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叶片衰老诱导FLP重组酶删除转基因烟草外源基因的研究

中国烟草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Gene-deletor"系统可实现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清除。为了研究该系统在转基因烟草中对清除外源基因的作用并最终创制不含外源基因的烟草新种质。【方法】以含有"Gene-deletor"系统的转基因烟株为材料,分析外源筛合报告选融基因Bar::GUS、重组酶基因FLP在不同叶龄叶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观察转基因烟草花粉中GUS蛋白的表达活性,分析外源基因GUS在花粉中的删除情况。【结果】(1)相同叶龄不同转基因烟株叶片均表现出GUS活性和对除草剂草铵膦抗性,且3个转基因烟草株系中GUS活性和对除草剂抗性都表现出随着叶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2)Real-time PCR和RT-PCR结果进一步证明外源Bar::GUS基因表达水平随叶片发育成熟持续下降,而外源FLP基因的表达水平则出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测定后期两者的表达量均达到最低,(3)花粉GUS组织染色结果表明,"明,色结果降的变化趋势,特系统诱导各转基因植株中花粉外源基因清除效率不同,平均清除率分别78.3%,54.7%和75.2%。【结论】在转基因烟草中,叶片衰老特异表达基因SAG12基因启动子驱动"动启动子驱动达基因,平均清系统(LoxP/FRT)的表达不仅可引起转基因植株叶片中外源基因的特异性清除,还能诱导花粉中外源基因的删除,该技术可为进一步创制培育不含外源基因的烟草新种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烟草 外源基因清除 筛选报告基因Bar::GUS 重组酶基因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漠化地区饲用植物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应用分析

广西植物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饲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草地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饲用植物资源,不仅有利于缓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饲草、饲料紧缺的现状,有助于破解"人畜争粮"的问题,而且能够满足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草食畜牧工程建设的需要,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达到治石与治贫相结合的目的。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石漠化地区饲用植物资源的概况,并对饲用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研究。同时,针对饲用植物综合开发利用,分析其在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从饲用植物自身特性、石漠化地区地质地貌特点以及当地居民的意识等方面出发,探讨了石漠化地区饲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指出综合开发利用石漠化地区饲用植物资源,有利于促进石漠化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石漠化治理 饲用植物 开发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 区域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哈水库底泥基质中3种绿化植物的生长及Cd的富集特征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阿哈水库底泥的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为中等,其中以Cd的贡献最大。以阿哈水库疏浚底泥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70%的底泥与珍珠岩、木屑、蘑菇渣和茶园土组成的基质对种植的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生长情况的影响及Cd在植株内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配制的底泥基质有机质的含量范围为78.30~95.31 g·kg~(-1),速效氮为109.33~124.45 mg·kg~(-1),速效磷为17.20~24.70 mg·kg~(-1),速效钾为178.12~206.46 mg·kg~(-1),pH为7.62~7.71,总孔隙度为42%~75%,电导率(EC)为1.47~1.62 ms·cm~(-1),Cd为0.88~1.12 mg·kg~(-1),满足CJ/T 340-2011的要求,同时,由于木屑、蘑菇渣的养分含量高于珍珠岩和茶园土,所以木屑、蘑菇渣所占比重较大的T_5(70%底泥+10%珍珠岩+10%木屑+10%蘑菇渣)、T_3(70%底泥+15%珍珠岩+10%蘑菇渣+5%茶园土)和T_4(70%底泥+15%珍珠岩+10%木屑+5%茶园土)养分含量大于T_2(70%底泥+30%珍珠岩)和T_1(70%底泥+30%茶园土),此外,调节孔隙度能力为珍珠岩>木屑>蘑菇渣>茶园土,经调节后,孔隙度较大的为T_2、T_5、T_3和T_4,所以,T_5为本次试验理化性质最优基质。2)种植的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的鲜重分别为127.63、37.51、61.02 g·盆~(-1),干重为15.37、4.62、9.91 g·盆~(-1),三叶草长势最好,其次是孔雀草。3)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地上部分Cd的含量分别为0.10~0.14 mg·kg~(-1)、0.21~0.31 mg·kg~(-1)和0.93~1.22 mg·kg~(-1),地下部分Cd的含量分别为0.04~0.15 mg·kg~(-1)、4.32~4.98 mg·kg~(-1)和0.40~0.93 mg·kg~(-1),除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含量超过一般植物正常Cd含量0.2~3.0 mg·kg~(-1)外,三叶草和孔雀草植株Cd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孔雀草的Cd累积量为7.46~12.60μg·盆~(-1),远大于三叶草和黑麦草的1.03~2.24μg·盆~(-1)、2.73~3.72μg·盆~(-1)。4)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富集系数为3.96~5.01,孔雀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d富集系数分别为0.93~1.11和0.37~1.06,而黑麦草地上部分和三叶草的Cd富集系数均小于0.31,且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的Cd转移系数为0.67~3.23、0.05~0.07、1.00~2.52,可见,黑麦草为Cd根富集植物,孔雀草和三叶草是Cd地上部富集植物。综上,可以利用阿哈水库底泥制成基质种植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同时可利用其去除部分底泥中重金属,为阿哈水库及类似的喀斯特山区湖泊污染整治工程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底泥基质 Cd 绿化植物 种植 富集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倍体小黑麦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六倍体小黑麦进行了研究,以鉴定其含有的黑麦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特点,了解小黑麦基因组组成,为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分别以黑麦基因组DNA及pSc200和pSc250探针进行顺序GISH-FISH分析,结果显示该小黑麦含有21对染色体,来源于黑麦的2对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出现pSc200和pSc250信号,而另外5对染色体的两端部都有该信号.以Oligo-pSc119.2-1,pSc200和pSc250探针对小黑麦进行了双色FISH分析,发现小黑麦的Oligo-pSc119.2-1信号与黑麦基本相似,而pSc200和pSc250信号与黑麦的差异较大.以黑麦基因组DNA及Oligo-pAs1-1和Oligo-pSc119.2-1为探针对小黑麦进行顺序GISH-FISH分析,鉴定其基因组组成为AABBRR;同时发现小黑麦染色体的一些FISH信号发生了变化,其原因可能是小黑麦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小黑麦的DNA重复序列呈现多态性.

