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胁迫对不同基因型黄秋葵苗期生长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盐害下不同黄秋葵品种苗期生长的差异,以2个黄秋葵品种皇星五角(HXWJ,耐盐型)和绿新五角(LXWJ,盐敏感型)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不同浓度Na Cl(0,80,160 mmol/L)、不同胁迫时间(25,50 d)对黄秋葵植株苗期生长及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 Cl浓度的提高、胁迫天数的增加,黄秋葵幼苗的株高、根长、植株鲜干质量、细胞膜稳定指数(CMSI)、K+含量,K+/Na+比呈下降的趋势;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Na+含量逐步升高;盐胁迫下黄秋葵幼苗鲜质量下降的幅度大于干质量,茎叶下降的幅度大于根系;胁迫至25 d,黄秋葵叶片和根中SOD、POD活性随Na Cl浓度增加逐步升高,胁迫至50 d,2个酶活性随Na Cl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整个胁迫过程中,幼苗的株高、根长、植株鲜干质量、CMSI、K+含量,K+/Na+比含量的降幅及MDA含量的增幅均为HXWJ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提升后勤服务能力的对策分析
《农业与技术 》 201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便成为了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想农业科研单位长期持续发展,后勤工作便是其发展的主力。本文以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其后勤服务的服务理念滞后、工作模式落后等问题,并针对后勤服务能力的提高做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研究者提供参考。


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概念、思路与模式探讨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变,秸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现象严重,随意丢弃或露天直接焚烧现象屡禁不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产生十分严峻的影响。为解决我国农作物秸秆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理念。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概念、内涵和遵循原则,并详细阐明了其基本设计思路:估算秸秆资源与可收集量、调研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确定维持地力的秸秆还田量、设计秸秆离田利用的比例关系、合理布局秸秆产业和收储场地、健全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多元循环型模式、还田主导型模式、产业主导型模式"等几种秸秆全量利用模式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实用效果,以期为区域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长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念引导和技术支撑,推动农作物秸秆实现应有的资源价值。


NaCl、蔗糖和KH_2PO_4对红叶桃离体叶片花色苷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外源化学物质对红叶桃叶片着色的影响及其机制,以‘筑波5号’离体叶片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NaCl、蔗糖及KH_2PO_4处理对叶片中花色苷生物合成途经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NaCl(100和200 mmol′L~(-1))短时间(4 h)处理能提高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CHI、UFGT和转录因子基因MYB10、bHLH33的表达水平;0.3%蔗糖处理8 h对UFGT、MYB10和bHLH33的表达促进作用显著;0.2%KH_2PO_4处理8 h对CHI、UFGT、MYB10、bHLH33和WD40的表达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CHI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随蔗糖及KH_2PO_4浓度增大和处理时间延长,效果更明显。除了0.2%KH_2PO_4处理8 h提高了WD40的转录外,NaCl、蔗糖及KH_2PO_4对MYB15和WD40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白鱼腐败菌产生物胺能力分析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白鱼(Anabarilius)腐败菌产生物胺的能力,釆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腐败菌的组氨酸、赖氨酸、鸟氨酸和酪氨酸的脱羧酶基因,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接种腐败菌培养基和无菌白鱼鱼块中生物胺含量,并对主要腐败菌的生物胺产量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腐败菌均含有至少1种氨基酸脱羧酶基因;接种不同腐败菌的液体培养基和无菌白鱼鱼块均检测到多种生物胺,其中Morganella sp.wf-1和Morganella sp.wf-2具有很强的产腐胺、尸胺和组胺能力,使得接种这两种腐败菌的无菌白鱼鱼块中腐胺、尸胺和组胺含量、单胺、二胺、生物胺指数和总生物胺含量等指标在腐败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接种其他腐败菌的无菌白鱼鱼块。同时,Morganella sp.wf-1和Morganella sp.wf-2的腐胺、尸胺、组胺、单胺、二胺、生物胺指数和总生物胺的产量因子均高于其他腐败菌。结果表明,Morganella sp.wf-1和Morganella sp.wf-2是白鱼腐败过程中产生物胺的主要腐败菌。


