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环境监控系统设计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

摘要:为提高设施环境监测水平,加强设施环境监控的可靠性和便捷性,研究开发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多环境因子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不仅实现大棚环境所需的多传感器信息采集,同时可根据需要设置定时图像采集,通过在集中区域采用433MHz组网方式布点多传感器,在数据采集器端进行数据融合,而后通过GPRS实现远程环境信息和图像的监控和参数设定。该系统通过后台服务程序设计,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场所在有网络的计算机上查找最新的多参数监测信息。

关键词: 物联网 数据融合 远程监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对棉花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棉花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4年在江苏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人工气候室内进行水培试验,以中棉所50为材料,设置5个小麦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含量(质量分数1.0%,3.0%,5.0%,7.0%和10.0%),研究小麦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对棉花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的影响,明确小麦秸秆对棉花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随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含量升高,浸提液和腐解液中氮、磷、钾和总酚酸含量持续升高;相同含量下,腐解液中氮和磷含量与浸提液差异不显著,而钾和总酚酸含量高于浸提液。≤7.0%的浸提液和≤5.0%的腐解液只延迟了棉花种子发芽时间,并未影响发芽率;高于此含量时,两者不仅延迟发芽时间,而且降低发芽率。浸提液和腐解液含量高达3.0%后显著抑制棉花主根伸长、缩短侧根发生区、减少侧根数量、降低根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并随含量增加,抑制和降低作用显著增强。低含量的小麦秸秆浸提液与腐解液显著促进根系呼吸速率和根系活力,当浸提液与腐解液含量高于3.0%时,根呼吸速率与根活力显著降低,而MDA含量却随含量提高而显著增加。小麦秸秆浸提液和腐解液中总酚酸和养分含量与其化感效应有关,高含量的浸提液和腐解液抑制棉花种子萌发、根系形态指标建成和根系呼吸,同等浓度下,小麦秸秆腐解液对棉花的化感效应强于浸提液。

关键词: 小麦秸秆 浸提液 腐解液 棉花 化感效应 酚酸

发酵床养猪过程中垫料P素和K素物质流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3种垫料(40%稻壳+60%菌糠、40%稻壳+60%锯木屑、40%稻壳+60%酒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育肥猪进栏前和出栏后对垫料和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一个养猪周期内3种垫料TP和TK的损失途径。结果表明:P素在发酵床养殖过程中主要的损失途径为猪采食与淋溶损失,总损失量分别为(FJ:40%稻壳+60%菌糠组合)15.69 kg、(FD:40%稻壳+60%锯木屑组合)16.61 kg、(FW:40%稻壳+60%酒糟组合)14.37 kg;而3种发酵床分别有(FJ)80.74 kg、(FD)52.48 kg、(FW)84.65 kg的总P库存在垫料中,75%~85%的P素会滞留在垫料中,损失率均超过14%。K素的主要损失途径也为猪采食与淋溶损失,总损失量分别为(FJ)45.95 kg、(FD)33.95 kg、(FW)63.95 kg;总库存的K素分别为(FJ)158 kg、(FD)107 kg、(FW)136 kg,68%~78%的K素会留存在垫料中,损失率均超过22%。养殖过后发酵床下部表层土壤会出现P素和K素累积现象,为了防止元素通过淋溶作用渗漏损失,建议发酵床垫料厚度要超过50 cm。

关键词: 发酵床垫料 养分转化 物质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素内酯对NaCl胁迫下棉花叶片生理特征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外源油菜素内酯(BL)对NaCl胁迫下棉花幼苗的钠累积、叶片生理特征及叶片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2个棉花品种各部位钠含量升高,叶片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基因表达水平受到影响.外源施用油菜素内酯可降低NaCl胁迫下棉花幼苗根、茎、叶的钠含量,降低叶片中MDA含量,提高脯氨酸含量,并且NaCl胁迫下苏棉12号棉花品种更易受油菜素内酯调控.对苏棉12号的叶片进行数字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苏棉12号叶片中的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受到油菜素内酯调控,BL+NaCl处理棉花叶片的基因表达模式与CK(正常生长棉株)更为一致.说明外源油菜素内酯可减轻NaCl胁迫下棉花叶片受抑制程度,从而使NaCl胁迫下棉花叶片生理功能增强(叶绿素含量升高),最终使生物量增加.

