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芒果不同砧穗组合早期嫁接亲和性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芒果不同砧穗组合嫁接苗生长指标及砧穗间生理生化相似程度等指标,筛选早期亲和的砧穗组合,为芒果优良品种配套砧木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金煌芒(J)、台农1号(T)、凯特芒(K)、贵妃芒(G)和热农1号(R)等5个芒果品种为接穗,紫花芒3号(Z)、红象牙芒(X)、广东土芒(G)、海南土芒(H)和鹰嘴芒(Y)为砧木,设置25个砧穗组合,测定各组合嫁接苗生长指标及砧穗间生理生化相似程度,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各组合的嫁接亲和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聚类.[结果]各砧穗组合间成活率以ZG组合最低(31.85%),其他组合的成活率均高于50.00%;GK和YT组合的穗砧粗度比为1.00,ZG组合的穗砧粗度比(0.83)与1相差最大;各组合嫁接苗生长指标显示ZT、GT和YT组合嫁接苗生长旺盛,ZG和HG组合生长差;部分组合间生理生化相似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相差最小的组合分别为HK和ZT,砧穗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相差最小的组合分别是ZK和YT.主成分分析从10个指标中筛选出4个主要相关指标,分别为新梢长、成活率、砧穗|可溶性糖含量差|和砧穗|POD活性差|;隶属函数法分析得出各主栽品种嫁接组合的亲和性强弱顺序,分别为:金煌芒GJ>YJ>HJ>XJ>ZJ;台农1号YT>GT>ZT>XT>HT;凯特芒GK>ZK>XK>YK>HK;贵妃芒GG>YG>XG>HG>ZG;热农1号GR>XR>HR>ZR>YR.聚类分析将砧穗组合分为4类,嫁接亲和性强有1个,为鹰嘴芒/台农1号组合(YT),亲和性较强有12个组合,亲和性中等有11个组合,不亲和1个,为紫花芒3号/贵妃芒组合(ZG).[结论]新梢长、成活率、砧穗|可溶性糖含量差|和砧穗|POD活性差|可作为芒果砧穗组合嫁接亲和性的评价指标.金煌芒宜采用鹰嘴芒和广东土芒作砧木,台农1号宜采用鹰嘴芒作砧木,凯特芒、热农1号和贵妃芒宜采用广东土芒作砧木.贵妃芒不宜采用紫花芒3号作砧木.

关键词: 芒果 嫁接亲和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单糖转运蛋白基因ShSTP7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特征测定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转运蛋白基因在调控甘蔗产量形成、糖分积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功能研究有助于揭示甘蔗糖分积累机制及其在甘蔗品种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利用RT-PCR、Real-time PCR、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等技术,分离甘蔗中单糖转运蛋白基因ShSTP7,并对其编码蛋白生物学特性、亚细胞定位情况及ShSTP7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甘蔗叶中克隆出1619 bp ShSTP7 cDNA序列,其中包含1557 bp完整阅读框,编码518个氨基酸;ShSTP7编码蛋白ShSTP7属于易化扩散超家族单糖转运蛋白家族成员,含有12个跨膜结构域及STP糖转运保守结构域,与割手密、高粱、玉米STP7高度同源;ShSTP7-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膜;ShSTP7主要在甘蔗叶片中表达,茎秆中表达量低,在高糖甘蔗茎尖未成熟1-3茎节中的表达量高于低糖甘蔗,在高糖甘蔗叶和第4-24茎节中的表达低于低糖甘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甘蔗中ShSTP7是一种细胞膜单糖转运蛋白,可能负责质外体中单糖的吸收,在甘蔗叶片糖分运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解析甘蔗中单糖转运蛋白基因功能及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单糖转运蛋白 ShSTP7 糖吸收 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甘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可毛色二孢拮抗菌的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为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及指导.[方法]以海南发病槟榔园健康槟榔根组织及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匀浆法和平板稀释梯度培养法分别分离槟榔根内生细菌及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应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菌液对3种槟榔根部病害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和可可毛色二孢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初步验证拮抗菌株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单因素变化试验等筛选拮抗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经平板对峙法筛选出5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wrj-2-5的抑菌率最高,为74.07%;菌株wrj-2-5菌液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刀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70.00%以上.综合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分析结果,将菌株wrj-2-5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rj-2-5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对照组发病率为60.00%,试验组长势正常未发病.拮抗菌wrj-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1.5 g、葡萄糖1.5 g、MgSO4·7H2O 0.2 g、水1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240 r/min、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36 h、初始培养基pH 6、初始接种量8%.[结论]菌株wrj-2-5为铜绿假单胞菌,其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孢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研制槟榔根腐病生防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关键词: 可可毛色二孢菌 拮抗细菌 鉴定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1981’IRRDB野生种质预割诱导次生乳管分化的比较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西橡胶树树干树皮中的次生乳管是天然橡胶合成和贮存的主要组织,次生乳管列的多少与胶乳产量密切正相关。割胶是天然橡胶生产中的核心环节,是当前获得天然橡胶的唯一途径,而割胶伤害能诱导次生乳管分化。采用碘-溴染色方法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预割前后1981’IRRDB野生种质成龄树的树皮结构,对不同种质预割前后黄皮层和水囊皮区域的乳管列进行统计,并分析新分化的次生乳管列。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85份8年生野生种质在自然条件下的乳管分化能力普遍较弱,黄皮层和水囊皮中成列的次生乳管数量均较少,2个部位合计乳管列数普遍低于8列。预割后不同种质水囊皮中次生乳管列数普遍增多,但黄皮层尚无明显变化。根据伤害诱导分化新的次生乳管列数的多少,将预割诱导乳管分化的能力由低到高分为1、2、3级,分别对应于新分化乳管列数为少于2列、2~3列(含2列)、3~4列(含3列)。在85份种质中,对应1级57份、2级23份、3级5份的种质,所占比例分别为67.06%、27.06%、5.88%,可见,诱导分化次生乳管能力强的种质占比较低,大部分种质为1、2级乳管分化,3级分化能力的种质极少。被诱导新分化次生乳管的能力与种质在自然条件下的分化能力有关,尤其是高乳管分化能力的种质通常在自然条件下也有较强的分化乳管的能力。通过预割判断乳管分化能力不仅为野生种质鉴定和评价奠定基础,也为橡胶树高产育种以及早熟、晚熟品种的早期预测提供有效指标。

