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温对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抗氧化酶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幼苗为材料,研究了高温(25℃)条件下其抗氧化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表明,(1)高温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处理12 h后达最大值(P<0.05),相比初始含量升高了37.9%。(2)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高温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在48 h时达最大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高温组海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胁迫48 h时,叶绿素含量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了38.5%(P<0.05)。(4)在高温条件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48 h时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47.2%,呈显著性差异(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波动趋势,处理8 h后,SOD活性达最小值;40 h后,SOD活性达最大值,与初始值相比上升了36%(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处理36 h后,海带幼苗的CAT活性略有升高;处理48 h后,CAT活性达最小值,与初始值相比下降了75.8%(P<0.05)。(5)高温条件下,海带幼苗的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量(Fv/Fm)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处理48 h后,高温组的Fv/Fm达最小值,与初始条件相比下降了56.8%,呈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可为海带的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下扬子南黄海沉积盆地构造地质特征
《地质论评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黄海盆地作为下扬子块体之上的大型叠合盆地,海相构造层保存完整,陆相断拗构造层也较为发育,盆地地质结构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利用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解释成果,对低勘探程度的南黄海盆地进行了研究,认为盆地演化大致经历了克拉通被动陆缘初始发育阶段—南缘前陆北缘被动陆缘过渡阶段—南北对冲前陆定型阶段—滨太平洋弧后陆内调整四个阶段。南黄海盆地属于台地—断拗复合地质结构,中、新生代为具有盆内隆起带的断陷箕状结构,且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在盆地原型改造和后期沉积发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印支—燕山早期运动、燕山中期黄桥运动和喜马拉雅期盐城运动与盆地地层变形、沉积发育、断裂发育及构造样式等盆地要素演化密切相关,进而导致盆地垂向地质结构和构造变形的层次性极为显著,而中生代燕山期和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两期构造岩浆活动则与滨太平洋域的动力学背景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布莱克海域变道距采集地震资料角道集优化处理
《海洋地质前沿 》 2016
摘要:布莱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丰富,ODP164航次采集的地震资料中明显表现出丰富的BSR特征。结合测井提供的纵横波速度、密度等信息和地震角道集叠加数据开展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对水合物藏准确识别取得显著效果。研究发现,反演效果的好坏与角道集的质量密切相关,因为,该海域地震资料是变道距采集,覆盖次数不均匀,不同角度的角度体质量差别大,为了给后续精细的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提供高质量的角度叠加数据,开展改善角道集质量的处理十分必要。研究采用高精度抛物线拉东变换和面元优化处理等技术,很好地补充了偏移距信息的缺失,角度信息更加均匀,提取的角道集振幅能量和同相轴连续性得到提高。正演模拟资料证明了该方法的保真性和可靠性。从实际资料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的敏感属性对比中也可以清楚看到,经过角道集优化处理后的反演剖面在反映水合物层丰度变化和BSR特征上有很大改善。该技术对其他海域类似采集方式得到的地震资料角度道集质量的提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变道距采集 偏移距缺失 角道集 优化处理 抛物线拉东变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钝吻黄盖鲽精子冷冻保存及生理特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是鲆鲽鱼类中重要的天然捕捞和养殖对象,但由于生态环境变化、人工捕捞过度等因素,导致其种质资源数量降低,进行精子冷冻保存技术研究,对其种质资源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性成熟的雄性钝吻黄盖鲽为实验材料,对精子稀释液种类及成分、抗冻剂种类、激活精子海水盐度和冷冻精液授精实验等进行筛选,实验数据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tudent-Newman-Keuls分析。结果表明,利用MFs-3(8 g/L Na Cl+0.65 g/L KCl+15 g/L Glucose)稀释液分别与20%1,2丙二醇(1,2-propylene glycol,PG)和20%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抗冻剂作为精子抗冻保存液时,冷冻效果最好,其中PG组对应的精子活力、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95.26±0.39)%、(46.00±1.00)s和(124.33±4.04)s,EG组则为(95.15±0.41)%、(45.67±0.58)s和(124.00±3.00)s。