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星突江鲽和石鲽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变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和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左眼型比例分别为66.9%和57.3%,介于星突江鲽(84.7%)和石鲽(0%)之间;正反杂交种体表未见似石鲽的长骨板样结构,在此大致位置处仅分布有星突江鲽体表相似的鳞片;杂交种的背鳍、臀鳍及尾鳍上均有比星突江鲽偏小、颜色偏淡的条纹,但侧线均与母本相似,正交种在胸鳍末端处弯曲,而反交种近似直线形;两杂交种可数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73和20.76,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16和26.47。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杂交种的性状总体上偏向于母本;利用判别分析构建了4种鱼的判别公式,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7.50%;主成分分析显示,提取的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2.562%,主成分1对主成分3的散点图显示两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星突江鲽和石鲽。研究表明:星突江鲽与石鲽的正反杂交种在眼睛位置、鳞片和鳍的形态特征上更倾向于星突江鲽,而侧线、可数、可量性状则更多地遗传了母本的形态特征。本研究旨为星突江鲽、石鲽及其正反杂交种的形态判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星突江鲽 石鲽 杂交种 形态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流泥沙及水流对黄河生态健康的调节作用

水生生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黄河的生态健康进行评价,调查了2008年春、秋两季干流14个河段和4座水库,并选择高等植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群落特征等参数进行评价。生物评价结果既有效反映了水质和基质的空间格局,又有其自身分布特点。总体来说,上游的兰州以下河段及下游各河段的健康状况较差,中游各河段相对较好。回归分析表明了各种水文和泥沙过程对生物群落发展和生态健康的重要影响。文章最后就黄河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提出了管理建议。

关键词: 黄河 生态健康 高等植物 底栖动物 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东洞庭湖鱼类空间分布和资源量评估

淡水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7月11—17日期间,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 k Hz换能器)对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调查航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目标鱼类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为(-51.24±5.66)d B,平均体长约为12 cm,体长范围为2~125.8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即鱼类大小)差异性显著。所有调查航段中鱼类密度1.223~1 534.2 f/1 000 m3之间,均密度为186.3 f/1 000 m3,不同区域间鱼类密度差异性显著,中部湖区(CEC航段)鱼类密度较高。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东洞庭湖鱼类资源量约为2.36×108f,其中目标强度在-43 d B(体长约28 cm)以下的鱼类占95.5%。

关键词: 水声学 东洞庭湖 鱼类 大小组成 空间分布 资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黄鳝DMRT基因甲基化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DNA修饰方式,它能在不改变DNA一级结构的情况下调控基因的表达,能够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在胚胎发育、遗传印记中起重要作用。以黄鳝为对象,采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检测特定DNA片段是否发生甲基化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p H值、光照周期条件下DMRT基因在各组织中的甲基化差异。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HpaⅡ酶切黄鳝的性腺、肾、脾、肝、肠等5个组织,根据已知的DMRT2、DMRT3、DMRT4基因序列设计特异的引物扩增酶切产物,并设置未酶切对照组,用1%琼脂糖检测,分析差异条带,若未酶切组泳道出现条带,酶切组泳道也出现条带则判定为阳性结果,否则判定为阴性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因子条件下,在5个组织中DMRT2-FR2扩增序列中的位点均表现为阳性结果;DMRT3-FR2、DMRT4-FR2、DMRT4-FR3扩增序列中的位点均表现为阴性结果,说明这4个序列中位点的甲基化状态非常稳定,环境因子的小幅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关键词: 黄鳝 温度 光照 甲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UBE2H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泛素结合酶E2 H基因(UBE2H),了解其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为揭示UBE2H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过程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PCR扩增斑节对虾UBE2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BE2H基因在斑节对虾各组织及不同发育期斑节对虾肝胰腺和卵巢中的表达情况;并构建p ET32a-UBE2H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进行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结果】克隆获得的斑节对虾UBE2H基因全长1010 bp(Gen Bank登录号KU870456),其中,5'非编码区77 bp,3'非编码区378 bp,开放阅读框555 bp(编码184个氨基酸)。斑节对虾UBE2H蛋白等电点(p I)4.88,分子量20.85 k D。斑节对虾UBE2H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相似度很高,为78.00%~83.0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UBE2H基因在斑节对虾淋巴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鳃;在斑节对虾不同卵巢发育期肝胰腺和卵巢中的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其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肝胰腺的最高表达量出现在卵巢III期,卵巢的最高表达量出现在卵巢II期。经原核表达获得的斑节对虾UBE2H融合蛋白约39.00 k D,纯化后的蛋白浓度为2.92μg/μL。【结论】斑节对虾UBE2H参与了其卵母细胞发育和肝胰腺中卵黄蛋白的转运过程,与斑节对虾的卵巢发育密切相关。