关键词: 棉花 NaCl胁迫 油菜素内酯 叶片生理特征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多花黑麦草叶蛋白提取及纯化工艺,采用不同的料水比、pH值和絮凝温度进行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提取和选用不同纯化剂进行叶蛋白纯化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酸性热提法提取叶蛋白效果最好。最佳提取条件为pH值为4.0,70℃水浴加热10 min,叶蛋白提取率、纯蛋白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达46.17%和53.13%。多花黑麦草叶蛋白的最佳纯化试剂为醇类物质,叶蛋白纯度提高6%~7.5%,综合考虑成本、安全等因素,推荐使用乙醇作为叶蛋白的纯化剂。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叶蛋白 提取 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白绢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辣椒杂志 2016

摘要:辣椒白绢病为辣椒土传病害,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为准确鉴定辣椒白绢病,在江苏南京地区采集到疑似辣椒白绢病病株,采用常规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分离菌核H样和菌丝S样,经PCR扩增和BLAST比对,确定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通过初步建立分子检测技术体系,以期为江苏地区辣椒白绢病的对症用药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辣椒 白绢病 病原菌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辅助烫漂对黄花菜干制品色泽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16 EI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漂烫温度及超声辅助漂烫预处理对黄花菜干制品色泽的影响,分别在70、80、90℃三种温度下烫漂及超声辅助烫漂对黄花菜进行预处理,然后对预处理所得干制品褐变度、色泽、抗坏血酸、叶绿素及5-羟甲基糠醛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漂烫温度升高,预处理时间变短,抗坏血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提高,褐变度与5-羟甲基糠醛含量降低,产品色泽较好。与普通烫漂处理相比,经功率密度为0.4 W/cm~2超声烫漂处理后干燥所得的产品抗坏血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褐变度与5-羟甲基糠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色泽更好。烫漂温度为90℃、功率密度为0.4 W/cm~2时超声预处理的干制品抗坏血酸和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4067 mg/g和0.87 mg/g,而褐变度、5-羟甲基糠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色泽最好。

关键词: 超声波 烫漂 黄花菜 色泽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甘薯加工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对策

农业工程技术 2016

摘要:目前中国甘薯产后加工已成为甘薯重点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和发展农村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加工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甘薯加工开始进入产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新阶段。但由于甘薯加工根植于传统的农民家庭作坊式手工生产,落后的加工方式、小而散的加工格局等依然影响甘薯加工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积极明确应对举措,将有利于甘薯加工从数量型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充分发挥甘薯主粮化、营养化、功能化等食品保健作用。

关键词: 甘薯 加工 制约因素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Pb~(2+)、Cu~(2+)的吸附特征与机制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50℃、低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考察了吸附时间、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溶液的初始p H值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Pb~(2+)、Cu~(2+)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反映低浓度条件下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单一、复合污染溶液中Pb~(2+)、Cu~(2+)的吸附过程,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单一、复合污染溶液中Pb~(2+)、Cu~(2+)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Langmuir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单一污染条件下玉米秸秆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行为,而对于单一污染条件下Cu~(2+)以及复合污染条件下Pb~(2+)、Cu~(2+)离子的等温吸附,Freundlich模型明显优于Langmuir模型。当溶液p H值从3上升到4时,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单一污染条件下Pb~(2+)的去除率明显增加,当溶液的初始p H达到6时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单一、复合污染条件下Pb~(2+)、Cu~(2+)离子去除率的增长趋势逐渐平缓。通过连续解吸试验发现,不同初始浓度下(0~400 mg/L)各种吸附方式对吸附总量的贡献率会不断变化,低浓度条件下以氢键吸附为主,随着初始浓度的上升,物理吸附的贡献率不断升高,取代了氢键吸附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生物炭 单一污染 复合污染 吸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鳞鲃的人工繁殖及体色变异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摘要:为了促进引进大鳞鲃的苗种扩繁和种质资源保护,在江苏北部地区进行了3龄大鳞鲃的池塘养殖和全人工繁殖.催产药物包括4μg/kg的促黄体释放激素、2 mg/kg的马来酸地欧酮和1.8 mg/kg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干法人工授精.孵化桶内微流水孵化,水温23~25℃,48~70 h内受精卵破膜.3龄亲鱼的产卵量为2.81×104~5.42×104,平均授精率为93.2%,平均孵化率为80.6%.从1 d仔鱼养至30 d夏花苗,成活率约为66.1%.野生大鳞鲃引进后,从第1代至第3代个体的生长指标和体色等性状发生变化.第2代(白色)和第3代(红色)的体色变异种数量均小于群体的0.3%,第3代不同体色个体的体质量、体长和头长等均存在显著差异,依次为黑灰色>黄色>红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大鳞鲃 人工繁殖 养殖 体色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