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影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一代发生区发生量长期预测的关键因子

玉米科学 1995

摘要: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5~8月初的降雨和种群质量密切相关,降雨主要影响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羽化、成虫的活动及3令前幼虫的存活,5~6月份特别干旱不利于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和羽化.对成虫的产卵量有影响;7月份的干旱或大暴雨严重影响成虫的活动、卵的孵化和3令前幼虫的存活。不同年度间一、二化种群在越冬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影响越冬种群的质量,在以一化种群为主时,玉米螟繁殖力强、发生晚,危害重。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发生量预测,种群质量,降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水稻品种现状和今后主要特性的改良目标

中国稻米 199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平原春玉米区筛选兼抗和多抗的玉米新杂交组合和抗源自交系

玉米科学 1995

摘要: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遭受三病一虫危害严重,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种植抗病丰产杂交种,为此“八五”国家攻关列题。我们承担筛选兼抗和多抗性新杂交组合和抗源自交系任务,采用院内田间人工接种(三病一虫)和院外不同生态区田间自然诱发条件下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多抗玉米材料217份,为育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玉米螟,抗病虫性,鉴定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规模化的养猪业

吉林农业科学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农业的发展给畜牧业创造了物质基础;畜牧业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中养猪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世界养猪发展规律上看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约,从粗放盲目到科学化,计划生产,最后过度到规模化.只有在品种,饲料,管理,防病等方面全面科学化而最终才能够达到高产优质高效.我国今后养猪方向不是增加头数,而是要提高商品率、出栏率、出肉率和瘦肉率.由分散个体逐步过度到适合我国现时条件的适度规模,使养猪业走向科学化,保证生产的持续稳定.

关键词: 出栏率,胴体重,料肉比,集约化,二种日粮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方法研究

玉米科学 1995

摘要:本文阐述了茎髓接种能体现品种抗病菌扩展能力,土壤根部接种能表明抗侵入的作用。大量抗病资源或杂交初世代抗病性筛选,可用土壤根部接种或重茬病圃鉴定,高世代材料或抗病遗传性研究,最好用单一菌种进行髓和根部接种。

关键词: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我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果树抗旱栽培对策及前景

吉林农业科学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阐述了干旱对果树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同时,为解决和克服干旱地区缺水这一难题,特提出了适应我省西部干旱风沙地区果树抗旱栽培的新途径。通过树种、品种、砧木的筛选,节水措施的实施,抗蒸剂的应用等,可使我省酉部干旱风沙地区果树得到较快、较好的开发和发展。本文最后又阐述了果树抗旱栽培研究及保水技术措施应用的前景,为我省西部地区发展果树生产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干旱风沙;果树;抗旱栽培;节水栽培;节水灌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早熟甜瓜枯萎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中国西瓜甜瓜 1995

摘要:1 枯萎病对早熟甜瓜栽培的危害情况 枯萎病是吉林省早熟甜瓜栽培的主要病害。主要高发区集中于吉林省中部城镇郊区早熟甜瓜栽培地区。始发期一般在植株定心后子蔓伸出1—2个节后的6月中上旬。发病高峰多集中于膨瓜中后期,即6月下旬—7月初,雨后的高温天气条件下发病更为集中。经几年的调查结果认为,同一时期发病轻重除与地块倒茬有关外,还与栽培品种以及田间整枝管理情况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冷稻作区水稻高产栽培最适密度研究──Ⅰ.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产量性状及碾米品质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关于水稻最适密度有过许多研究和报道,但就本地区高产水稻栽培最适密度模式的探讨还研究较少。为了探讨本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最适密度模式,从而为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应用近代数理统计学方法,进行了藤系138为应试品种的不同密度比较试验,提出适应延边地区气候特点和产量水平的最适密度模式。通过整理分析,得出本地区取得公顷9.421吨稻谷的最适密度为:18.74×104苗/10a,密植形式采用23.1+9.9cm4穴正条式小四角,并分析了产量及其因素间的关系。

关键词: 藤系138,最适密度模式,小四角,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苗病发生为害及病原真菌种类调查

玉米科学 1995

摘要:近年来玉米苗期病害为害加重,一般发病率为10%左右,感病杂交种发病率为20%~30%,少数重病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造成断苗断条,甚至毁种。经多年分离鉴定,致病菌主要有: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炭黑蠕孢菌、立枯丝核菌及腐霉菌。其中以串珠镰刀菌占优势,其次为禾谷镰刀菌和炭黑蠕孢菌,立枯丝核菌及腐霉菌极少。有的病苗由两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发病。

关键词: 玉米,苗期病害,病原真菌,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