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泛酸的需要量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初始体质量为(79.4±1.6)g吉富罗非鱼27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15尾),养殖于500 L养殖桶中,分别饲喂泛酸含量为0.5、4.8、9.5、18.2、36.3和74.4 mg/kg纯化饲料12周,研究确定其对泛酸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泛酸含量增加,吉富罗非鱼增重率、肝脏和肌肉泛酸含量均呈先线性增加后稳定的趋势;肥满度和肝体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4.8 mg/kg组最高。全鱼水分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全鱼脂肪含量呈现与水分含量相反的趋势。肝总脂含量显著降低,添加组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随着饲料泛酸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80~350 g)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泛酸需要量为10.5 mg/kg,饲料中12.6和13.5mg/kg泛酸可以分别使肝脏和肌肉泛酸累积量达到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罗非鱼营养成分的比较
《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Tilapia)原产地非洲,是我国主要养殖水产品,其主要特点为肉质鲜美,少刺,蛋白质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1-2]。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上世纪五十年代称为越南鱼。1956、1957年分别由泰国和越南引入我国广东省试养,因其个体小、生长慢、体色黑,现已淘汰。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2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趋势分析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7-2009年春、夏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的调查监测资料,采用富营养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富营养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富营养化覆盖比例很高,达到70%以上;在春季,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77.0%上升到2009年的89.8%,在夏季最低达到89.3%,最高到100.0%。3年来,富营养化在春、夏2季基本上处于逐年增加趋势,富营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春季富营养指数平面分布呈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递减的趋势,梯度分布明显,其中,杭州湾富营养化情况较严重;夏季其平面分布与春季类似,但长江口和杭州湾两个水域的富营养指数的等值线都比较密集,夏季的富营养化情况较为严重。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富营养级主要集中在III级(富营养)和V P级(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春、夏2季时,长江口V P级所占比例均从0.0%增加到66.7%,受磷限制性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另外,营养盐结构显示,N/P比值从9.1到50.9,营养盐比例明显不平衡,势必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有机污染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机污染指数主要处于5级(重污染),水质污染严重;长江口春、夏2季5级的比例均从50.0%分别上升到83.3%和100.0%,杭州湾分别从60.0%和80.0%均上升到100.0%;舟山渔场分别从22.2%和66.7上升到66.7%和77.7%,说明受污染程度逐年上升。另外,3年来春、夏2季长江口有机污染指数达5级的占50%以上,杭州湾60%以上,舟山渔场20%以上,杭州湾受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长江口,舟山渔场最小。在春、夏2季有机污染平面分布表现为污染程度从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渐降低。富营养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与盐度、溶解氧、pH均不呈线性相关。调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的时空变化主要是由于沿岸入海河流,浮游植物等所引起。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富营养化 分析评价方法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态修复的青海湖沙柳河鱼道建设与维护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水坝对青海湖裸鲤溯河洄游的阻隔,在入湖的沙柳河上先后建设了导壁式、简易模块式和阶梯型鱼道。通过对青海湖鱼道建设案例分析,得出鱼道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鱼道进鱼口设计要安排在鱼类洄游通路并采取集鱼措施,鱼道设计要依据鱼类洄游能力,鱼道运行要注意改进和维护,鱼道设计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结合国内外鱼道设计、建设和运行情况,提出基于生态修复的鱼道建设维护对策:确立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鱼道设计目标,确立从鱼的角度出发,系统性的鱼道设计理念、建设和管护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壳色三角帆蚌外套膜基因的SRAP-cDNA差异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角帆蚌幼蚌壳表面颜色和放射条纹表型遗传分离均符合孟德尔单基因位点的一对等位基因调控规律。研究为进一步阐释其壳色遗传分子调控机制,应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AS)和SRAP-cDNA比较了两种典型外壳色表型三角帆蚌外套膜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采用30个引物组合获得5个差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获得14条差异序列,大小在195—339 bp之间,通过序列比对,获得与2个相似蛋白序列,包括类二氢嘧啶脱氢酶和类锌指MYM-1型蛋白,而未发现与色素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但三角帆蚌外壳色表型差异是否与嘧啶代谢和类锌指蛋白参与的基因表达调控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壳色表型 外套膜 SRAP-cDNA 差异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对斑节对虾注射生理盐水和副溶血弧菌,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肝胰腺和鳃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溶菌酶(LSZ)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和鳃中T-AOC活性分别于12和6 h达到最大值(P<0.05),随后逐渐降低;肝胰腺中ACP活性于3 h显著升高,随后逐渐降低,并于24 h达到最小值(P<0.05),而鳃中ACP活性于12 h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并于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和鳃中ALP活性整体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未出现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现象;肝胰腺和鳃中LSZ活性均于3 h显著升高至最大值(P<0.05),随后逐渐恢复至初始水平。