关键词: 橡胶树 野生种质 预割 次生乳管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西沙群岛土系的建立

土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南海岛屿土壤资源极为稀罕且珍贵,但迄今对该区域海岛土壤研究尚不充分,在土壤分类方面,已建土系甚少或信息非常缺乏。本研究通过2020年对西沙群岛13个岛礁的土壤调查,对确定的7个典型土壤剖面进行了详细鉴定,7个剖面的成土母质均来自死亡的珊瑚和贝壳,2个剖面仅有暗沃表层,2个剖面有淡薄表层和雏形层,3个剖面仅有淡薄表层。7个剖面均为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和高热土壤温度状况和具有珊瑚砂岩性特征,6个剖面有富磷特性。在高级分类单元上,2个剖面归属于磷质钙质湿润雏形土亚类、4个剖面归属于磷质湿润正常新成土亚类,1个剖面归属于钙质湿润正常新成土亚类。在此基础上,划分出4个土族,建立了晋卿岛系、甘泉岛系、永兴岛系、赵述岛系、南沙洲系和甘泉堤系6个土系。其中,晋卿岛系、甘泉岛系、永兴岛系、赵述岛系和南沙洲系分布于海岛中的蝶形洼地,有植被覆盖,为鸟类栖息地,枯枝落叶和鸟粪较多,土体中有机碳和磷的含量较高。甘泉堤系分布于环岛裸露海堤,无植被,鸟类活动甚少,土体有机碳和磷含量极低。本研究结果不仅对认识南海诸岛土壤有借鉴意义,还可为海岛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国土资源有效管控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南海 西沙群岛 土壤系统分类 土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大筒苗培育中叶篷数对出圃定植质量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橡胶树大筒苗适宜的出圃叶篷数和出圃定植时的保留叶篷数,为橡胶树育苗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小苗芽接苗为胚苗,通过悬空控根培养的方式培育6~8蓬叶的橡胶树大筒苗,按不同的叶蓬数[6蓬叶(Y6)、 7蓬叶(Y7)、 8蓬叶(Y8)]和定植保留叶篷数[1蓬叶(P1)、 2蓬叶(P2)、 3蓬叶(P3)、4蓬叶(P4)]分批次进行出圃定植,比较分析大筒苗的生长势、出圃定植表现和植后0.5年的茎粗生长情况,再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大筒苗的株高、叶篷数和总叶片数的排序均为Y6<Y7<Y8,平均叶篷距为Y6>Y7>Y8,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各出圃叶篷数的大筒苗抽芽率为93.34%~94.25%,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出圃率高低顺序为Y6>Y7>Y8,定植成活率为Y7>Y6>Y8;出圃时各保留叶篷数的出圃占比高低顺序依次为P3> P4> P2> P1,定植成活率为P4> P3> P1> P2,且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出圃茎粗大小顺序均为Y6<Y7<Y8,且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定植0.5年茎粗为Y6显著小于Y7、Y8,Y7和Y8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保留叶篷数的大筒苗出圃茎粗为P1和P2显著小于P3和P4,定植0.5年后的茎粗为P2显著小于其余保留叶篷数处理。【结论】综合考虑不同出圃叶蓬数的出圃率或出圃时不同保留叶蓬数的出圃占比及其定植成活率和茎粗增长量,橡胶树大筒苗的出圃叶篷数以Y7出圃定植可获得较高的定植成活率和植后生长势;出圃时保留叶篷数以P3的出圃占比最高、植后0.5年茎粗最大;可作为橡胶树大筒苗出圃叶篷数和出圃时保留叶篷数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橡胶树 大筒苗 叶篷数 出圃 定植 生长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环境与光谱相似性的橡胶树叶片磷含量局部估测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现有基于光谱相似性的局部样本搜索方法存在样本误选引起模型预测性能降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先利用环境因子对叶片样本进行类别划分,然后在与待估测样本具有相同类别的样本集内进行局部样本搜索的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其用于实际案例中.在案例研究中,分3个时期(4-6月:抽叶期,7-9月:成熟期,10-12月:衰老期)在相同地块采集橡胶树叶片样品,然后利用该方法分别构建每个时期橡胶树叶片磷含量高光谱估测模型,并将模型预测精度与利用现有局部样本搜索方法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为体现该研究提出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每个时期采集的叶片样本随机分割5次,然后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模型之间的预测精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利用该研究提出的方法构建的3个时期的橡胶树叶片磷含量高光谱估测模型预测精度(抽叶期:RMSE分别为(0.031±0.003)%和(0.030±0.004)%,成熟期:RMSE分别为(0.030±0.002)%和(0.029±0.003)%,衰老期:RMSE分别为(0.026±0.002)%和(0.024±0.003)%)都要高于利用现有局部样本搜索方法构建的高光谱估测模型(抽叶期:RMSE分别为(0.034±0.002)%和(0.034±0.002)%,成熟期:RMSE分别为(0.042±0.002)%和(0.042±0.003)%,衰老期RMSE分别为(0.034±0.003)%和(0.035±0.003)%),且在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差异达到了P<0.05的显著性水平,这就证明了在进行局部样本搜索时必须要考虑橡胶树叶片样本所处环境的差异,以避免选择到与待估测样本不属于同一环境条件的局部样本,进而可显著提高估测模型的预测性能.