关键词: 斑节对虾 UBE2H基因 克隆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3年夏威夷东南部海区表层砂壳纤毛虫的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

生物多样性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于东太平洋热带海区表层砂壳纤毛虫和其他微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资料几乎空白,我们于2013年8月14日至9月18日在夏威夷东南部海区的23个站位采样调查了表层砂壳纤毛虫群落。23个站位共采集到砂壳纤毛虫22属36种,均为透明壳种类。各站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范围为15–21种,总丰度范围为4,730–23,693个/m~3,生物量范围为9.60–88.61μg C/m~3。本海区主要优势种为镯形囊坎虫(Ascampbelliella armilla)、斯廷细瓮虫(Steenstrupiella steenstrupii)、薄壳真铃虫(Eutintinnus tenuis)和纤弱细瓮虫(Steenstrupiella gracilis),这4种主要优势种的口径范围不同。

关键词: 砂壳纤毛虫 群落结构 夏威夷 丰度 生物量 优势种 水平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乌素沙地水肥耦合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节水灌溉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大田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下的生长发育、产量以及水分生产率响应的研究,表明:各生育期水分亏缺均会抑制玉米生长,导致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减小。充分灌溉+高肥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均优于其他处理;同一施肥处理水平下,随着受旱时期的推移,产量表现为充分灌溉>灌浆期受旱>苗期受旱>拔节期受旱>抽雄期受旱,其中抽雄期受旱减产最多,高、中、低3种施肥处理,抽雄期受旱的减产率分别为27.37%、25.78%、45.88%。而同一施肥处理水平下玉米拔节期受旱水分生产率最高,苗期次之,其中拔节期受旱+中肥处理水分生产率最高,达到了2.61kg/m3。综合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提出毛乌素沙地玉米节水高产水肥适宜调控指标。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玉米 水肥耦合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鲔鲂F_1、F_2及其亲本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新型鲐鲂杂交鱼的肌间骨,采用常规测量和解剖法对鲌鲂F_1(female 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male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鲌鲂F_2(self-crossing of F_1 hybrid offemale C.alburnus×male M.amblycephala)及其母本翘嘴鲌(C.alburnus)、父本团头鲂(M.amblycephala)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鲌肌间骨数目为134—139,平均为136.8根;团头鲂的肌间骨数目为121—129,平均为124.2根;鲌鲂F_1肌间骨数目为129—134,平均为131.6根;鲌鲂F_2肌间骨数目为127—134,平均为130.1根;鲐鲂F_1、F_2与翘嘴鲌、团头鲂之间肌间骨数目差异显著(P<0.05);鲌鲂F_1每一肌节所含肌间骨数目最多,为0.8024;鲌鲂F_2最少,为0.7744;翘嘴鲐和团头鲂介于鲐鲂F_1和F_2之间,分别为0.7953和0.7763。4种鱼均含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分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骨,髓弓小骨比脉弓小骨多且复杂;鱼体左右两侧肌问骨的数目不完全相等,形态也不完全对称,但较为接近,且肌间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研究获得的鲌鲂F_1和F_2在肌间骨总数、复杂型肌间骨数目和躯体轴下肌肌间骨数目均较母本有所减少,鲌鲂F_2较F_1还呈下降的趋势,且每一肌节所含肌间骨最少,表现出一种有利于提高食用品质和精深加工的优势。研究结果为鲐鲂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少肌间骨新品种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鲌鲂F_1 鲌鲂F_2 肌间骨 形态学 远缘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溉施肥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野外实测资料,定量研究大型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3个水平)和肥力(3个水平)处理对玉米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灌浆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阶段;玉米不同处理在各生育期耗水量在25.63~182.74 mm之间变化,变幅较大。相同肥力处理下,玉米各生育期耗水量总体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同水分处理下,玉米耗水量、产量随肥力的增加而增加;对比分析发现,产量对水量变化的敏感程度远高于施肥量变化的敏感程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与玉米产量之间呈现良好的抛物线关系(R2=0.829),耗水量为4 673 m3·hm~(-2)时产量Y值最大,为11 151 kg·hm~(-2)。在同等灌水和施肥条件下,处理SF-9比SF-10(CK)增产8.4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0%,其它处理增产7.89%~54.51%,喷灌条件下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 大型喷灌 玉米 需水规律 肥力 水分生产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伯利亚鲟产后护理技术

中国水产 2016

摘要:人工繁殖后的西伯利亚鲟,在春季水温回升及夏季,产后西伯利亚鲟很容易死亡,且死亡率较高。本文详述了西伯利亚鲟产后一系列护理技术,并指出确保西伯利亚鲟亲鱼成活的技术关键在于,暂养水环境要适宜,及时排查,并适度注射消炎药物,最后适当补充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