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
《天津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报道了一种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该方法参考赤点石斑鱼NNV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克隆出七带石斑鱼NNV的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软件设计了3对针对所克隆NNV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RT-LAMP的反应体系,并分别对反应系统的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七带石斑鱼NNV病毒RT-LAMP检测技术。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63℃的最佳反应温度下,采用RT-LAMP检测技术经过45 min就能完成一次检测,准确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检测NNV技术设备要求简单,为七带石斑鱼等石斑鱼无NNV受精卵和仔稚鱼的生产现场检测和筛选提供了一种方便、灵敏的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长江口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长江口采集到33种鱼类和9种无脊椎动物,分析了常见渔业生物的同位素组成与营养级结构。结果表明:长江口常见渔业生物的同位素变化幅度较大,其中鱼类的δ~(15)N和δ~(13)C值范围分别为9.26‰~15.39‰和-29.78‰~-14.25‰;无脊椎动物δ~(15)N和δ~(13)C值范围分别为7.73‰~13.53‰和-22.22‰~-14.84‰。以底栖动物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作为基线生物,计算出各物种相应的营养级,鱼类营养级范围为2.49~4.60,属于3个营养级,其中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营养级最高(4.60±0.02),杂食性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营养级最低(2.49±0.02);无脊椎动物营养级范围是2.00~3.84,属于2个营养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最高(3.84±0.02)。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3种鱼类不同体长的营养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随鱼体体长的增加营养级均有相应增大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随着鱼类生长及其摄食习性发生变化导致其营养级也随之发生改变。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长江口水域食物网连续营养谱,为渔业资源开发及保护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凹尾拟鲿(Pseudobagrus emarginatus)——长江上游中国鲇类一有效种(硬骨鱼纲:鲿科)(英文)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摘要:对中国鲿科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中发现,凹尾拟鲿为一不同于细体拟鲿(P.pratti)的有效种,仅分布于长江上游。凹尾拟鲿胸刺前缘光滑无锯齿,颌须较短,后伸不超过胸鳍起点,本属中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的还包括18个有效种。在这18个物种中,乌苏里拟鲿(P.ussuriensis)、长脂拟鲿(P.adiposalis)、短尾拟鲿(P.brevicaudatus)和越南拟鲿(P.kyphus)与凹尾拟鲿一样,具有中等分叉的尾鳍。凹尾拟鲿与乌苏里拟鲿和长脂拟鲿的区别在于游离脊椎骨数目和背刺长短等性状上,与短尾拟鲿和越南拟鲿在背刺后缘程度、枕骨棘与项背骨间的间距上存在差异。凹尾拟鲿与细体拟鲿在形态上最为相似,但在体高、背鳍前长、脂鳍高及尾柄高等性状上存在差别。同时,在颅骨、犁骨、项背骨及腰带等骨骼特征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殖放流对日本囊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增殖放流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放流前捕捞渔获群体(FLQ)、放流后捕捞渔获群体(FLH)以及放流虾苗群体(FLXX)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群体共测定了135尾日本囊对虾的线粒体D-loop序列,经比对分析确定测得的序列长度为938 bp,检测到237个变异位点,177个简约信息位点,定义了100种单倍型。经分析,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FLQ、FLH、FLXX,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大小为FLQ=FLH>FLXX。AMOVA分析表明FLQ和FLH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值为0.00629,其小于0.05,表明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且群体间无分化。FLH与FLXX的F_(st)值为0.08151(P<0.01),其大于0.05,表明遗传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但群体间呈低度分化。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果均为负值,表明这3个群体偏离了中性模式,可能受到群体扩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综上所述,增殖放流前后日本囊对虾群体均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变异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群体间无分化,说明增殖放流是目前维持日本囊对虾种质资源量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线粒体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FAMeT基因在卵巢发育周期中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FAMeT)在脊尾白虾卵巢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连续3次繁殖过程中卵巢不同发育时期(Ⅰ-Ⅴ期)大颚器、卵巢和肝胰腺中FAMeT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FAMeT基因在鳃、心脏、肌肉、肝胰腺、卵巢、大颚器等组织中均有稳定的表达,其中,在鳃和大颚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卵巢发育周期内,FAMeT基因在大颚器、卵巢、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Ⅰ-Ⅳ期逐渐下降,到Ⅴ期时表达量上调;在每个卵巢发育时期,FAMeT基因在大颚器中表达量最高,约为卵巢中表达量的20–30倍。