记可以作为分析牙鲆群体遗传结构的候选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养殖环境中甲基睾丸酮残留量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养殖环境(水体和底泥)中甲基睾丸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分别以二氯甲烷提取水体中的甲基睾丸酮,甲醇提取底泥中的甲基睾丸酮,经旋转蒸发至近干,甲醇定容,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水体中添加质量浓度为1.00~25.0μg/L时,回收率为93.3%~101%,相对标准偏差为3.0%~5.5%,检测限为0.5μg/L.底泥中添加质量浓度为10.0~250μg/kg时,回收率为88.7%~96.6%,相对标准偏差为2.7%~6.2%,检测限为5.0μg/kg.该方法准确可行,前处理简便,适用于批量样品的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飞蓟素对四氯化碳致鲫肝(细胞)损伤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水飞蓟素(Silymarin,SM)对鲫(Cyprinus carpio)肝(细胞)的保护和抗氧化作用,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效果.在体外,利用8 mmol/L的四氯化碳(CCl4)作用肝细胞4 h构建鲫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水飞蓟素(100、300和600μg/mL)对鲫肝细胞进行前处理(CCl4损伤前加药)、后处理(CCl4损伤后加药)和前后处理(CCl4损伤前后均加药),然后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上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在体内,用含水飞蓟素的饲料(0.1、0.5和1.0 g/kg)饲喂鲫60 d,再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液,然后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等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水飞蓟素不同程度地抑制CCl4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培养上清中GPT、GOT、LDH活性和MDA含量的升高,提高SOD活性及肝细胞的存活率.体内研究发现,0.5和1.0 g/kg水飞蓟素显著降低CCl4损伤导致的血清中GPT、GOT、LDH活性升高,显著提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有效提高肝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或P<0.01);而0.1g/kg的水飞蓟素除了抑制LDH显著升高外,对其他指标均无效果.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水飞蓟素对鲫肝有保护作用,可防治鱼类肝(细胞)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CI论文的中国水产科研态势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类统计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2002—2011年Web of Science发布的SCI论文原始数据作为统计源,对中国作者(不含台湾地区,下同)发表的SCI论文从核心作者及机构、期刊及学科分布、国际合作、作者机构合作网络以及热点研究领域5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中国水产学科国际发文量及总被引次数呈快速增长态势。应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核心指标排序,筛选出排名前70位的作者作为核心作者,对其发文和被引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学科领域以海淡水生物学和水产学为主,与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海洋学和生物技术有较多的交叉;研究热点分布在生态环境、养殖与饵料、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子免疫机制、污水处理等方面;核心作者的研究主题与当前的热门主题词切合度较高。国内学者间的合作网络规模较大的是以麦康森等为主导的学术合作网络,其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和营养生理;另一个是以宋林生等为主导的学术合作网络,其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海洋微生物及病害防治。国内机构合作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导合作机构,其主要合作机构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水产科技合作次数最多,其次是与日本和澳大利亚。刊载中国水产学科论文最多的期刊是《AQUACULTURE》,发表于影响因子2~3区间的文章数量最多(1 761篇),发表文章的总平均影响因子高于该学科世界平均水平。本研究旨在为水产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申报以及学术媒体进行专题策划与信息储备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SCI 水产科学 国际论文 核心作者 合作网络 文献计量学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α-淀粉酶基因cDNA及内含子克隆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贝类软体动物的主要消化酶,对贝类生长有重要影响。文章首次获得大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命名为pmAMY,Pictada maxima alpha amylase),其cDNA全长1732bp,其中5'UTR 25bp,ORF 1554bp,编码518个氨基酸,3'UTR 153bp,分子量为57.7KDa,等电点7.6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AMY的氨基酸序列包括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MLLIVCSIAFFHSVYG)、8个半胱氨酸位点(Cys46、Cys104、Cys157、Cys176、Cys392、Cys398、Cys464、Cys476)、3个活性催化位点(Asp213、Glu249、Asp314)、4个钙结合位点(Asn118、Arg174、Asp183、His217)、3个氯离子结合位点(Arg211、Asn312、Arg350)和4段保守序列(Ile111—Val116、Val207—Ala215、Phe247—Val251、Val308—Asn315)。pmAMY的氨基酸序列与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同一性最高,为82%;与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hydrothermalis)同一性最低仅为27%;与其他物种的同一性在57%—79%之间。克隆获得大珠母贝pmAMY基因的2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846bp、162bp。2个内含子都起始于GT,终止于AG,符合内含子共同剪接位点序列。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mAMY只在肝胰脏中表达。本研究为α-淀粉酶基因的功能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分离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珠母贝 α-淀粉酶基因 外显子 内含子 序列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