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种子包衣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综述

吉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种子包衣剂适合在多种栽培模式下使用,已经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农业地区成功地使用。种子包衣剂对作物苗期有害生物的控制具有显著效果。本文介绍了种子包衣剂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情况。

关键词: 种子 包衣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穗醋栗新品种“吉引87——B”选育报告

吉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介绍了“吉引87—B薄皮黑穗醋栗”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抗寒性强,冬季不埋土防寒可安全越冬;2.较抗白粉病,比其余参试品种感病指数低;3.果粒整齐,熟期一致,便于采收;4.早期丰产,二年结果,三年生平均公顷产11 952公斤,四年生平均公顷产15 000公斤,最高公顷产达23 976公斤。该品种适应性强,适于在吉林省各地栽培。

关键词: 黑穗醋栗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通过田间接种和一些辅助试验,组建了一、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自然种群生命表。对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子作了探讨,初步明确了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经过生命表分析得出,沈阳地区1990年一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1)为2.6666,1991年为1.6558。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存活曲线属于 Pearl(1928)提山的Ⅱ型曲线,表明亚洲玉米螟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发生在生命的早期(卵至蛀前幼虫期),全世代存活率仅为1%左右。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生命表 自然种群 存活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抗茎腐病育种的研究

玉米科学 1993

摘要: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是品种的根茎品质。而根茎品质中除了本身的形态特征外最重要的是对茎腐病的抗性。玉米茎腐病是一种致病菌种众多,土壤传染的病害。发病组织表现在茎秆,主要侵染途径则经由根部,故亦有通称为根茎腐病或茎基腐病。国内黄河流域玉米产区乳熟期发病时往往伴随整株突发性失水枯死症状,故又称为青枯病。世界玉米产区茎腐病均有发生,产量损失一般10%左右,最高可达30~5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JZA和JZB群体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的直接和相关选择进展

玉米科学 1993

摘要:在5个环境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三次重复,对吉综A(简称JZA)和吉综B(简称JZB)各轮改良群体及其杂交组合进行籽粒产量及农艺性状鉴定,以评价5轮相互轮回选择的直接选择进展和相关选择进展。联合方差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表明:JZA和JZB及其杂交组合直接选择性状产量进展显著,每轮增加0.29(4.6%)、0.16(2.4%)和0.37(5.6%)吨/公顷。其它性状的相关选择响应估测结果表明:JZA和JZB及其杂交组合穗长、株高、穗位随选择轮数增加而增加,群体间组合百粒重显著增加,抽丝日数有增加趋势。

关键词: 玉米综合杂交种 半同胞轮回选择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经营养鸽业是致富的好门路

山东家禽 1993

摘要:鸽(学名:Culumbidae英文:Dove或Pigeon),在动物分类学上属小体型鸽科动物,腿短、胸肌(胸脯肉)发达,是多用途经济禽类动物。家鸽(现今的各种用途的鸽)均来源于野鸽,经长期人工家养驯化并按需求采取措施,培育出现今的信鸽;外貌斑斓艳丽观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发育和繁殖影响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小菜蛾为长春、公主岭一带春甘蓝夏甘蓝的主要害虫。本研究测定了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及寿命。得出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内禀增长率等参数,并测定了小菜蛾的过冷却点和高温下的存活率。结果:全世代发育历期21℃,26.5天;24℃,20.4天;27℃,16.2天;30℃,14.8天;33℃,13.2天。发育起点温度9.54℃,有效积温298.7日度。温度升高,幼虫存活率下降;卵和蛹的存活率高于幼虫。产卵最适温度24℃~27℃,平均产卵量400粒/雌,最多596粒/雌。产卵开始后的3~5天内为产卵高峰。内禀增长率较高,30℃时高达0.2711,属r型生态对策。过冷却点:四龄幼虫—13.5℃,蛹—20.1℃。预蛹—11.3℃。35℃以上高温对幼虫化蛹极为不利;40℃高温对成虫羽化极为不利,35℃以上高温下饲养低龄幼虫可产生小形蛾。

关键词: 小菜蛾 温度 发育 过冷却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五”期间我国推荐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北京农业科学 1993

摘要: 以土壤养分测试或植物养分分析为手段的测土施肥和植物营养诊断研究在我国起始于50年代中期。1958年第一次土壤普查中土壤养分测定是以速测法进行的,并试图据以指导农田施肥。以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在1975年组织全国10省市的农业院校和科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穗腐病研究初报

玉米科学 1993

摘要:吉林省玉米穗腐病逐年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达13.79%。其病原菌有13属19种,主要菌为串珠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禾谷镰刀菌和炭黑蠕孢,优势种为串珠镰刀菌。除米黑孢外,所有分离菌都能通过接种引起发病,牙签接种和喷雾接种的病情指数较高,四种主要菌的致病力均较强。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和不同自交系对穗腐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优势病原菌串珠镰刀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菊糖、山梨糖、果糖、乳糖及天门各酸钠是最好的碳氮营养源。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病原菌 接种方法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玉米早代系选育几个性状的探讨

吉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利用四个基本材料,探讨了玉米果穗长短、粒行多少、穗位高低、植株绿叶率四对性状的早代系表现。结果表明,选系的S_0单株是决定选出优良形态性状的关键。S_1、S_2变异幅度较大,有利于选拔。从玉米基本群体内的果穗长度、粒行数、穗位高度、绿叶率等可以预见到育成自交系的形态性状。

关键词: 玉米 性状 自交系 基础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