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淡翅小花蝽对豆大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猎物偏好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淡翅小花蝽对豆大蓟马的控害潜能,在室内测定了淡翅小花蝽各虫态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能力、寻找效应、捕食选择性及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淡翅小花蝽各虫态对豆大蓟马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淡翅小花蝽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增加而下降。淡翅小花蝽若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的增长而提高,5龄若虫的日捕食能力最强,为42.9头。淡翅小花蝽5龄若虫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捕食率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经拟合获得的干扰模型为E=0.412P-0.822,分摊竞争模型为I=1.042lg P+0.071。猎物偏好性试验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均对豆大蓟马2龄若虫的偏好性明显高于成虫。研究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豆大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控潜能。
关键词: 淡翅小花蝽 豆大蓟马 捕食作用 搜寻效应 捕食偏好


海南油茶与普通油茶成熟籽粒代谢组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油茶具有独特的地理小种、光热充沛的生长环境和热炒压榨的传统工艺,榨取的油茶油品质极其优良,但其品质优良的生物学本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海南油茶与普通油茶的成熟籽粒为材料,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通过鉴定共获得23类638个代谢物。在两个物种成熟籽粒中共发现173个差异显著的代谢物,其中的83个富集在海南油茶籽粒中,另外的90个则在普通油茶籽粒中富集。在营养类代谢物方面,海南油茶成熟籽粒含有更加丰富的代谢物质和种类,其黄酮、氨基酸及衍生物、黄酮醇、黄酮类、吲哚及衍生物、多酚、萜类和糖类等显著差异的营养类代谢物质种类在籽粒中的含量更多。在普通油茶籽粒中,有机酸及衍生物、脂质、核苷酸及衍生物、生物碱、维生素及衍生物、醇类和原花青素等代谢物质种类含量更多。综合研究结果发现在两个物种的成熟籽粒中都有物种特有的代谢物,其中海南油茶含有9类15个特有的代谢物,黄酮、黄酮醇、黄酮类和黄烷酮物质占53.33%;而普通油茶含有8类16个特有的代谢物,其中有机酸及衍生物和黄酮醇占43.75%。本研究揭示了物种间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和物种特异性代谢物,阐明了海南油茶品质优良的物质基础,为制定各类生产标准和申请地理标准商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木薯锌指转录因子MeDi19-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木薯锌指转录因子基因MeDi19-1,分析其编码蛋白特征、亚细胞定位、转录激活活性及在木薯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探究MeDi19-1基因在木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木薯KU50扩增MeDi19-1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预测分析,并构建pNC-Green-SubC-MeDi19-1融合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染烟草表皮细胞,观察荧光信号以确定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利用酵母系统确定其转录激活活性,并基于木薯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结果]MeDi19-1基因CDS序列(OL620080)长度为618 bp,共编码205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22416.79 Da,理论等电点(pI)为6.10,属于不稳定疏水蛋白,含有Di19蛋白家族典型的锌指结构域zf-Di19.MeDi19-1蛋白的二级结构中含有无规则卷曲(53.66%)、α-螺旋(40.49%)、延伸链(4.39%)和β-转角(1.46%).MeDi19-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Di19蛋白氨基酸序列(XP_021655585.1)相似性最高,为83.50%.MeDi19-1基因启动子元件含有脱落酸(ABA)、赤霉素和茉莉酸等激素响应元件及胁迫响应元件和光响应元件.MeDi19-1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且活性区域在C端.MeDi19-1基因在叶、叶中脉和储藏根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结论]MeDi19-1基因属于Di19基因家族成员,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主要在叶、叶中脉和储藏根中发挥调控作用,其编码蛋白在木薯组织中作为转录因子参与调节多项生理活动.


