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模拟降雨对草地贪夜蛾羽化出土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降雨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羽化出土的影响,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模拟不同级别降雨,研究不同质地土壤在不同模拟降雨量下的水分状况对草地贪夜蛾土中蛹历期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于草地贪夜蛾土中蛹历期无显著性影响;蛹期模拟降雨处理对草地贪夜蛾蛹羽化率的影响显著,蛹期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40% ~60%有利于草地贪夜蛾的羽化出土,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20%)和过高(>80%)均极不利于草地贪夜蛾的羽化出土;砂壤土比砂土更适合草地贪夜蛾蛹羽化出土.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草地贪夜蛾在相对干旱的大田环境下暴发为害的可能性更大;适时进行大田漫灌,营造高湿土壤环境可有效降低草地贪夜蛾蛹的羽化率.本研究结果可为草地贪夜蛾灾变规律、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草海桐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在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氧化损伤方面起重要作用.对滨海植物草海桐盐胁迫诱导的Cu/Zn-SOD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为揭示草海桐适应盐碱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盐胁迫的草海桐为材料,运用RACE技术克隆草海桐Cu/Zn-SOD,命名为SsCSD,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构建pBinGlyRed-SsCSD重组质粒.[结果]通过RACE技术获得SsCSD基因全长共1148 bp,其最大开放阅读框(ORF)为687 bp,编码228个氨基酸.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保守结构域,属于SOD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定位于叶绿体中,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与已知植物叶绿体Cu/Zn-SOD的氨基酸残基高度同源.同时将SsCSD基因与植物表达载体pBinGlyRed进行重组,并成功转入农杆菌GV3101中.[结论]草海桐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氨基酸序列与同源物种相似度高,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对进一步通过转基因验证该酶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木薯‖玉米间作模式对木薯产量、薯构型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木薯‖玉米间作的栽培行距,设置木薯的等行距单作(MS_1)、宽窄行单作(MS_2)以及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MI_1)、宽窄行间作1行玉米(MI_2)、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MI_3)共5个模式处理,测定木薯和玉米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并测定木薯的薯构型、薯肉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MI_3比MI_1、MI_2玉米株高增加9.5%~11.5%、茎粗增加14.4%~18.1%、总穗数增加45.1%~59.7%和鲜穗产量增加70.9%~76.4%。与单作相比,间作的木薯茎粗存在“竞争-恢复-反超”现象,间作可使鲜薯产量增加31.4%~56.2%、薯干产量增加34.7%~58.4%、淀粉产量增加37.5%~60.1%,收获指数提高35.1%~40.5%;其中,MI_3处理的增加幅度均为最大。各模式处理的薯构型为垄向半幅宽30.2~36.2cm、垂直垄向半幅宽20.6~26.4cm、薯深22.5~24.7cm;垄向0~40cm分布着95.1%~98.5%薯数和98.1%~99.8%薯重;垂直垄向0~30cm分布着≥86.9%薯数、≥97.2%薯重;0~25cm土层分布着93.7%~99.2%薯数、97.6%~99.9%薯重,以MI_3分布最广且最深。各模式的薯肉养分含量和食味差异不显著。收获木薯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表现间作优于单作、宽窄行优于等行距,以MI_3最优。综上,宽窄行木薯间作2行玉米模式在木薯地上部长势、薯构型、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优势最大,建议在海南省木薯生产上推广应用。


椰枣花粉离体萌发及花粉贮藏方法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椰枣雄株花粉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筛选最佳观察椰枣花粉萌发时间和适宜椰枣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研究椰枣花粉干燥时间、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椰枣花粉萌发最佳观察时间段为2~4 h;处理1培养基50 g/L蔗糖+0.1 g/L硼酸+0.05 g/L氯化钙效果最佳,其中3因素对椰枣花粉萌发影响大小依次为硼酸、蔗糖、氯化钙;花粉在35℃中干燥8 h最适宜贮藏;当贮藏时间为10~50 d时,常温贮藏的花粉萌发率低甚至无萌发的现象,低于4℃条件下贮藏花粉萌发率均保持较高,无显著差异;当在4℃条件下,10、20、30 d花粉萌发率均无显著差异,当在-20℃,-80℃条件下,10、20、30、40 d花粉萌发率均无显著差异,花粉均保持较高的萌发率,在低温贮藏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粉萌发率逐渐下降。本研究可为椰枣花粉活力检测和贮藏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今后在椰枣引种推广中的花粉贮藏和人工授粉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意义。


