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ETEC肠毒素基因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粘附性的菌毛和产肠毒素的能力密切相关。由于菌毛的血清型多而复杂 ,肠毒素只有不耐热肠毒素 (LT)和耐热肠毒素 (ST)两种 ,因此成为研究的对象。用三对扩增产物分别为 1 1 0bp、2 37bp、368bp的引物建立了检测LT和STⅠ、STⅡ毒素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扩增产物分别用HindⅢ、HincⅡ、Sau3A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均得与预期一致的 2个片段。对各个参考株的检测结果为 1 0 0 %符合。结果表明该多重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该方法可用于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腹泻病的辅助诊断以及大肠杆菌的分类检测
关键词: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不耐热肠毒素 耐热肠毒素Ⅰ、Ⅱ 多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棉蚜适合度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 室内比较了棉蚜在单价转基因棉(导入Bt致毒基因)、双价转基因棉(导入Bt致毒基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常规棉上连续饲养时各代种群的增长,同时比较了3个棉花品种上第14代棉蚜体型。结果表明,在连续17代饲养中,仅在第11代,取食双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净增殖率显著低于常规棉(P<0 05),而取食单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则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无差异,其余各代次品种间无差别;内禀增长率差异不同于净增殖率,在第8代,取食单价转基因棉棉蚜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而取食双价转基因棉棉蚜则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无差异,其余代次均无显著差异。各品取食棉蚜寿命也仅在第8代出现差别,表现为转基因棉上棉蚜寿命显著短于常规棉(P<0 05)。各品种上第14代棉蚜头宽、体宽和体长均无显著差异,而腹管长存在差异,其中取食单价转基因棉的棉蚜腹管显著短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而取食双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则显著长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二唑苯基脲在平贝母脱分化过程中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鳞茎切块分别在含噻二唑苯基脲(TDZ)或激动素(Kin)的培养基上脱分化过程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淀粉酶、吲哚乙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强,在外植体脱分化前达到峰值,随后下降。TDZ处理下这些酶的活性均高于Kin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酶活性变化相同,只是TDZ作用下蛋白含量增加的相对水平较低。说明TDZ具有比Kin更强的细胞分裂素活性。
关键词: 噻二唑苯基脲 平贝母 脱分化 酶活性 可溶性蛋白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体细胞突变体HX-3在细胞水平上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抗白叶枯病体细胞突变体HX 3及其感病供体明恢 63在细胞水平上与白叶枯病菌的互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接种水稻白叶枯病菌浙 173后 ,明恢 63愈伤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均急剧大幅升高 ,O2 产生速率升高 ,而愈伤组织生长量减小 ,蛋白质含量下降。HX 3愈伤组织接菌后SOD、POD活性和O2 产生速率与未接菌愈伤组织相似 ,愈伤组织生长量减小不明显。说明HX 3与明恢 63的细胞水平抗性存在较大差别 ,HX 3细胞水平抗性与植株水平抗性是一致的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体细胞突变体 活性氧 抗病性 愈伤组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早熟食用新品种"渝苏76"的选育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甘薯早熟食用新品种"渝苏76"的生产力和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的鉴定结果.在1995年至1996年四川省甘薯新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中,"渝苏76"鲜薯产量为23037 75kg/hm2,比对照品种"南薯88"增产13 1%,藤叶产量20575 50kg/hm2,比对照减产8 8%,生物鲜产43613 25kg/hm2,比对照增产1 6%.在生产试验中鲜薯产量也比对照增产10%以上.该品种萌芽性较好,结薯早,适应性广,抗旱性强,耐肥,抗黑斑病能力较强,贮藏性好,熟食品质优良,栽后100d收获,商品薯率80%以上,特适于城郊作食用品种种植,提早上市,可获较好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