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Bt基因保铃棉对棉田杂草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抗虫保铃棉(Cossypium hirsutum)‘972’、‘109B’、‘690’与‘154’种植后对江苏沿海的大丰旱作棉区与沿江的如皋水旱轮作棉区棉田杂草的影响风险。同地同期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保铃棉品系棉田杂草物种丰富度(S)、个体数量(N)、群落多样性(H’)、均匀度(J)与优势集中性(C)值在对照品种(‘泗棉3号’与‘苏棉16’)棉田上下波动,优势种及其多度基本接近。两地五期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各保铃棉品系杂草群落多样性、均匀度都略高于对照棉,而优势集中性都略低于对照棉。不同抗性保铃棉品系棉田杂草群落特征参数组分对群落多样性的直接间接作用与对照品种棉田的趋势基本一致。同一生态类型棉区的保铃棉高抗、中抗品系与对照品种棉田杂草的种相似性系数与群落相似性系数都较高。上述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保铃棉品系棉田的杂草群落稳定性并不比对照品种的差,因保铃棉品系本身产生新的恶性杂草风险的可能性并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B染色体短臂小麦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的分析
《遗传学报 》 200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群体宁 894 0 37 Alondra、望水白 Alondra和苏麦 3号 Alon dra进行了抗赤霉病QTL分析 ,结果表明 ,用在田间和温室的赤霉病抗性鉴定资料 ,在 3个赤霉病抗源宁 894 0 37、望水白和苏麦 3号的 3B染色体短臂上均检测到主效QTL的存在。宁 894 0 37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133与Xgwm4 93之间的 5 0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4 2 8%的赤霉病抗性 ;望水白的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14 7与Xgwm4 93之间11 5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15 1%的赤霉病抗性 ;苏麦 3号的主效QTL位于Xgwm5 33a与Xgwm4 93之间 13 0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10 6 %的赤霉病抗性。与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紧密连锁的标记均为SSR标记 ,可直接用于分子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来源于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
《江苏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 在隐性高秆水稻"02428h"中发现1个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该突变体与02428h相比,抽穗期延迟32d左右,表现很强的感光性;株高降低60 0cm左右,主要是倒1、倒2节间长度变短,分别缩短34 0cm和19 0cm;倒1和倒2节间的株高构成系数(各节间长度占株高的百分比)分别降低8 6和3 1个百分点;穗长缩短10 0cm,每穗一次枝梗数减少2 4个,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分别减少125 0粒和108 0粒,但结实率无明显差异。与02428h一样,02428ha也具有广亲和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有、无花瓣近等基因系花器官的比较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甘蓝型油菜有、无花瓣近等基因系花器官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无花瓣品系在花蕾、花萼、雌蕊长度上与有花瓣品系无差异,汉雄蕊长度有所下降;无花瓣品系因缺少花瓣,花蕾重量仅为有花瓣品系的55.89%,但花萼、雄蕊、雌蕊重量差异不大,其中花萼和雄蕊重量略有下降,而雌蕊重量则上升。无花瓣品系花器官各部分与有花瓣品系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花瓣缺失上,而花萼、雄蕊、雌蕊、花粉、柱头和蜜腺等形态均无明显差异,因此,该油菜花瓣缺失类型可能与拟南芥等植物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不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 Ⅰ.产量及产量组分性状的改良
《作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是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的系列报道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 (株铃数、铃重和衣分 )上遗传改良的成效。对不同历史时期 11个代表性品种两年 7点的试验资料和 30多年区域试验历史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量以每年 5 .73~ 8.16 kg/hm2 的速度增长 ,平均约为 6 .5 0 kg/hm2 ·年。品种的狭义遗传改良贡献率约为 36 .9%(4 .2 %~ 5 2 .1%) ,广义遗传改良贡献率约为 6 2 .0 %。目前品种的增产效应中 ,45 .0 %归因于基因型的改良 ,2 0 .4%归因于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建国以来各时期代表品种的增产途径大致可分为以基因型效应为主、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和兼有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三种类型。近期育成的品种与早期品种相比 ,皮棉产量提高 2 4.3%(2 5 4.8kg/hm2 ) ,株铃数提高 3.49个 /株 ,衣分提高 2 .80 %,铃重变化不明显。现代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株铃数和衣分的提高来实现的 ;在不同时期 ,铃数、铃重、衣分对产量的贡献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出该棉区育种策略和选择重点的变化。大铃和高衣分品种的筛选是目前该棉区产量育种的有效途径。最后 ,本文对长江棉区棉