不同果袋对油梨果实品质及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南本地3个油梨品系为试材,选取2种不同类型果袋(白色纸袋和外黄内黑牛皮纸袋)进行油梨果实套袋处理,以不套袋作为对照,在套袋后100 d,油梨成熟时采集样品,进行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测定.观察并测定套袋对油梨果实品质和脂肪酸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外黄内黑牛皮纸袋套袋处理后的果实表皮变黄,白色纸袋套袋处理后的果皮颜色与不套袋处理差别不大.一方面,套袋对油梨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肉重、种子质量、种子纵径和种子横径这些外观指标无显著影响,但是套袋能减少病虫害及枝叶摩擦对油梨果面的损伤,提升果实外观品质.另一方面,套袋对油梨果实的可食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这些内在指标无显著影响,但是2种不同类型的果袋对油梨果实的套袋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通过测定油梨果肉中8种脂肪酸成分,比较分析得出套袋对油梨果实脂肪酸成分无显著影响,但套袋能提高油梨果实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9种处理在3个主成分上的得分,根据表达式计算得分后,每个品系的3种套袋处理均以套白色果袋的果实品质性状表现最好.综上所述,在油梨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果实套袋处理,可为油梨生长发育提供一个新的微环境,减少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提升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本研究初步筛选出适合油梨套袋的白色纸袋,可在油梨生产中为种植户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档果品的需求.
关键词: 油梨;不同果袋;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斑兰叶叶部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斑兰叶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香料备受消费者喜爱,其主要食用部位为叶片,但叶部病害成为影响斑兰叶产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斑兰叶叶部病害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对斑兰叶叶部病害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通过调查斑兰叶叶部病害发生流行规律,明确叶部病害主要发病时期及病害种类,并对叶部不同病害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推动斑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斑兰叶叶部病害的发生主要从每年11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4月结束,对这个时期的不同病害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离体叶片和活体盆栽苗2种方式测定分离的28株菌株的致病性,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最终得到9株致病菌BDC4121、BDC11221、BDC4112、BDC21112、XYS211、LSS112、LSS214、LSS213、LSS221.通过产孢培养基筛选发现致病菌BDC11221在绿豆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5~7 d产孢,LSS214在PDA培养基28℃下恒温培养30 d左右产孢,BDC4121、BDC4112、XYS211、LSS112、LSS221、LSS213在PDA培养基28℃下恒温培养7~10 d产孢;并结合ITS1/ITS4鉴定和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确定9株致病菌主要分布在篮状菌属(Talaromyces)、镰刀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附球菌属(Epicoccum)、拟盘多毛孢菌属(Pestalotiopsi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链格孢属(Alternaria)及Acrocalymma属.下一步将结合多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致病菌进行分子鉴定研究.


pH和离子强度对甘蔗渣纳米纤维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蔗渣为原料制备纤维素纳米晶(CNCs)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考察pH和离子强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得到的CNCs,长度为120 nm左右,结晶度为70%.CNC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粒径,随制备条件pH的升高而减小,在pH11的条件下,由于去质子化,使得乳液相对均一;此外,CNC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粒径随着盐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00 mmol/L的浓度下,由于盐离子的静电屏蔽作用致使静电斥力减小,乳液破乳,分层更加明显.实验结果表明了甘蔗渣CNCs在作为固体粒子制备Pickering乳液中具有潜力,为甘蔗渣的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Pickering乳液;甘蔗渣;pH;离子强度


橡胶树白粉病PMA-qPCR检测体系及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橡胶树白粉病是迄今为止我国橡胶树最重要的叶部病害,通过将叠氮溴化丙啶(PMA)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相结合,构建橡胶树白粉病PMA-qPCR检测体系,为及时高效检测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活菌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橡胶树白粉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验证其特异性,以该菌重组质粒pMD-19T-Eq绘制标准曲线,建立橡胶树白粉病PMA-qPCR检测体系,对其重复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并运用该体系对丙环唑处理橡胶树白粉病病叶后的活菌数进行检测.[结果]研究设计的引物特异性良好,构建的橡胶树白粉菌q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1,扩增效率为107.97%.PMA-qPCR对活孢子悬浮液扩增几乎无影响,检测灵敏度为4.77×102 copies/μL.在丙环唑处理橡胶树白粉病15 min后,活菌比例从66.13%下降至23.18%.[结论]PMA-qPCR检测体系能快速定量检测橡胶树白粉病活菌量,具有灵敏、准确和高效的优点,为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 橡胶树 白粉病 PMA-qPCR技术 分生孢子 丙环唑


草地贪夜蛾对不同品种玉米室内危害级别及种群适合度比较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9年由缅甸开始入侵我国的一种迁飞性农业害虫,具有取食范围广、极强的迁飞性、适应性及繁殖能力等特点.选育抗性品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防治手段,而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的危害级别对后续利用多组学分析筛选出特定的抗性基因,培育抗性品种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选取糯质型玉米1种('苏糯6号')、马齿型玉米1种('先玉335')、甜质型玉米1种('皇冠')以及半马齿型玉米2种('LP259'郑单958')共5个玉米品种,在室内条件下进行草地贪夜蛾的危害级别评价,并建立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对5个玉米品种的危害级别由高至低依次为'皇冠'(3.55±0.41)>'LP259'(2.88±0.29)>'先玉335'(2.39±0.25)>'郑单958'(2.15±0.25)>'苏糯6号'(1.79±0.19);以'皇冠'饲喂的产卵前期最长,为(2.90±0.55)d,幼虫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先玉335'饲喂的幼虫期最短,为(12.45±0.13)d;以'LP259'饲喂的蛹最重,为(169.83±3.20)mg,以'LP259'饲喂的雌雄蛾寿命均最长,分别为(10.36±0.58)d和(8.52±0.47)d;幼虫期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以'苏糯6号'饲喂的化蛹率最高且雌性比最大,分别为(83.10±3.29)%和(64.66±2.48)%;以'LP259'饲喂的羽化率最高,为(95.24±1.99)%.根据种群生命表可知,以'先玉335'饲喂的平均世代周期最长,为(28.21±0.58)d;以'郑单958'饲喂的净增值率(144.50±16.73)、内禀增长率(0.1823±0.0023)和周限增长率(1.1999±0.0028)最低.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偏好取食甜质型玉米'皇冠',而综合种群生命表来看草地贪夜蛾在'郑单958'的种群适合度最低,表明'郑单958'对草地贪夜蛾的耐受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海南省防治草地贪夜蛾以及确定玉米潜在抗性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玉米品种;种群生命表


海南省番木瓜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0 引言番木瓜(Carica papaya)是种植和消费最广泛的热带水果之一,属番木瓜科(Caricaceae)番木瓜属(Carica),为多年生常绿软质小乔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和台湾等地均有栽培~([1-3])。因其果肉肥厚香甜、营养价值高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是番木瓜的主要采后病害,严重影响番木瓜的品质和产量~([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