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羟基苯甲酸对豇豆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中国蔬菜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对羟基苯甲酸(p-HB)对豇豆枯萎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挑战接种后对幼苗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p-HB对豇豆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而中、高浓度(5.0、10.0mmol·L-1)p-HB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在1.0~10.0mmol·L-1范围内,p-HB随着浓度的升高对豇豆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1.0~10.0mmol·L-1的p-HB均能降低幼苗的发病率,尤其是浓度为10.0mmol·L-1时,能显著降低幼苗的发病率。


日粮非植酸磷和基因工程酵母菌植酸酶水平对22~42日龄黄羽肉鸡生长和胫骨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确定22~42日龄黄羽肉鸡非植酸磷(NPP)的需要量及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植酸酶(PHYA)的磷当量值。【方法】选用22日龄岭南黄羽肉公鸡1320只,随机分为11个处理,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30只鸡。处理1为基础日粮(NPP水平为0.08%),不添加磷酸氢钙和植酸酶;处理2~7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化学纯磷酸氢钙,日粮NPP水平分别为0.16%、0.24%、0.32%、0.40%、0.48%、0.56%;处理8~11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00、400、600U·kg-1 PHY A、400U·kg-1美国进口植酸酶产品(PHYB)。【结果】肉鸡日增重随日粮NPP水平升高而增加,0.32%~0.56%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16%组(P<0.05),0.48%组日增重最大;添加磷组肉鸡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0%组料重比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日粮NPP水平升高肉鸡胫骨脱脂干骨重、干骨中磷含量和灰分中磷含量均显著升高,0.48%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0.16%和0.24%组(P<0.05),添加磷组干骨中钙含量与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400、600U·kg-1 PHY A和400U·kg-1 PHY B显著提高了日增重、采食量和胫骨脱脂干骨重(P<0.05),添加2种植酸酶均显著提高了胫骨干骨中钙、磷含量与灰分中磷含量(P<0.05),添加600U·kg-1 PHY A显著提高了干骨中灰分含量(P<0.05)。【结论】22~42日龄满足黄羽肉鸡最佳生长和骨骼发育的NPP需要量为0.40%,PHY A的磷当量为685U·kg-1。
关键词: 非植酸磷 生长 胫骨灰分 基因工程菌植酸酶 磷当量 黄羽肉鸡


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1996年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启动以来,广东省农科院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华南稻区超级稻选育研究工作。在继承水稻生态育种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攻关,初步构建了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体系:先后提出早长"根深"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和华南"广适型"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等育种理论,育成了早长"根深"型优质超级稻代表品种胜泰1号、多穗"广适型"超级稻代表品种桂农占,大穗"广适型"优质超级稻代表品种玉香油占,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体系的构建是超高产育种的又一新发展,是当前华南超级常规籼稻育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密肥水平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的影响
《农业科技通讯 》 2009
摘要:2008年早季以超级杂交稻天优998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0、105kg、150kg、195kg/hm2)和栽插密度24×104、30×104、36×104穴/hm2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对超级杂交早稻天优998的产量有显著影响;105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150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以上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密度以36×104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0×104穴/hm2,最低为24×104穴/hm2。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的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再次,千粒重相对比较稳定。试验表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超级杂交早稻天优998适宜的施氮量为105kg/hm2,密度为36×104穴/hm2。


坡地果园间种不同绿肥的效应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坡地果园土壤,开辟果园有机肥源,进行了果园间种白花草、三叶草、芒草并压青的定位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间种这3种草可明显提高果园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无覆盖处理相比,果园间种绿肥pH值提高0.5~0.7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高1.1~3.3 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P2O5)和速效钾(K2O)分别提高2.5~7.1、0.8~2.1、5.8~12.2 mg/kg。同时还可改善坡地果园生态小气候、稳定地温,不同绿肥覆盖显著降低地表温度3.9~7.6℃,进而调节了果树生长环境,有利于果树生长。果园间种绿肥与无覆盖处理相比,桃单果重平均增加7.7%,单株产量平均增加12.5%,差异显著。


高产花生品种籽仁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花生学报 》 2009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8个花生品种(粤油7、粤油13、粤油79、粤油114、J-11、汕油523、崖县小粒和梅县红衣)的农艺性状及籽仁中氮素代谢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ase)、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变化,对花生的高产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生产量与经济性状中的饱果数、籽仁产量显著相关,与农艺性状中的主茎高、分枝长呈显著的正相关,籽仁产量与籽仁中氮素代谢相关酶(谷氨酸脱氢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相关;根瘤菌的数量和干重与花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产量显著相关。
关键词: 花生 产量 经济性状 农艺性状 根瘤菌 氮素代谢 酶活性


花生栽培种EST-SSRs分布特征及应用研究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自行开发的20160条花生栽培种荚果EST,通过序列拼接,获得8289条无冗余EST。经搜索,共检测出740个SSR位点,分布于651条EST中,发生频率为7.8%,平均每6.8kbEST序列含一个SSR位点。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具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的EST分别为73、111和56条。在花生荚果EST-SSR中,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出现频率最高,占总SSR的62.8%,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33.6%。在出现的26类重复基序中,AG/TC重复基序出现频率最高,AAG/TTC次之。利用Primer premier5从651条含有SSR的EST中共设计引物233对,从中随机选取100对引物检测EST-SSR在花生栽培种中的多态性及在野生种中的可转移性。结果表明,有86对引物在供试的22个花生栽培品种中得到有效扩增,其中10对在栽培种中具有多态性,每对引物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2~3个,平均2.2个。可扩增引物在野生种中的可转移率为12.5%~100.0%,平均96.0%。在野生种间检测出多态性的引物76对,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2~9个,平均4.0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