橡胶树种质资源对白粉病和炭疽病的田间抗病性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粉病和炭疽病是我国橡胶树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胶乳产量,给天然橡胶产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挖掘培育抗病性种质资源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通过分析2018、2019、2021年白粉病和炭疽病田间自然发病数据,评价192份橡胶树种质的抗病性,旨在为橡胶树抗病育种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白粉病2019年发病严重,种质群体的病情指数平均值达34.37,最大值为94.07;2018年和2021年则发病较轻,病情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68和9.70.炭疽病2021年发病严重,种质群体的病情指数平均值达29.12,最大值为65.31;2018年和2019年则发病较轻,病情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8.64和18.15.利用重病年数据鉴定出白粉病高抗品种24个、中抗品种9个,炭疽病抗性品种35个.这33份和35份抗性种质在3 a内对白粉病和炭疽病均达到抗性水平,分别占供试种质的22%和19%.利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对这些候选抗病种质进行抗性水平排序,对白粉病抗性排名前10的种质隶属函数平均值为0.86~1.00,标准偏差值为0.003~0.073.在白粉病抗性聚类树遗传距离2.5处,排序第1的'湛试5025'单独聚为一类,排序前2~6位的种质聚为一类,与其他类区分明显;对炭疽病抗性排名前10的种质隶属函数平均值为0.83~0.90,标准偏差值为0.020~0.102.在炭疽病抗性聚类树遗传距离2.5处,排序前5的种质单独聚集为一类,与其他类区分明显.初步筛选出抗白粉病优异的种质'湛试5025'湛试12-3'湛试5005'天任31-45'湛试5026',筛选出抗炭疽病优异的种质'湛试477-6'湛试366-2'湛试485-114'湛试41-3'RO42'.本研究建立的抗性鉴定、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橡胶树种质抗病性综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低氮胁迫诱导木薯幼苗花青素积累及其基因表达
《生物技术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氮素浓度和形态与木薯花青素产生和积累的关系,基于氮素胁迫能够在拟南芥等植物中促进花青素产生的研究结果,以木薯品种Arg7为研究对象,研究木薯无菌幼苗在添加了(1)40 mmol/L NO3-+20 mmol/L NH4+,(2)40 mmol/L NO3-,(3)20 mmol/L NH4+,(4)0.4 mmol/L NO3-+0.2 mmol/L NH4+,(5)0.4 mmol/L NO3-,(6)0.2 mmol/L NH4+,(7)1 mmol/L(N),(8)5 mmol/L(N),(9)9 mmol/L(N),(10)13 mmol/L(N)10种氮素浓度和形态的MS培养基中生长40 d的农艺性状,以及对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诱导和花青素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木薯品种Arg7无菌幼苗在添加有40 mmol/L NO3-+20 mmol/L NH4+,40 mmol/L NO3-和20 mmol/L NH4+的MS缺氮培养基中生长至40 d,没有观察到花青素产生;与40 mmol/L NO3-+20 mmol/L NH4+处理条件相比,在40 mmol/L NO3-条件下的株高和初生根根长没有显著差异,但初生根根数显著减少,而在20 mmol/L NH4+条件下其株高、初生根根长和初生根根数都受到极显著抑制;木薯品种Arg7无菌苗在含有0.4 mmol/L NO3-+0.2 mmol/L NH4+,0.4 mmol/L NO3-和0.2 mmol/L NH4+的MS缺氮培养基中生长至40 d,3种处理条件下的木薯茎秆和叶柄中花青素积累明显,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被诱导表达;与40 mmol/L NO3-+20 mmol/L NH4+条件下相比,在0.4 mmol/L NO3-+0.2 mmol/L NH4+,0.4 mmol/L NO3-和0.2 mmol/L NH4+条件下的株高、初生根根长和根数极显著降低,而花青素含量极显著增加,且花青素含量随着氮素浓度增加呈负相关关系(R2=0.96).由此表明,木薯品种Arg7无菌幼苗植株中花青素的诱导表达只与氮素浓度有关,而与氮素形态无关.


油棕SAUR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并鉴定油棕生长素上调小RNA(SAUR)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油棕生长素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拟南芥SAUR基因序列,在油棕全基因组数据库中同源序列搜索,并利用CDD和Pfam数据库进行SAUR蛋白结构域分析,剔除无保守结构域的序列,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油棕SAUR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从油棕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0个SAUR基因家族成员(EgSAUR1~EgSAUR40),有31个基因在油棕14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其中4号染色体上分布的基因最多为7个;除EgSAUR14和EgSAUR24基因含有2个外显子外,其余38个基因均仅含1个外显子,无内含子.40个EgSAURs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其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β-转角、无规卷曲和延伸链组成,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所占比例较高,其中有11个EgSAURs蛋白呈酸性,29个EgSAURs蛋白呈碱性.40个油棕SAUR蛋白被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I(除EgSAUR27蛋白外)、II(除EgSAUR3和EgSAUR22外)、III、IV类蛋白均有Auxin_inducible保守结构域.40个EgSAURs蛋白共含10种保守基序(Motif),其中Motif 2存在于所有基因成员中.在花中特异表达的EgSAURs基因(EgSAUR4、EgSAUR9、EgSAUR10、EgSAUR24、EgSAUR29、EgSAUR30、EgSAUR32和EgSAUR33)数量最多,其次为根、茎和叶,在中果皮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数最少.[结论]基因重复和组织表达特异性是油棕SAUR家族基因的两大特点,推测该家族基因对油棕花的生长发育及授粉受精过程发挥调控作用.
关键词: 油棕 SAUR 全基因组 生长素 生物信息分析 鉴定


