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环境因素对短角异剑水蚤摄食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单因子实验,研究了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在不同温度、光照、pH值、饵料密度以及单性条件下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F)和滤食率(G),及其对3种常见饵料微藻(盐生杜氏藻、球等边金藻和海水小球藻)摄食的选择性,旨在为该物种的人工高效可控培养提供实验和技术基础。结果表明,实验温度范围内(20,25和30℃),短角异剑水蚤对盐生杜氏藻的滤水率和滤食率差异不显著,其中25℃时F和G较高,分别为(0.049±0.014)mL/(个h)和(1.393±0.369)×104个/(个h);滤水率和滤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光照强度为9 800 lx时F和G最高,分别为(0.053±0.012)mL/(个h)和(1.295±0.303)×104个/(个h);pH值为9.0时,滤水率和滤食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7.0、8.0、10.0);滤水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滤食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滤水率和滤食率存在性别差异,雌性的F和G均比雄性约高16%。实验的3种微藻中,球等鞭金藻的选择性指数最高。

关键词: 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 滤水率 滤食率 选择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鲻脾脏和头肾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海洋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光镜技术对野生鲻(Mugil cephalus)的脾脏和头肾进行研究发现:脾脏外有薄层结缔组织纤维被膜覆盖,被膜向内延伸将脾脏分成不规则小叶,无明显小梁,含大量淋巴细胞、血细胞、粒细胞,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较多,脾脏中可见较多并行排列的动脉、静脉和神经束,有椭圆体;头肾与肾脏分离,分左右2叶。头肾为网状淋巴样组织,外被膜极薄,无明显的小梁,无肾单位,分为红血细胞聚集区和白细胞聚集区,有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相对于脾脏,头肾中的动脉和静脉的数量较少。研究结果表明:头肾和脾脏组织是鲻的重要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

关键词: 脾脏 头肾 形态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PCB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2012年间在南海北部沿岸海域的23个重要港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时空分布趋势、组成特征以及食用安全性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的PCBs的含量范围在8.11~29.10ng/g之间(湿重,下同),平均值是(16.57±4.40)ng/g,出现频率呈正态分布.在时间上,广东、广西和海南沿岸PCBs含量随时间呈下降的总体趋势;空间分布上,珠江口岸段PCBs含量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广西和海南4个岸段.PCBs同系物中以五氯联苯在总PCBs含量最高,占47.9%,其次是三氯和四氯联苯,二者之和占总PCBs的30.6%;同系物以PCBl05、PCB118和PCB101+113为优势组分,3者之和占总量的百分比为24.0%.南海北部沿岸牡蛎体内的PCBs残留量远低于国内外相关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估算的沿海居民食用牡蛎的PCBs暴露量为5.52ng/(kg·d),仅占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每日耐受量值的27.6%.PCBs的二毒性当量(TEQ)平均值为39.4pg/g.

关键词: 牡蛎 PCBs 时空变化 南海北部沿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海参外源性总糖的测定方法

食品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市场中掺糖干海参(糖干海参)的检测方法。对提取出的外源性总糖进行测定,从而判定干海参在加工过程中是否添加了糖类物质。比较提取溶剂、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对提取条件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的干海参总糖提取条件为:称取1g样品,加入50mL 80%的乙醇溶液,40℃水浴振荡提取1h。利用苯酚-硫酸法进行测定。该外源性总糖的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0~80mg/L;测试液在1h以内稳定性良好;方法精密度满足实验需求,相对标准偏差在2%以内;以淡干和盐干海参为本底,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2.97%~98.6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38%~3.45%。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稳定性好且准确度高,可保留参体结构性多糖。应用于市售样品进行测定,可以有效甄别出掺糖干海参。

关键词: 干海参 总糖 测定 外源性 苯酚-硫酸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发生弯曲的最优前期征兆及其发展机制