常熟地区蚕豆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致病力初探
《植物保护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0、2001年在江苏省常熟地区采集了有典型枯萎症状的蚕豆标样各50个,获94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尖孢镰孢(Fusarium axysporum)、燕麦镰孢(F.avenace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木贼镰孢(F.equiseti)、三线镰孢(F.tricinct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和茄镰孢(F.solani),其中尖孢镰孢、燕麦镰孢、串珠镰孢、木贼镰孢为该地区蚕豆镰刀菌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测定了48个镰刀菌菌株对蚕豆的致病力,尖孢镰孢、木贼镰孢、串珠镰孢和燕麦镰孢对蚕豆的致病力都较强。用蚕豆枯萎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交叉接种棉花和蚕豆,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着较强的交互侵染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群体生长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生长特性,1999年和2001年进行了两优培九与"汕优63"的群体生长动态比较及两优培九4种种植密度、2种施肥处理的生长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两优培九收获期生物学产量比汕优63高9 7%~12 2%;全生长期作物生长率比汕优63高6 5%~6 6%,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生长前期和中期;净同化率生长前期比汕优63高10 2%~16 4%,生长后期则偏低;叶面积指数增长率生长前期和中期高于汕优63,后期衰减率低,全生长期叶面积持续时间比汕优63高25 8%~35 6%,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在密度肥料试验中,两优培九在施肥条件下,中等密度处理(1m227穴)的生物产量为2079g/m2,分别比低密度(1m222 5穴)和高密度(1m231 5穴)处理高5 6%和6 9%,对照(密度为1m227穴不施肥处理)的生物产量仅为1m227穴施肥处理的72 9%;全生长期作物生长率以中等密度施肥处理最高,达14 85g/d·m2,比对照高37 1%,密度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在施肥条件下,3种密度处理的相对生长率差异主要表现在水稻生长前期;全生长期叶面积持续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1m227 0穴施肥处理、1m231 5穴施肥处理、1m222 5穴施肥处理、1m227 0穴不施肥处理,处理间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密度施肥处理间的作物生长率差异主要缘于叶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6-BA对缺镁胁迫下两优培九幼苗的缓解效应
《广西植物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叶一心期的两优培九幼苗为材料,比较研究了缺镁及叶面喷施6-BA对缺镁胁迫下两优培九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两优培九缺镁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OD、POD、CAT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细胞膜透性、NR活性则呈现升高的趋势;喷施6-BA对缺镁胁迫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因而可推测外源6-BA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由于缺镁而造成的营养缺乏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野生型生防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生物工程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根据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枯草芽孢杆菌木糖诱导型启动子PxylR序列 ,分别设计两对特异引物primersPxyF R和primersgfpF R ,扩增获得了完整的启动子PxylR和gfp基因序列。进一步以上述产物混合物为模板 ,以primerPxyF primergfpR做引物进行重迭PCR ,获得了PxylR gfp重组翻译融合表达盒。经SphⅠ和KpnⅠ完全酶切后 ,将PxylR gfp表达盒分别插入大肠杆菌_苏云金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HT315和大肠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RP2 2。相应的重组表达质粒pGFP315和pGFP2 2转化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前者在标准菌株 16 8中得到良好发光表型 ,后者则在标准菌株 16 8和野生目标菌株B916中均得到良好的发光表型。室内平板抑菌实验结果显示B916生防效果与出发菌株没有明显差异 ,遗传稳定性研究表明连续稀释培养约 175代后 ,工程菌株稳定性为 94 % ,质粒丢失频率低于 3 5× 10 - 4 代。
不同昆虫病毒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多种病毒组合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八字地老虎颗粒体病毒(XcGV)、银锭夜蛾质型多角体病毒(McCPV)可明显提高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对斜纹夜蛾的杀虫速度,其中XcGV可使SlNPV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LT50缩短了0 5~2 5d;McCPV可使其缩短0 6~2 9d,但未提高其杀虫毒力。XcGV亦可提高SlNPV和XcNPV对甜菜夜蛾的杀虫速度,分别使甜菜夜蛾2龄幼虫LT50缩短1 3和1 7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