关键词: 磷;橡胶树;叶片;环境相似性;光谱相似性;局部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蜜红'白玉龙'火龙果果实糖度分布规律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规律,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红肉、白肉火龙果品种'蜜红'白玉龙'果实为材料,每个品种采集30个样品果.分别沿纵、横2个方向将果实等分为5层,每层由外至内依次取13个点位,测定各点位果肉糖度,各品种、切法组合分别设15次重复,以探讨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情况,并以单个果实内全部取样点的糖度均值作为果实总糖度,探讨果实不同部位糖度与果实总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蜜红'白玉龙'火龙果果实沿纵、横2个方向等分出的5层之中,糖度均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依次降低的特点,即中间第三层糖度均值最高,而其两侧第二层与第四层次之,两端第一层与第五层糖度均值较低;在每一等分层中由外至内依次所取的13个点位的糖度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依次降低的特征,即中心点位13点糖度均值最高,而其四周9~12点位次之,外侧1~8点位糖度均值较低;对火龙果内部所有采样点依其糖度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分别为10、15时,'蜜红'白玉龙'果实内部取样点可分为两类,结合火龙果不同等分层和不同点位糖度分布特征,被划分出2类即糖度较高的中心部分与糖度较低的外周部分;表明火龙果糖度分布呈现出中心部位高向四周依次降低的规律.在与果实总糖度的关系中,相较于其他等分层,横切中间层与果实总糖度具更高的相关性,'蜜红'白玉龙'横切中间层糖度均值与果实总糖度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9、0.917,表明横切中间层糖度均值对果实总糖度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之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火龙果的总糖度.初步阐明了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规律,为火龙果品种资源的糖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蜜红 白玉龙 火龙果 糖度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瓜种质资源枯萎病抗性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苦瓜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严重威胁苦瓜产量,选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为明确目前所收集到的苦瓜资源对枯萎病的抗性,本研究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91份苦瓜资源进行苦瓜枯萎病抗性鉴定,结合病情指数、死苗率和病叶率三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综合三种鉴定指标共鉴定出抗病资源2份(THMC304-1和THMC283-1-1-1),其中,来自印度的THMC304-1在三种评价方法中均被评定为抗病及以上水平,中抗9份,感病24份,高感156份且有65份在三种评定方法中均为高感材料.本研究鉴定出的抗病资源可进一步用于开展枯萎病抗性基因定位和抗性机制研究.

关键词: 苦瓜 种质资源 枯萎病 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蒂腐病菌对油梨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植物病害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揭示油梨蒂腐病发病过程中ROS代谢变化规律对于深入了解致病机制和抗病育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了 L.theobromae侵染油梨果实期间ROS产生和消除系统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病原菌L.theobromae在侵染早期诱导了 ROS的产生并激活寄主油梨ROS消除系统.随着病情的发展,油梨的抗氧化能力不断削弱,致使ROS积累,促使丙二醛的产生.另外,病原菌L.theobromae的侵染在接种后2~5 d降低了油梨果实中SOD和CAT酶的活性以及AsA和GSH的含量.这些研究发现表明病原菌L.theobromae的侵染引起的病情发展可能归因于ROS消除能力的减弱以及ROS的合成,积累的ROS引起了细胞膜脂的过氧化,破坏了细胞膜的结构,从而导致抗病能力的丧失.反过来,这些ROS也会促进病害的发展.在本研究中,对L.theobromae侵染引发的ROS代谢变化以及其与病情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后续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 可可毛色二孢 蒂腐病 活性氧 抗氧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