海洋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正压出入流模式,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研究初始异常的位置与模态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的影响。以模式模拟出的黑潮平直路径的平衡态作为参考态,计算CNOP,考察该扰动随时间的发展,并与随机扰动的发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NOP能够导致黑潮弯曲路径发生,随机扰动则不能。因此,CNOP可以作为导致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发生弯曲的一种最优前期征兆。通过分析CNOP和随机扰动的发展过程,可以得出:(1)CNOP使黑潮发展成弯曲路径的过程是一个气旋涡向下游传播并增长的过程。(2)气旋涡的向东传播都是非线性项的作用,也就是涡度平流造成的。(3)CNOP和随机扰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旋涡均会传播到下游区域,但是CNOP产生的气旋涡能够增强,最终导致弯曲路径发生,而随机扰动产生的气旋涡则会减弱,并不能导致弯曲路径发生。分析发现,在CNOP实验中,非线性作用使气旋涡增大;但在随机扰动实验中,非线性作用使气旋涡减弱,所以非线性作用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发生弯曲有重要影响。(4)底摩擦效应对日本南部黑潮路径变异影响较小。本文揭示的黑潮路径发生弯曲的最优前期征兆及其非线性发展机制,对提高黑潮路径变异的预报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黑潮路径 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 前期征兆 正压出入流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幼贝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东徐闻和海南三亚2个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为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方法构建了33个全同胞家系。在162日龄时从每个家系随机抽取50个个体,共1 650个,测量其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4个生长性状,利用动物模型对4个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4个生长性状的总平均值分别为(16.28±4.46)mm、(14.85±4.39)mm、(4.58±1.52)mm、(0.66±0.67)g。4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202±0.020、0.203±0.020、0.200±0.021和0.204±0.020,均属中等遗传力,因此可以用选择育种进行遗传改良。4个性状间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667~0.698和0.685~0.959,其中壳长、壳高和壳宽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低于0.7,与表型相关一致,而三者与体重间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0.868~0.959),其中壳宽与体质量间的遗传相关系数最高(0.959)。本研究中合浦珠母贝的4个性状为中等遗传力,并可通过对壳宽的选育来改良体质量性状。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合浦珠母贝选择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全同胞家系 生长性状 遗传力 选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标本及标本馆场景三维演示系统的研发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鱼类标本作为重要的科研资源在分类学、渔业资源学等领域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鱼类标本经甲醛稀释液保存后存在易变形、褪色等不足,难以长期保存,同时受标本存放地限制参观访问量相对有限。为此开展了鱼类三维标本馆的构建,采用Strata Foto 3D对鱼类标本图像进行遮罩、建立线框模式与增加表面纹理等处理;利用Strata Live 3D完成三维鱼标本灯光、测量尺寸、背景图案、投影等效果的表达,并实现鱼类三维模型原色标本的网络发布;采用ASP技术完成了标本信息数据库的动态调用,实现标本生物学信息的文本展示。采用AutoCAD平面规划功能及3ds Max三维制作功能构建了标本馆三维虚拟空间,完成三维标本馆与单个鱼类标本模型的汇总整合;系统以Unity 3D为开发平台,实现三维标本馆场景的虚拟漫游及网络人机交互功能。

关键词: 鱼类标本 三维模型 网络标本馆 虚拟场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增氧方式对精养池塘溶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对于在精养池塘中如何配制和合理使用不同机械增氧方式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该文为了探讨高温季节晴好天气不同机械增氧方式对池塘溶氧全天调控的影响,试验设计如下:于夏天高温季节集中对精养池塘应用3种不同增氧方式,在晴好天气的白天和夜间进行增氧效果试验。结果发现:无论增氧机开启与否,池塘的溶氧都存在明显的昼夜起伏,且在午后出现峰值。增氧机的开启增强了上下水层交换,削减了氧差,减少了上层溶氧的逸出损失,提升了下层水体的低溶氧水平。池塘上层溶氧起伏程度大于下层,下层溶氧变化滞后于上层(下层溶氧出现峰值落后于上层约2~5h),且这种滞后性为增氧机运行所削弱。夜间增氧能向池塘补充溶氧,但仍不足以弥补鱼类和浮游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造成的溶氧损耗。单从机械增氧能力来看,叶轮式>微孔式>耕水机。综合分析节能和增氧效果,在精养池塘养殖环境下,白天开机增氧选择耕水机较为合适,而夜间应急增氧选择叶轮式更可取。试验通过对不同机械增氧方式增氧效果和能耗的系统比较,为合理选择和使用增氧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农业机械 精养池塘 增氧方式 增氧能力 节能 溶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见植入荧光标记和编码金属标对达乌尔鳇标志效果的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9月底至2012年5月,采用可见植入荧光标记(VIE)和编码金属标(CWT)标志全长为(28.06±1.79)cm的达乌尔鳇(Huso dauricus),检验了VIE和CWT的标志保持率及其对达乌尔鳇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210 d实验,VIE标志达乌尔鳇吻部腹面,CWT标志达乌尔鳇背部前(第1~2块背骨板间下方肌肉)、中(第6~7块后背骨板间下方肌肉)、后(第11~12块背骨板间下方肌肉)的标志保持率分别为:95.83%、92.00%、92.59%、92.59%。实验中VIE出现破碎、脱落或迁移致使标志可识别性下降;CWT背部中这一标志部位操作最为简便。标志30 d,VIE标志组的保持率较CWT背部不同部位标志组及对照组低,且差异显著(P<0.05),此后31~210 d并无显著性差异。VIE和CWT背部不同部位标志对达乌尔鳇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VIE和CWT均可用于标志达乌尔鳇。进行短期大规模达乌尔鳇的标志放流可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VIE标志。

关键词: 达乌尔鳇(Huso dauricus) 可见植入荧光标记(VIE) 编码金属标(CW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视网膜早期发育及其相关机能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64 d的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视网膜结构、视觉特性及相关机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达氏鲟初孵仔鱼的视网膜没有分化,视单锥细胞在36 h出现,视杆细胞在6 d时出现,7 d时视网膜各层分化完毕。最小分辨角由8 d的13.26′下降到64 d的3.37′,仔鱼发育到13 d时表现出明显的视网膜运动反应。随着仔鱼发育,视单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密度不断降低,视杆细胞密度不断增加,外核层细胞核与视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量的比值均不断增大。结果表明6~12 d是达氏鲟视网膜结构快速发育和视觉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这种变化与其生态变迁、趋光性及摄食方式的变化相适应。本研究旨在探明达氏鲟视网膜的发育特性及其相关机能特点,为开展规模化繁育与种群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达氏鲟 视网膜 早期发育 相关机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