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233条记录
粳型短光敏核不育系5021S育性基因的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育性转换表现为"长光高温下可育,短光低温下不育"反(向)光、温敏核不育种质5021S为材料,5021S与轮回422杂交组合F2作为遗传群体进行育性相关基因的QTL定位,利用124对SSR标记构建了一张全长1 912.3 cM平均图距为14.98 cM的饱和分子连锁图谱。利用Windows QTLCartographer2.5软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到4个控制育性相关性状的QTLs位点,分别位于第2、第3、第5、第7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5%~32.5%表型变异。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上RM5804与RM425之间的qpms-2贡献率为32.5%,第3染色体RM130与RM3405之间的qpms-3贡献率为16.1%。表明5021S的核不育性受2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基因调控。

关键词: 粳稻 短光敏核不育 育性基因 QTL定位

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Ⅰ.长江上游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是双低品系P10,2004年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适合在长江上游油菜主产区推广应用。总结了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抗性强、适合机械化等特点,提出了宁杂11号适合长江上游地区移栽与直播种植的关键技术,为其在该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油菜 宁杂11号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杏自交不亲和花粉特异SFB基因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园艺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花粉SFB基因的同源扩增结合内切酶酶切的方法,在9个中国杏品种中首次克隆了6个花粉SFB基因,对应花柱S-RNase基因序号将其分别命名为Par-SFB8、Par-SFB9、Par-SFB11、Par-SFB17、Par-SFB23和Par-SFB26,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分别为EU652883、EU935588、EU652884、EU652885、EU652886和EU652887。序列分析表明杏的花粉SFB基因具有蔷薇科李属植物SFB基因的典型结构特征;其内含子位于5′端非翻译区,长度90~108bp,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3.9%~93.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表明,杏花粉SFB基因的种内同源性为73.7%~85.3%;与李属其他植物花粉SFB基因的种间同源性为75.2%~97.7%。利用特异PCR扩增进一步确定了杏的S9、S11、S17和S26单元型花柱S-RNase与花粉SFB基因间距离,表明花柱S-RNase与花粉SFB基因紧密连锁;同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确定SFB基因在花粉组织中特异表达。以上结果说明获得的SFB基因为杏的花粉候选S基因。

关键词: 自交不亲和 花粉SFB基因 克隆 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果型彩色花生的干物质积累动态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中、小3种果型的6个彩色花生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开花期到结荚期是6个花生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6个花生品种在叶面积、叶重、地上部干物质总量的增长动态趋势方面都表现出一致性,干物质分配高峰在结荚期,占到生物学总量的的50%~80%。6个品种的干物质总量为大果型大于中果型和小果型,这也体现在产量上:彩色花生总体趋势上果型越大产量越高,但果型大小与产量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花生的百果重和百仁重大小不是产量的限制因素。

关键词: 彩色花生 果型 干物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水稻材料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制适应性广的不同类型水稻成熟胚再生技术。【方法】采用生产上应用价值高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熟胚为外植体材料,比较研究9个粳稻、9个籼稻和11个新近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两系或三系)或优势组合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出愈、分化和再生等组织培养力表现。【结果】以M8为基本培养基,在添加30g·L-1蔗糖、8g·L-1琼脂和2mg·L-12,4-D(2,4-苯氧乙酸)相同成分的基础上,供试粳稻材料单独添加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即0.3mg·L-16-BA(6-苄基嘌呤)可获得较高的出愈率,出愈率在89.2%-61.7%之间;而供试籼稻材料则需在添加2mg·L-16-BA和0.5mg·L-1KT(激动素)两种细胞分裂素的基础上,再添加1mg·L-1NAA(萘乙酸)生长素类激素,可明显提高出愈率,出愈率在100%-9.1%之间;而11个偏籼型超级杂交稻则表现在添加1mg·L-16-BA和1mg·L-1KT(激动素)两种细胞分裂素,即可获得较高的出愈率,出愈率在86.3%-40%之间。在此基础上,在添加了0.5mg·L-12,4-D和1mg·L-16-BA的MS分化培养基(粳稻)以及0.2mg·L-12,4-D和0.5mg·L-16-BA(籼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分化培养基上,可分别获得59.5%-9.2%(粳稻)、87.5%-3.6%(籼稻)和43.2%-17.2%(杂交稻)的植株再生率。【结论】初步建立了适合相同水稻类型成熟胚高频再生技术。

关键词: 粳稻 籼稻 杂交稻 成熟胚 激素 培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色保健蔬菜费菜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快费菜的开发利用,对费菜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绿色保健蔬菜 费菜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孕穗开花期高温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江中下游平原7个省(市)的19个地区作为样点,统计分析了各样点近36年(1970—2005年)水稻始穗前15d至始穗后20d内日最高气温≥35℃的时空分布特点;并根据全球气候渐变模型GISS GCM Transient B Runs生成的研究区域2030、2050年的气候渐变情景,分析了该地区未来水稻孕穗开花期≥35℃高温逆境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36年来长江中下游的早稻孕穗开花期出现高温日数的上升趋势显著,未来气候情景下水稻逆境指标出现日数最多的是单季稻,其次依次为早稻、后季稻;双季稻种植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中,长江中游地区温度逆境出现日数将大于下游地区。研究区域水稻气候产量的增减与该地区水稻逆境指标的关系说明,高温导致的颖花败育是水稻减产的重要原因;未来气候变化的两种(2030、2050)情景下,长江中游地区的减产幅度大于长江下游地区,减产幅度最大的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后季稻。

关键词: 高温 长江中下游稻区 孕穗开花期 气候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对番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番茄的甜度、酸度和风味,因此培育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番茄是育种家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利用含有高可溶性固形物基因的材料TA1218和LA1563,采取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探讨TA1218×TMFbg-1-0-0(组合I)和LA1563×TMFbg-1-0-0(组合II)的P1、P2、F1和F23个世代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在组合I中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中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的两对主基因均存在加性负效应,组合Ⅰ中两对主基因均具有显性负效应,而组合Ⅱ中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均为正值;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的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86.540%、85.596%,均明显大于多基因遗传率4.418 9%、7.895 2%。可见可溶性固形物性状主要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关键词: 番茄 主基因+多基因 可溶性固形物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术营养枝利用效果分析

中国棉花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2008、2009年分别用南农2191和科棉6号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术及优化整枝技术的产量构成和形成特点。结果表明,利用"双秆棉"技术克服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术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操作和技术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适当保留2个左右营养枝有利于增加结铃数,处理得当可以增产;不整枝处理在低密度和气候条件较好时结铃数增加,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在密度较高时和雨涝年份成铃数降低,影响产量。因此,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术应强调合理整枝。

关键词: 棉花 杂交种 地膜 高产 整枝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稳定可靠的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制备了兔抗Bb免疫血清和小鼠抗Bb腹水单抗(Bb McAb),并将它们提纯。用方阵法筛选最佳反应浓度,用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对该方法进行鉴定,并与PCR检测方法比较。结果表明,兔抗Bb IgG的最佳稀释度为1∶6 400,浓度为2.5 mg/L;单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800,浓度为5.0 mg/L。特异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与兔常见病菌大肠埃希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均不发生反应,同时与PCR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100%。

关键词: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免疫血清 单克隆抗体 双夹心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