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2%,说明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海南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病原微生物携带状况调查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试验用小型猪选育前微生物抗体的检测工作,对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进行微生物、寄生虫检测,以了解其病原生物感染状况。采集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的血清样本,用血清学和显微镜观察方法进行7项微生物和体表寄生虫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现封闭群五指山小型猪疫苗免疫良好,无强烈病原生物感染。对小型猪选育时,在按照遗传学指标选育的同时,应尽量选择微生物感染率低的小型猪,同时应改善动物饲养管理条件,完善动物防疫制度。


利用SSR标记分析12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
《玉米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2个玉米群体为实验材料,6个玉米自交系为对照,利用SSR标记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56对SSR引物在12个玉米群体中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9个,平均为3.61个,说明12个群体的遗传变异较丰富;12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目变化范围在112~143个,平均每个位点有2~2.55个,黄金群变异最丰富,辽旅综的变异最小。根据估算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群体可分为金皇后、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Tuxpeno和热带亚热带种质6个杂优类群,杂优类群划分结果与已知来源和系谱关系基本一致。


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蔬菜生产中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高抗药性、猖獗为害、防控困难的现状,项目组对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越冬与迁飞、抗药性、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在我国各地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动态,从南到北发生时间呈楔形,而发生量总体东高西低,从南到北呈中部高南北低的马鞍形。阐述了甜菜夜蛾"无卵子发生-飞行拮抗"的迁飞特性,提出了接力棒式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模式,初步阐明了甜菜夜蛾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迁飞路线与迁飞时间。提出并认证了甜菜夜蛾在我国的越冬区域。明确了全国各主要发生区甜菜夜蛾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探明了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风险、交互抗性、种群适合度、抗性遗传规律和抗性机理,提出了抗药性治理措施。分别在海南、湖南、湖北、上海、天津等地进行了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环境友好型高效杀虫剂7种。掌握了马尼拉陡胸茧蜂、夜蛾黑卵蜂和淡足侧沟茧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改进了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生产工艺,解决了寄生蜂和病毒规模化生产及田间释放关键技术,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改进优化了甜菜夜蛾性引诱剂配方、研发出新型诱捕装置,并投入生产应用。集成出4套农业生产轻简化实用技术,华南、华中、华北、华东地区根据当地发生特点制定了4套防控方案。在全国甜菜夜蛾主要发生区建立试验基地16个,核心示范基地29个,年示范面积总计约3800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海南省西瓜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毒力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西瓜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初步筛选其杀菌剂。[方法]从海南省大棚西瓜基地采集病样分离得到病原菌,对该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西瓜炭疽病菌菌丝在西瓜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分别为7~9和6~8;连续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好;孢子致死温度为55℃水浴处理5 min;以麦芽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的基础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粉、牛肉浸膏和蛋白胨作为氮源的基础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32.5%苯甲嘧菌酯SC、50%咪鲜胺锰盐WP和10%苯醚甲环唑WG对西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0.018 0、0.060 2和0.471 5μg/ml。[结论]为田间防治西瓜炭疽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瓜 瓜类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室内毒力测定


海南岛巴西橡胶和香蕉cat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植物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上已有的植物cat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兼并引物。在海南岛采集香蕉、巴西橡胶、黄灯笼辣椒、菠萝、甘蔗、番木瓜等作物的叶片并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DNA,PCR进行同源克隆。结果获得了巴西橡胶cat-1和香蕉的cat-2基因,而未获得其它4种作物cat相关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巴西橡胶cat-1和香蕉的cat-2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都为1 479 bp,编码492个氨基酸,GenBank登陆号分别为HQ660587和HQ660588。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巴西橡胶CAT-1和香蕉CAT-2蛋白的三级结构分别与Exiguobacteriu Oxidotolerans(PDB code:2j2mA0)和Pseudomonas Syringae(PDB code:1m7sA)相似。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巴西橡胶CAT-1与蓖麻CAT-1氨基酸序列(Ricinus communis:XP_002521709.1)同源性最高,为92.1%;香蕉CAT-2与油棕CAT-2氨基酸序列(Elaeisguineensis:ACF06566.1)同源性最高,达90.9%。


红麻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初报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会阴花纹表型观察和同工酶分析的方法,对采自国内红麻主产区的7个根结线虫种群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2个种群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2个种群为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其余3个种群为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红麻根结线虫的种类构成与前人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每一个种群表现为单独侵染。同时对红麻根结线虫的优势种群进行了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