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优质、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生选3号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小麦“生选3号”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合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细胞工程技术选育而成,是一个适应性广的优质、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1 选育经过 1993年,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扬麦158”的幼胚(14 d胚龄)为外植体,在离体条件下进行脱分化(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玉米科学 2003 CSCD

摘要:我国南方饲料粮一般约占粮食总产的30%,经济发达地区高达40%~50%。人畜混粮十分普遍,每年用作饲料的稻谷约1200万t,而作为饲料之王的玉米产量不及粮食总产1%,因此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南方省市扩种玉米已成必然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黄苗突变体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作物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水稻单个病斑中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93个单病斑中分离的227个单孢菌株样品的分析,研究了来自同一定殖系统(同一病斑)中稻瘟病菌不同单孢菌株(同源菌株)的遗传变异。在致病性分析的样品中,仅有5个病斑分离的10个单孢菌株在所有鉴别品种上表现同源菌株有完全相同的致病反应,并且有完全相同的DNA指纹图谱带型;另有13个病斑上分离的32个单孢菌株的同源菌株不仅属于不同的生理小种,而且在1~3个单基因品种上也有不同的致病反应。用rep-PCR指纹图谱和致病型分析67个病斑的157个单孢样品中的同源菌株具有完全相同的DNA指纹图谱;13个病斑中分离的27个单孢样品中同源菌株具有显著差异的指纹图谱;8个病斑分离的27个单孢菌株样品中同一来源样品中部分样品有相同的指纹图谱带型,部分样品却有不同的指纹图谱。同源菌株之间有完全相同致病性其指纹图谱亦相同或有很小的差异;通常,致病性差异很大的同源菌株其指纹图谱差异也很大。作者认为来自同一定殖系统中的不同单孢菌株存在的遗传变异与病菌的异核现象或自然状态下不同遗传背景菌株同时侵染造成同一病斑有关。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相同病斑来源菌株 致病性 DNA指纹图谱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种子中与抗赤霉病性相关的生化成分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 用FPLC方法分析了抗小麦赤霉病程度不同的8个小麦品种种子的水溶性组分。结果表明,所有小麦品种都有1个保留时间为9min的吸收峰(P9),且抗病品种中该吸收峰的高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种子水溶液经过氧化氢温育处理后,P9明显升高,表明有大量的P9生成。因此,推测P9可能是1种与小麦抗赤霉病性相关的生化成分,在小麦抗赤霉病的过程中起作用。

关键词: 小麦 抗赤霉病 生化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叶片持液量与溶液表面张力的关系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将靶标作物水稻、甘蓝苞菜、豇豆和棉花叶片在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浸泡10 s,分别测定其叶片持液量。结果表明:疏水型的水稻和甘蓝包菜,无论溶液内表面活性剂是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只要溶液的表面张力大于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叶面的持液量就少;当溶液的表面张力适度小于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溶液内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其叶面持液量就多;而亲水型的棉花和豇豆的叶面持液量则随溶液表面张力下降而减少。

关键词: 作物叶片持液量 表面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虫腈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 利用氟虫腈类似物FH作为半抗原,与蛋白偶联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脏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产生阳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C3。经过各项条件优化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对氟虫腈最低检测浓度为0.074ng·ml-1,抑制中浓度为5.99ng·ml-1。抗体与定虫隆、三氟氯氰菊酯、氟乐灵、氟虫脲的交叉反应率小于0.67%。对添加到两种不同基质中的氟虫腈进行检测,结果变异度为1.8%~9.8%,回收率为94.7%~108.0%。

关键词: 氟虫腈 单克隆抗体 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结实率稳定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 1999~ 2 0 0 0年中国南方稻区 19个区域试验点和 5个生产试验点两优培九的结实率和产量。与汕优 63相比 ,两优培九结实率要低 4 3~ 7 5个百分点 ,但变异系数相近 ;产量水平及其变异系数则相近。在南京 (3 2°3′N ,118°48′E) 5月5~ 2 5日播种 ,两优培九在 9月 4日之前齐穗 ,结实率为 75%~ 90 % ,产量在 1kg/m2 以上 ;播种期推迟至 6月 14~ 15日 ,出穗期将延迟至 9月 17~ 2 1日 ,结实率比适宜播期的结实率低 10~ 15个百分点。开花受精期 5d日均温平均值在 13 7~ 2 8 5℃范围内 ,温度每增加 1℃ ,受精率提高 1 9%~ 10 7%。花粉育性与始花前 5d日均温平均值呈极显著的二次多项式相关。抽穗期适宜日均温 (受精率≥ 90 % )和安全日均温 (受精率≥ 75% )分别为 2 6 5℃和 2 2 9℃。结果显示 ,北纬 3 4°以南地区为两优培九适宜种植区 ,宜将开花期安排在日均温为 2 6~ 2 8℃的时期

关键词: 水稻 亚种间杂交稻 结实率 产量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遗传工程菌株LMG101对大豆的增产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笔者曾报道带外源肺炎克氏杆菌 (Klebsiellapneumoniae)nifA的大豆根瘤菌 (Sinorhizobium fredii)工程菌株LMG10 1在实验室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结瘤固氮效率 ,用其接种大豆幼苗可以提高大豆生物量。本项工作通过 3年的田间小区试验 ,对工程菌S .frediiLMG10 1的田间施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 ,接种工程菌S .frediiLMG10 1能有效地提高大豆的结瘤固氮效率和大豆产量。接种工程菌S .frediiLMG10 1的大豆植株固氮酶活力分别比对照和接种出发菌植株高 3.1倍和 2 .1倍 ,与之相应工程菌占瘤率也较高 ,大豆田间产量分别比对照和接种出发菌提高 10 %和 5 %以上 ,统计差异显著 (P <0 .0 5 )。

关键词: 大豆 大豆根瘤菌 nifA基因 占瘤率 固氮酶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PEPC基因水稻接种固氮菌的效应

江苏农业学报 2003 CSCD

摘要:利用~(15)N-同位素技术研究转PEPC基因水稻及无PEPC基因水稻在接种不同固氮菌后的光合特性、产量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水稻联合固氮工程菌处理与未接种固氮菌处理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PS Ⅱ光化学效率(Fv/Fm)、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提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也相应增加了38.08%和26.86%;与无PEPC基因水稻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能明显提高水稻联合固氮工程菌的固氮效率。这种水稻光合与固氮相互促进的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转PEPC基因水稻 固氮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