早熟型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对氮磷肥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早熟型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在高肥力田达到最佳群体质量时合理的氮磷肥施用量和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4个氮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为N120P96(纯氮120kg·hm~(-2)、P_2O_5 96kg·hm~(-2))、N_(180)P_(144)(纯氮180kg·hm~(-2)、P_2O_5 144kg·hm~(-2))、N240P192(纯氮240kg·hm~(-2),P_2O_5 192kg·hm~(-2))、N_(300)P_(240),(纯氮300kg·hm~(-2)、P_2O_5 240kg·hm~(-2));副区设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D180(180万株·hm~(-2))、D240(240万株·hm~(-2))和D300(300万株·hm~(-2)),研究了氮磷肥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降低;种植密度的增加提高了成熟期群体总茎数和单位面积穗数,而千粒重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N180P144至N_(300)P_(240),范围内,同一施肥条件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早熟品种中麦8号在种植密度180万株·hm~(-2)、施纯氮120kg·hm~(-2)和P_2O_5 96kg·hm~(-2)的条件下,产量达到最高。
外源硝酸钙对水培生菜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提高水培生菜产品的营养品质和矿物质含量,试验设置0.1%、0.3%、0.5%3个浓度硝酸钙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喷施蒸馏水为对照,对不同处理下生菜生长、产量、品质及矿质元素吸收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硝酸钙叶面喷施处理诱导了SOD、POD、CAT活性的升高。硝酸钙处理28 d,各处理维生素C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0.5%处理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他处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0.3%处理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外源硝酸钙处理可增加叶片数、根长、根冠比,0.3%处理单株产量升高5.9%,可增加生菜地上部分磷、钾、钙含量,钙元素较对照升高最多,为30.8%,铁升高5.3%,镁下降3.2%。0.1%处理铁、镁含量较对照分别升高30.0%、20.3%。但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镁、铁含量下降,0.5%处理较对照分别下降13.1%、1.1%。随着硝酸钙处理浓度的增加地上部锌逐渐从叶片转移至根,0.5%处理地上部分锌含量最低,为110.1mg·kg-1,较对照下降25.8%。综上,适当浓度的硝酸钙可增加水培生菜钙和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增加营养品质,施用过量会影响矿物质元素吸收平衡。本研究结果为指导水培生菜生产过程中应用叶面喷施硝酸钙形成高营养品质,提高微量矿物质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荷叶总黄酮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荷叶总黄酮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建立以H_2O_2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正常细胞的存活率与损伤程度,用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荷叶总黄酮对H_2O_2刺激PC1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MDA)、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并检测Caspase-3活力的变化;Real Time PCR检测胞浆内Bcl-2与Bax的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荷叶总黄酮能显著提高H_2O_2损伤的PC12细胞存活率,显著减少H_2O_2刺激的PC12细胞中MDA与蛋白质羰基的生成,显著提高CAT活性,但对提高SOD活性不显著。PC12细胞损伤可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ax mRNA的表达,加入荷叶总黄酮后有降低作用;同时H_2O_2使Bcl-2 mRNA的表达降低,加入荷叶总黄酮后有提高作用。荷叶总黄酮在给药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对H_2O_2损伤的PC12细胞发挥着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 荷叶总黄酮 氧化应激 过氧化氢(H2O2) PC12细胞 Caspase-3活力


30份海南地区引种甘薯种质资源的SSR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热带地区甘薯引种和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农艺性状比较筛选出在海南地区适应性较好的30份甘薯引种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0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其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可扩增出57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条,多态性百分率93.0%,平均每对引物5.18条。经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30个甘薯品种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2~0.96,平均为0.62,甘薯品种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0.61的相似系数为阈值,30份材料聚成3大类。


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脂蛋白vlpA黏附宿主细胞功能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鼻支原体(Mycoplasma hyorhinis)可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肺炎及中耳炎等多种慢性炎症,感染率极高,且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关,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已有研究表明猪鼻支原体表面可变脂蛋白(vlp)家族参与支原体黏附宿主细胞的过程,本试验主要详细研究vlp家族成员之一vlpA的黏附细胞功能,特别是其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变化对其黏附能力的影响。根据GenBank中已公布的vlpA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菌体DNA中扩增获得vlpA基因,或者人工合成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不等的一系列vlpA基因,均克隆至pET-32a(+)质粒中进行表达,获得目的蛋白质。同时利用固相合成法制备含两段Ⅲ区重复片段的多肽。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微孔板黏附试验检测所制备的各种重组vlpA蛋白和多肽的黏附功能。通过诱导表达和镍柱亲和层析纯化,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各个目的蛋白质。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vlpA可以黏附宿主细胞;利用微孔板黏附试验定量检测不含Ⅲ区的重组vlpA0蛋白及Ⅲ区重复片段多肽的黏附能力,结果发现vlpA0可黏附细胞,而Ⅲ区重复片段多肽无明显黏附能力;进一步利用微孔板黏附试验检测含Ⅲ区重复片段次数分别为3、6、9、12次的重组蛋白vlpA3、vlpA6、vlpA9、vlpA12的黏附能力,结果显示四种重组蛋白质均可黏附细胞,但黏附水平均低于不含Ⅲ区的重组vlpA0蛋白,且随着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的增加黏附能力下降。本研究结果提示vlpA为猪鼻支原体黏附因子之一,其Ⅱ区含有黏附位点,而整体分子的黏附能力随着Ⅲ区重复片段重复次数的增加明显减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猪鼻支原体的黏附及致病机制。
关键词: 猪鼻支原体 可变脂蛋白vlpA 细胞黏附 重复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