关键词: 小黑麦 染色体 GISH FISH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竹黄活性成分分析

菌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竹黄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在医学、农业、食品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前景可观。为深入挖掘竹黄中有药理活性的有效化学成分,了解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竹黄子座不同发育时期的代谢物,找出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从竹黄子座中共检测出612种代谢物,前期和中期特有27种代谢物。黄酮类、奎宁酸、香豆素等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首次在竹黄中被检测到。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脂质、氨基酸、核苷酸、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等物质,其中黄酮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占主要地位。通过对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获得6条具有显著意义的代谢途径。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除竹红菌素外与竹黄药效有重要联系的化合物。本研究为竹黄药用机理及有效成分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竹黄有效成分的代谢途径解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竹黄菌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黄酮类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冠突曲霉Fig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 Fig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敲除株。并对敲除株进行功能验证。结果显示对Fig基因敲除株培养观察并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发现,在含有不同浓度NaCl的MYA培养基中,仍能产生成熟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数量是野生型的1/4,子囊孢子数量是野生型的1/5,且敲除株菌落几乎没有渗出液,无皱褶,菌落表面干燥,色素产生量急剧下降,这些结果表明Fig基因对冠突曲霉产孢起正调控,本实验为冠突曲霉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 Fig基因 基因敲除 荧光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石漠化地区桑树根系水来源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水分亏缺是阻碍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然而,桑树(Morus alba L.)用于石漠化治理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其水分利用策略尚不清楚.该文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石漠化地区桑树根系在生长期内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利用程度,反映桑树根系在不同季节的吸水能力变化,揭示桑树生长期内水分利用策略.结果发现:桑树生长前期(春季,4-6 月)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丰度较为偏正,比生长后期(秋季,9-11 月)降水富集氢氧稳定同位素.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随春季、秋季降雨的季节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受降雨、蒸发等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剖面垂直变化规律.桑树水与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相似,说明桑树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靠土壤水分提供.通过直观相关法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法判断出桑树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策略不同,其中春季先主要吸收10~30 cm土层水,随着降雨增多开始主要吸收利用50~60 cm深层水;进入秋季降雨量较大时亦是主要吸收利用50~60 cm的深层水,而降雨减少时转变为主要吸收利用0~10 cm的土壤水.研究可为桑树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干旱 水分 同位素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缓释肥对贵州黄壤地辣椒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贵州黄壤区辣椒轻简化栽培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贵州典型黄壤区进行3种缓释肥(稳定性肥料,硝基双效肥料,控释肥料)在辣椒上的施用试验,研究其对辣椒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的影响.[结果]施用3种缓释肥处理辣椒产量提高14.3%~19.4%,显著高于习惯施肥和不施肥处理;辣椒氨基酸含量比习惯施肥高8.9%~22.7%,粗蛋白含量高2.4%~10%;辣椒叶片、茎秆、果实养分含量和辣椒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得到提高.[结论]施用3种缓释肥能显著提高辣椒产量,改善辣椒品质,提高辣椒肥料利用率.

关键词: 辣椒 缓释肥 产量 品质 肥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生物杀虫剂对黏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农药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对黏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物农药。[方法]采用生测法和喷雾法分别测定了6种生物农药对黏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阿维菌素对黏虫的3龄幼虫的毒力最高,其LC50值为0.91 mg/L,其次为短稳杆菌和绿僵菌1,其LC50值分别为2.73×10~4、4.90×10~6cfu/m 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杀虫剂对黏虫幼虫的防效具有显著差异。施药3、7 d后,阿维菌素的防效均大于84%,显著高于其他杀虫剂;其次为短稳杆菌和甘蓝夜蛾NPV,药后3 d防效分别为67.33%和59.00%,药后7 d防效分别为70.67%和68.33%。[结论]阿维菌素对黏虫的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建议在生产上使用。

关键词: 生物杀虫剂 黏虫 室内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低温基因bZIP73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能够对耐低温基因bZIP73的不同类型进行准确鉴别,根据粳稻bZIP73~(Jap)与籼稻bZIP73~(Ind)在编码区的一个碱基差别,开发了由4条引物组成的分子标记,并应用7份籼稻、7份粳稻及3份籼粳杂交的F_1材料对分子标记进行检测验证。电泳检测图显示,粳稻bZIP73~(Jap)扩增出681 bp和342 bp 2种条带,籼稻bZIP73~(Ind)扩增出681 bp和387 bp 2种条带,而籼粳杂合子F_1则扩增出681 bp、342 bp及387 bp 3种条带,所有材料的扩增条带大小与预测目的片段均一致,说明所开发出的分子标记能对基因bZIP73的不同类型进行准确判断。该方法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优点,可在资源鉴定和育种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水稻 耐低温 bZIP73基因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