橡胶树杂交子代遗传特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两个方面分析亲本和杂交子代群体的遗传特性和遗传分化,为亲本组合的甄选和杂交子代的差异分析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35份橡胶树杂交后代群体为供试材料,利用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32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值为32.59%,其中叶枕沟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0.90%,小叶柄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多样性指数分布在3.22~3.53,平均为3.49.杂种优势分析表明,F1杂种在树围、年平均增长量和产量上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01.2%、117.2%和95.38%.在35个杂种F1中,产量最高的是材料A38,最低的是材料A9.2017-2020年4年间,材料A22每年都是树围最大的杂交子代;35个F,杂种的年增长量分布在5.6~10.4 cm,年平均周长增量居6.7~8.8 cm.根据分子标记分析结果,从104对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15对,利用15对SSR标记亲本和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出15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值(PIC)在0.2710~0.6827,Shannon's信息指数(Ⅰ),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处于0.5004~1.3459、0.1714~1.0000和0.3246~0.7400;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种可分为3个类群.[结论]亲本选配合理,杂交子代多样性丰富,解析了杂交子代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为杂交育种及亲本选配提供材料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橡胶树 杂交后代 表型性状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广东油棕居群地土壤特性对油棕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广东不同地区油棕居群地土壤特性,分析其对油棕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位于广东深圳、东莞、茂名、化州、湛江和雷州等6个地区油棕居群的叶片生长量(FP)、果穗数量(NB)、单果穗重(ABW)、果穗产量(FFB)、果穗比(F/B)、花性比(SR)、雌花败育率(RAFM)和果穗败育率(ABR)等8个生长和产量性状(2010-2015年)以及0~20 cm和20~40 cm 土层的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速效磷(AP)、速效钾(AK)、有机质(OM)含量以及pH值和含砂量(SC)等7个土壤特性参数(2012-2015年)进行了观测,比较了土壤参数观测结果在不同地区间、不同年度间和不同土层间的差异,分析了土壤参数与油棕生长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广东6个地区油棕居群所在地的土壤呈酸性且养分含量水平普遍较低;(2)不同地区的土壤NO3--N、NH4+-N、AP、AK、pH和SC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份的土壤NH4+-N、AK以及pH也变化显著,不同土层的土壤NO3-N、AK、OM和SC分布差异显著,以0~20cm 土层的较高,而SC则以20~40 cm 土层的较高;(3)土壤NH4+-N与pH存在显著负相关;土壤NO3-N和SC分别与油棕FP和RAFW存在显著负相关且均具有负的决定影响.此外,土壤SC对油棕F/B、FFB,土壤AK对油棕ABW以及土壤pH对油棕SR均具有正的决定影响,土壤OM对油棕NB和ABR分别具有负的和正的决定影响.本研究可为解析油棕产量形成机理和指导油棕高产栽培提供一定参考.


丁香精油对杧果采后炭疽病及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植物精油对杧果采后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及植物精油处理后对贵妃杧的采后品质的影响,分别用10种植物精油对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进行离体抑菌试验;以贵妃杧为试验材料,刺伤后分别用0.0、0.2、0.5、1.0、2.0和4.0μL/mL的丁香精油浸泡5.0 min后接种杧果炭疽病菌,统计炭疽病病斑直径和病情指数;以2.0μL/mL的丁香精油浸泡贵妃杧5.0 min后观察自然发病,统计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同时研究了丁香精油对贵妃杧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抑菌试验中,10种供试植物精油对杧果炭疽病原菌的菌丝生体长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中丁香精油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和EC90值分别为0.19μL/mL和0.57μL/mL.在丁香精油对贵妃杧刺伤接种抑制效果试验中发现,贮藏12 d时,2.0μL/mL处理的病斑直径及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病斑直径为10.45 mm,病情指数为46.25.同时2.0μL/mL处理能有效预防贵妃杧采后自然发病,且能显著抑制失重和果肉硬度下降,贮藏后期仍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P<0.05),但对可滴定酸的影响不显著(P>0.05).


不同品种辣椒镉积累特性与生理抗性和镉亚细胞分布关系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辣椒镉(Cd)积累特性与生理抗性和Cd亚细胞分布的关系,从生理和亚细胞水平揭示不同耐性辣椒Cd积累机制,为Cd污染产地的辣椒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前期初步鉴定的耐Cd能力差异较大的2个辣椒品种S16和线椒301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的方法,设置0、5、50mg/L3个Cd浓度梯度,对比分析2个辣椒品种在生物量、耐性指数、不同组织Cd积累量、生理生化指标[可溶性蛋白(SP)、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GSH)]以及亚细胞组分Cd含量分布的差异.[结果]①在高浓度Cd胁迫时,线椒301的耐性指数、根茎叶Cd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S16.②随Cd浓度的增加,线椒301地上部SP、GSH及根部的POD均增加,而S16地上部SP和根部的POD呈现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线椒301比S16具有更强的细胞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③2个品种Cd的亚细胞分布规律均表现为:细胞壁>可溶性组分>细胞器;但随Cd浓度增加,线椒301细胞壁中Cd含量占比增加、茎叶细胞器中Cd含量占比降低,而S16茎细胞器中Cd含量增加.表明S16易受到Cd胁迫的损伤,线椒301细胞壁固持Cd则有助于其缓解Cd胁迫.[结论]线椒301比S16具有更强的细胞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以及细胞壁固持Cd的能力,使其对Cd有更强的耐性和富集能力,不宜在Cd污染严重区域种植;而S16则属于对Cd敏感的品种,易种植在清洁区域.
关键词: 镉;辣椒;积累特性;生理抗性;亚细胞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