研究结果表明,大颚器是合成FAMeT的主要组织,脊尾白虾繁殖过程中FAMeT基因主要在卵巢发育前期表达,可以合成大量甲基法尼酯(Methylfarnesoate,MF),促进卵巢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夏初网采浮游植物分布与长期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根据2012和2013年夏初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数据,与1959、2002及2003年的调查资料作比较,研究了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大,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时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低于2012—2013年的生物量。2013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和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8.73±46.68)×104cell/m3和(1110.71±2107.82)μg C/m3。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对南黄海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有主要贡献。1959年,硅藻在群落中的丰度比例大于93%,而2012—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50%—60%。相应地,硅藻碳含量比例由70%—85%下降为18%—28%,且甲藻占优势的区域扩大。硅藻碳含量比例在群落中明显下降一方面是因为硅藻碳密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甲藻丰度的增大。相对于1959年,近年来硅藻中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以及甲藻中的角藻属(Ceratium)和夜光藻属(Noctiluca)成为新的优势种属。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南黄海夏初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硅酸盐和溶解性无机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獐子岛养殖海域颗粒有机碳、颗粒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8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对大连獐子岛养殖海域共14个站位进行了大面调查。对其中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獐子岛养殖海域水体中POC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POC质量浓度最高,表、底层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59~1.672 mg/L和0.045~0.834 mg/L,平均值分别为(0.867±0.451)mg/L和(0.319±0.204)mg/L。冬季表、底层POC质量浓度最低,表、底层POC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530 mg/L和0.061~0.458 mg/L。平均值分别为(0.240±0.125)mg/L和(0.221±0.129)mg/L。四个季节的POC质量浓度平面分布较为均匀。PN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PN的质量浓度最高,表、底层P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26~0.439 mg/L和0.020~0.393 mg/L,平均值分别为(0.193±0.067)mg/L和(0.172±0.060)mg/L。春季表、底层PN质量浓度最低,表、底层PN质量浓度分别为0.059~0.178 mg/L和0.024~0.212 mg/L,平均值分别为(0.120±0.047)mg/L和(0.100±0.050)mg/L。PN与POC的分布特征相似,空间分布均匀。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OC、PN和Chl-a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春季底层质量浓度高于表层,夏秋两季表层质量浓度高于底层,冬季表、底层质量浓度基本一致。根据C/N以及POC/Chl-a的比值对POC的来源进行初步分析,表明该海域的POC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并且受陆源的影响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渔业经营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农业展望 》 2016
摘要:新型渔业经营主体与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渔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渔业经营体系,对中国特色的渔业现代化建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新型渔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渔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以及所显现出的对发展现代渔业、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制约性。在对中国渔业经营体系演变与发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型渔业经营体系的内涵、特征与构成,指出应从加快渔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完善新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渔业经营组织模式、稳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推进渔业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构建新型渔业经营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车镇凹陷大1断层对区域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大王庄地区的应力场分布状态。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已知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定量分析了大1断层对区域压应力分布的控制性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区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精细三维数据体,包括三个主要地层界面及近真实的大1断层产状。据此,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调整边界条件发现,模型在NE-SW向的伸展作用下压性应力场低值区的分布与已知油藏的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均围绕大1断层呈斜对称式分布;(2)认为这种油藏斜对称式分布特征应与大1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背景下对油气的沟通、疏导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 车镇凹陷 大1断层 构造应力场 油气成藏过程 有限元数值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