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粱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模型测验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以5个不同类型不育系为母本,6个中国高粱恢复系为父本作5×6格子方杂交,采用增广NCⅡ设计,对高粱产量因素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进行遗传模型测验。结果表明,高粱的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等性状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存在着极显著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增效、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雄亲间的分配,穗粒重和千粒重有明显差异,但穗粒数不明显。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为超显性遗传,该3个性状的增效、减效等位基因均可能为显性或隐性,随基因位点而不同。
关键词: 高粱,产量,遗传模型,测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的长期监测研究
《农业与技术 》 1995
摘要: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定位监测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有机肥,副区为无机肥,计24区。14年(1980—1993)试验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区和无肥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公顷有机质矿化量为270—480公斤。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耕层有机质呈增加趋势,年公顷有机质生成量为420—640公斤,并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的贮备和供应强度,与单施化肥区比,土壤氮磷钾养分增加5—28%,土壤物理性状趋于好转,总孔隙度、田间持水孔隙、通气孔隙增加4—22%,容重下降10—22%。土壤微团聚体发育良好,呈松散柔和的絮状分布。土壤生化性状趋向改善,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增加25—124%,微生物总量高8—27%。玉米高产稳产、公顷产玉米14年平均为8200—8800公斤,比单施化肥区提高10%左右。籽粒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也有所提高。公顷施优质有机肥30吨,配施N150公斤,玉米产量达8200公斤,比较经济有效。
关键词: 黑土肥力,肥料效益,定位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我所水稻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的现状及今后十年研究重点
《吉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试论我所水稻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的现状及今后十年研究重点曹静明(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公主岭136100)自1949年以来,我所前身原作物育种所水稻研究室就从事水稻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先后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长白号、松辽号和吉粳号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生产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黑猪瘦肉型母系选育研究初报
《吉林畜牧兽医 》 1995
摘要:沃野千里的松辽平原,耕地集中连片,是著名的产粮之乡,饲料资源极为丰富,盛产玉米、大豆、高粱,养猪的历史悠久。近几年来,养猪业发展极为迅速,为适应养猪业的发展,我院在“七·五”研究培育吉林中型猪合成系选育取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基础下,“八·五”又承担了农业部和省科委的松辽黑猪瘦肉母系新品种选育,经过几年的培育,现已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总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高梁育种方向的刍议
《农业与技术 》 1995
摘要:关于高梁育种方向的刍议杨伟光,李跃华,韩立军,李伟,高士杰(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1954年,美国高梁育种家斯蒂芬斯首次育成了高梁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高梁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1956年高梁雄性不育系A、B引入我国,中国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公主岭地区小菜蛾发生动态和世代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1988年在公主岭的春、夏、秋三茬甘蓝田系统调查了各虫态数量,性诱器监测了成虫数量。结果表明,1988年小菜蛾在公主岭主要发生4代,部分发生5~6代。
关键词: 小菜蛾,发生世代,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硝态氮移动规律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渗滤池技术,研究氮肥不同用量、不同品种、施肥方式及配比条件下,硝态氮的移动规律及其与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肥7天后.即有硝态氮的移动,淋失主要发生在雨季。淋失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施肥方式也有差异但不显著。氮肥与磷、钾及有机肥配施,可明显减少硝态氮的移动淋失。施氮247.5kgha-1淋失水硝态氮含量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10mgL-1的限额,易使地下水污染。但淋失量不高。施氮165kgha-1,配施磷、钾或有机肥,比单施氮增产15%以上,氮肥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关键词: 硝态氮,移动淋失,氮肥利用率,渗滤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荷兰的有机农业(Organicfarming)
《吉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荷兰的有机农业状况。同时,介绍了荷兰的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农场及有机农产品等概念,并展望了有机农业在荷兰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荷兰;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农场;有机农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生态研究──Ⅻ.光照长度划分原则及光温综合作用与野生大豆(G.soja)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1.生长期间的光照条件<材料的自然开花临界光周期5.1%以上为短光; 5%之间为适宜光照;>5.1%以上为长光。2.短光条件由于叶和未展开叶感光效应直接确定开花节位;长光条件气温下降幅度为未展开叶生长速度1~2个温度范围达两天,与叶片长光效应发生综合平衡作用后确定开花节位。3.开花节位是反应光照长度的生育指标。4.短光条件现蕾到结荚气温下降,促进发育而出现畸形荚;长光条件现蕾到结荚气温上升,促进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而出现迟结荚。5.25~50°N自然光温动态是形成一年生野生大豆的主要条件。
关键词: 野生大豆,自然开花临界光周期,临界光照,开花节位,临界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生态研究──X.光温综合作用与野生大豆(G.Soja)种群生态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①野生大豆(G.Soja)长期在原产地自然条件下,自生自长,达到自然开花临界光周期而开花,达到临界温度而停止复叶发生,反应了野生大豆的种性。②分枝按各自出现后的光温动态完成各自的生育过程。分枝的出现期可看作分枝的出苗期,每一个分枝是独立个体,分枝的综合体可看作是群体。③叶片感光效应与生长期间的光温动态及自然开花临界光周期三者之间的综合作用,是野生大豆种群生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光温综合作用;种群生态;感光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