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
《动物学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基于收集到的1758—2011年1230余篇与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相关的中外文著作、文献等,并根据特定的研究历史事件,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程进行了断代分析。将这一历程划分为5个时期:外国学者研究时期(1758—1927年)、中国学者开始自主研究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影响时期(1937—1949年)、恢复时期(1950—1980年)和加速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并分析了各时期的代表性研究以及时代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同工酶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中国沿海的大连黑石礁、山东莱州湾、江苏海州湾和浙江象山4个日本蟳地理群体的10种同工酶进行检测,并分析了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实验共记录了28个座位,其中m-Mdh-1、Sod-3、Cat-3、Est-1、α-Amy-1、α-Amy-4、Ldh-2、Alp-1和Alp-3共9个座位表现为多态,4个群体的多态座位百分数(P0.99)均为32.14%,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有效值Ae为1.2830~1.2979,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1462~0.1556,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2738~0.2783,遗传距离D为0.0004~0.0018。4个群体的聚类分析表明,莱州湾和大连群体亲缘关系最近,而象山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遗传距离较远。实验结果表明,日本蟳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种质资源维持良好,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及遗传改良等工作的开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血浆铜蓝蛋白的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了斑点叉尾(鮰)中血浆铜蓝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其中5 '非翻译区(5'-UTR) 25 bp、3 '非翻译区(3'-UTR) 860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3 225bp,编码一条含有1 074个氨基酸的多肽链.与其他真核生物血浆铜蓝蛋白成员进行同源性比较,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本研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斑点叉尾(鮰)血浆铜蓝蛋白基因在正常组织和被不同病菌感染后的肝脏、肠、头肾及脾脏中的表达.结果发现,正常组织中血浆铜蓝蛋白基因在正常肝脏中表达最强烈.4种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海豚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和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血浆铜蓝蛋白基因的应答在不同组织中都有差异.血浆铜蓝蛋白基因对海豚链球菌的应答最为显著,而对呼肠孤病毒的应答最不明显.而且不难发现,感染4种病原菌后,血浆铜蓝蛋白基因在头肾中的表达都出现明显的上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叶藻生殖枝的室内离体培养及种子早期发育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叶藻不同生长状态的生殖枝进行离体培养,探究室内暂养大叶藻离体生殖枝获取成熟种子的可行性,观察并描述了大叶藻离体生殖枝的开花、传粉、种子成熟、种子萌发、幼苗发育的动态过程以及大叶藻生殖枝、成熟种子、胚的解剖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大叶藻生殖枝的结构对海水环境是高度适应的;花柱的形态变化是大叶藻开花过程的显著特点;大叶藻种子胚的结构较特殊,"U"型子叶包裹胚根、胚芽、胚轴,这导致了其特有的萌发过程;为了不错失种子收集良机,在不了解某地区大叶藻物候特性时,提前采收生殖枝并进行室内培养,是一种获取大叶藻种子的有效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水环境质量年际变化趋势及综合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2013年夏季对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营养盐、重金属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该调查区域近3年来海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对该水域营养水平、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2年Pb平均含量为1.10μg/L,2013年Cu、Pb、Hg平均含量分别为5.19、2.79、0.07μg/L,均超出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1年和2012年N/P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P相对缺乏。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调查海域2011年营养水平属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2012年营养水平属中度营养,2013年营养水平属富营养化。2011年和2013年的有机污染指数均大于4,表明靖海湾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DIN和PO4-P是靖海湾表层海水的主要污染物。2012年海水质量属于允许级别,2011年和2013年海水质量属于轻度污染,这与陆源排放、海水养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不同区域养殖栉孔扇贝的固碳速率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桑沟湾深水区、浅水区栉孔扇贝固碳量,并进行固碳速率的标准化处理,增加了与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率的可比性,分析了栉孔扇贝在不同养殖区的固碳速率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显示,对于同一养殖种类,深水区生物固碳的速率比浅水区高两倍。不同区域,贝类壳碳及软体部中碳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导致区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长速度、养殖密度及存活率的不同而导致单位面积的产量存在差异。养殖栉孔扇贝的固碳速率可与森林相媲美。另外,贝类的养殖活动与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之间关系复杂,需要加强贝类的摄食、呼吸、生物沉积、钙化等整个生理生态学过程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碳汇机理及潜能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鱼礁海区作为典型的浅海人工修复增殖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环境均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人为调控,因此,该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和固碳能力很大程度上被人类生产活动所影响。本研究根据人工鱼礁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探讨礁区主要生物固碳因子及其固碳机理,初步提出礁区生物固碳量的计量方法,并讨论通过人工鱼礁建设扩增海洋生物固碳的途径与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湖泊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CYP1A1和GST的比较及其功效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中污染物生物标志物的选取和研究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污染物肝脏解毒作用的关键酶,多功能氧化酶(CYP1A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常被用来作为多种污染物监测的生物标志物。比较了3个湖泊(巢湖、洪泽湖和鄱阳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的CYP1A1和GST的活性,并对其进行功效分析。结果显示,3个湖泊中黄颡鱼体内CYP1A1和GST之间呈现反相关关系;洪泽湖黄颡鱼体内CYP1A1值明显小于其他两个湖,而洪泽湖黄颡鱼体内GST值明显大于巢湖,与鄱阳湖相比差异不显著。巢湖、洪泽湖和鄱阳湖黄颡鱼体内CYP1A1和GST的平均功效值分别为0.81和0.42,当设定功效等于0.8时,3个湖泊CYP1A1的最佳样本量平均值为20,而GST的最佳样本量平均值为47。本文为利用功效分析的手段评估监测过程中所需要的最佳样本量,以期为进一步的污染物生物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 黄颡鱼 CYP1A1 GST 功效分析 生物标志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红鳍东方鲀养殖群体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国国内主要养殖区域红鳍东方鲀种质资源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选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国内来自不同养殖区的5个红鳍东方鲀养殖群体:文登群体(WD)、莱州群体(LZ)、日本群体1(J1)、日本群体2(J2)、唐海群体(THQ),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2对引物具有多态性。5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2~8个不等;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7、0.26、0.18、0.25、0.20;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5、0.57、0.69、0.71、0.6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排列顺序为J2(0.65)>J1(0.63)>THQ(0.55)>LZ(0.51)>WD(0.48)。分析结果表明,1)WD和LZ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233 6;LZ与J1群体间遗传距离大,为0.624 2;2)WD群体遗传多样性为中度多态(0.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标记探针HRM法在中国对虾EST-SNP筛选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HRM),结合非标记探针技术,对中国对虾转录组EST测序序列中的118个候选SNP位点进行了位点多态性检测,获得了39个具有二等位基因多态性的SNP位点,占总候选位点的比例为33.1%。对这些SNP位点在一个48尾中国对虾群体中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分布范围分别为0.000~0.947和0.049~0.506,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布范围为1.051~1.999,平均为1.574;多态信息含量分析显示39个位点的PIC值范围为0.0476~0.375,平均为0.272。另外,基因功能注释表明,39个多态SNP所在contig序列所对应的基因大都与免疫相关。以上这些结果表明,非标记探针HRM是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的SNP开发技术,可为中国对虾群体遗传学和遗传育种分析提供有效的候选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