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论玉米在吉林省的战略地位及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途径
《玉米科学 》 1993
摘要: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约234万公顷,总产量达125亿公斤。相对集中分布在四平、长春、松源三个市,具有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特点。我省近十年来玉米面积的迅速扩大,单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需求、科技进步、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投入的增加四个方面。当前省内各方面对发展玉米生产的看法不一,认识分歧较大。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玉米是形成农业大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连作黑土培肥效果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玉米科学 》 1993
摘要: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活性有机质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的贮备和供应强度。与单施化肥区比,土镶N·P·K增加4%~11%。土壤物理性状趋于好转,总孔隙度、田间持水孔隙、通气孔隙增加3%~27%,容重下降12%~17%。土壤微团聚体发育良好,颗粒边缘光滑,疏松多孔,呈松散柔和的絮状分布。土壤生物活性提高,酶活性增强,土壤微生物活跃。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增加25%~124%,微生物总量高8%~27%。玉米高产稳产,公顷产玉米8500kg左右,比单施化肥提高10%以上。籽粒蛋白质和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也有所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不同海拔高度及播种期对大豆子粒化学成份组成的影响——Ⅱ.大豆子粒脂肪酸组成
《大豆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在贵州省地理纬度相近海拔高度不同的4个地点,分4个播期,进行了海拔高度与播种期对大豆子粒中5种脂肪酸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对各种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5种脂肪酸中,棕榈酸(16:0)和油酸(18:1)含量随试验地点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则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硬脂酸(18:0)虽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点间存在有显著差异,但未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趋势。本试验所设的1/4—16/5(日/月)的4个播期对脂肪酸含量影响甚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大豆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中型猪肉质研究报告
《吉林畜牧兽医 》 1993
摘要:近20年中,猪的遗传改良注重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忽视了肉质性状的选择,在一些瘦肉率高的猪种,劣质肉的比例不断增加,给养猪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国外在遗传育种、动物生理生化、肌肉组织化学、肉类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对劣质肉发生的遗传机制和消除办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丹麦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参适宜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
《特产研究 》 1993
摘要:山参为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原产太行山和长白山脉。经历代开发,太行山脉山参早已绝迹,目前主要产地只在长白山林区。自80年代起,我们对长白山参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定位观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气候条件一、气候条件1.气温山参适宜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而寒冷,且积雪层厚;夏季短促而温暖,且降雨集中;春秋两季冷暖变化明显,最高温度可在34.8℃,最低温度在-41.1℃。年平均气温4.2℃,1月平均气温-18℃,7~8月平均气温为20~21℃。≥10℃的有效积温1900~2600℃;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定位监测研究 第三报 施肥及种植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黑土开垦种植后,土壤肥力呈下降趋势。单施化肥能提高作物产量,但土壤孔隙性、结构性较差。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呈增加趋势,有利于土壤物理环境的改善。玉米与大豆、牧草、绿肥等轮作、间作也有利于物理性状的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亲本杂交方式对后代的遗传变异及品系产量表现的影响 Ⅰ.单交与双交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5—1990年用两套亲本的单、双交组合为材料,比较后代表现及选择效果,以明确双交是否较单交更优越。结果表明:单、双交组合F_2代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的平均表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无大差异。双交组合多数性状的变异幅度处在两个单交组合之间。除第二套组合双交的主茎节数同时显著少于两个单交外,其余性状均未能同时达到显著水平。按相同育种目标入选的高世代品系在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方面,双交均可获得与单交相似的选择效果。两个单交组合与相应的双交组合的F_4、F_5品系平均产量、20%高产品系平均产量、前二名高产品系平均产量的差异未能达到显著水平。看来,对产量进行选择,双交并不比单交更优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