利用盐度为10~50的人工配制的海水激活解冻后的精子,发现当盐度为30时,精子活力高达(95.07±0.69)%,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将PG组和EG组冷冻保存的精子解冻后分别与其卵进行授精实验,PG组受精率和孵化率为(80.08±0.68)%和(77.44±1.76)%,EG组则为(80.17±0.45)%和(77.92±1.33)%,与鲜精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omputer-aided sperm analysis,CASA)测定MFs-3+20%PG和MFs-3+20%EG冷冻保存的钝吻黄盖鲽精子的各项运动参数,结果显示,二者的曲线运动速度(curvilinear velocity,VCL)、直线运动速度(straight line velocity,VSL)、平均鞭打频率(beat cross frequency,BCF)、运动的直线性(linearity,LIN)和运动的前向性(straightness,STR)的数值差异性不显著。本研究利用MFs-3+20%PG和MFs-3+20%EG成功冷冻了钝吻黄盖鲽的精子,为钝吻黄盖鲽精子冷冻保存技术、人工杂交育种繁殖及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鳃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特征及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分布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 2016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大口黑鲈鳃的组织结构,阐明黏液细胞的分布及性质,掌握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的分布及类型,为鱼体的呼吸和鳃的调节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HE)、阿利新蓝(AB)、过碘酸雪夫(PAS)、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和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研究鳃的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和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果 AB和PAS染色后,黏液细胞分别呈酸性和中性,其中黏液细胞大小、形态及着色深浅存在差异。AB-PAS染色后,黏液细胞呈酸性、中性、偏酸性和偏中性,上皮以偏中性和偏酸性为主,软骨组织以酸性为主。免疫组化染色后,鳃弓扁平上皮及结缔组织和鳃丝基部有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多呈圆形无胞突。结论黏液细胞分布于鳃弓、鳃耙和鳃丝,细胞内以偏酸性和偏中性粘液物质为主。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鳃弓和鳃丝中为封闭型的内分泌细胞,可能参与血流调节及血细胞的更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日增重、饲料利用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8周,研究不同糖源对其日增重、饲料利用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糊化玉米淀粉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高,显著高于非淀粉糖源组(P<0.05),而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糖源组(P<0.05)。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饲料中的不同糖源对卵形鲳鲹的肝脏消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两个淀粉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分子量较低其他三组(P<0.05);蔗糖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除糊精组外的其他糖源组(P<0.05);脂肪酶活性随着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中淀粉类大分子糖类对卵形鲳鲹的促生长效果优于葡萄糖、蔗糖和糊精,糊化玉米淀粉组的促生长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缩头竹节虫(Maldane sarsi Malmgren,1865)的重新描述
《海洋学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缩头竹节虫Maldane sarsi Malmgren,1865隶属竹节虫科Maldanidae Malmgren,1867,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中,是海洋底栖生态调查中的常见多毛类物种。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馆藏标本,对采集于中国海及楚科奇海的缩头竹节虫的关键分类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对该种进行了重新描述。该种可以根据以下特征鉴定:具有头板和尾板;头脊高呈拱形隆起;头缘膜两侧具有深缺刻,其他部分光滑,背部的头缘膜向前伸展形成袋状结构;体前部棕褐色的色素点有或无;尾板具有缘膜,两侧具深裂,尾板缘膜的背侧光滑,腹侧光滑或形成钝锯齿形的浅裂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岛东北部砂质岸滩年度冲淤变化及沉积物运移分析
《海岸工程 》 2016
摘要:东海岛是全国第五大岛,其东部长达28km的海滩是"中国第一长滩"。近年来因海平面上升和人类开发,该海滩局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海岸侵蚀。基于高精度GPS监测结果及表层沉积物粒度测试结果,使用GSTA趋势分析模型,研究了东海岛东北部砂质岸滩的季节性冲淤变化及沉积物运移趋势,探讨了海岸侵蚀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岸滩沉积物的运移主要受潮流的控制,以沿岸向北运移为主。研究区南部岸滩紧邻低滩灯塔形成的波影区,沉积物供应较少,岸滩以侵蚀为主;研究区北部沿岸流搬运的沉积物能从南侧得到补给,加之向岸运移的沉积物,岸滩多处于淤积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洪涝灾害后恢复渔业生产技术要点
《科学养鱼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今年6月下旬以来,湖北以及全国多个省份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造成水产养殖业大范围内受灾,渔业经济损失惨重。为了搞好抗灾救灾工作,尽快恢复渔业生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根据渔业产业的特点以及洪涝灾害后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特提出恢复渔业生产的技术要点供参考。一、加紧修复水毁设施,迅速恢复渔业正常生产水灾过后,应及时对被冲毁的池埂、堤坝进行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