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对斑节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有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副溶血弧菌 总抗氧化能力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溶菌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悬浮物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悬浮物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长的影响。浮游植物选取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为受试生物,浮游动物为胶州湾近岸拖网所得,主要优势种类包括藤壶无节幼体、太平洋哲水蚤、腹剑水蚤和小拟哲水蚤。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悬浮物对两种浮游植物的生长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P<0.01);悬浮物浓度与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率呈线性关系,半抑制浓度48 h-EC50为1.58 g/L,R值为0.977,96 h-EC50为2.82 g/L,R值为0.993;悬浮物浓度和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抑制率也呈线性关系,其半抑制浓度48 h-EC50为4.27 g/L,R值为0.933,96 h-EC50为4.47 g/L,R值为0.939。悬浮物对浮游动物的生长也有显著影响,其死亡率随着悬浮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半致死浓度96 h-LC50为60.172 mg/L。
关键词: 悬浮物 中肋骨条藻 新月菱形藻 浮游动物 半抑制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立式曲面Ⅴ型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实验研究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两种立式曲面Ⅴ型网板的水动力性能,该文通过水槽模型实验测量网板阻力Fx、升力Fy,计算了网板的阻力系数CD、升力系数CL和升阻比K.结果表明:CL和K随冲角α的增大呈先升后降趋势,CD随冲角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当冲角α=30°时,1号网板升力系数最大值CLmax=1.509,此时CD=0.686,K=2.198;冲角α=20°时,升阻比最大值Kmax=2.892,此时CL=1.158,CD=0.400;当冲角α=30°时,2号网板升力系数最大值CLmax=1.603,此时CD=0.765,K=2.095;冲角α=15°时,升阻比最大值Kmax=2.555,此时CL=1.013,CD=0.397.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网板的最佳工作冲角范围为15°-30°,此时1号网板升力系数CL >0.8且升阻比K>2.0,2号网板升力系数CL>1.0且升阻比K>2.0.此外,不同冲角下,1号网板升阻比大于2号网板,具有较高的扩张效率,冲角为10°-30°时,2号网板的升力系数大于1号网板,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扩张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与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和自然波动)以及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最具代表性。它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生态系统产出质量下降,如个体较大、营养层次较高、重要的底层经济种类被个体较小、营养层次较低、中上层及经济价值低的种类所替代。研究分析表明,在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受控于多因素作用的控制机制,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并难以甄别和管理。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是应对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生态系统显著变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文内论述了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科学基础,介绍了在黄海桑沟湾构建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及其效果,评估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碳收支与生态服务功能。最后,在结语中指出:展望未来,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发展需要特别予以关注,需要得到更多基础研究的支持。除了进一步加强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和区域生态学研究,还需要加强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动力学过程研究,关注海洋酸化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及其应采取的适应性对策。
关键词: 近海生态系统 多重压力胁迫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 适应性管理对策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海美济礁和大亚湾水螅水母纲(刺胞动物门)三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材料于2011年11月在大亚湾和2012年7月在美济礁海域采集,调查区大亚湾设9站,美济礁设13站,经过22份样品分析,鉴定出44种水母,其中有花水母2新种:厚伞拟棍螅水母Hydrocoryne condensa Xu,Huang et Du,sp.nov.和美济真囊水母Euphysora meijiensis Xu,Huang et Guo,sp.nov.,1个软水母新种大亚湾几利水母G uillea dayaensis Xu,Huang et Du,sp.nov.。对新种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和绘图,并讨论其与同属其它种主要特征的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