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津大神堂人工鱼礁区生态养护效果的初步评估
《河北渔业 》 2016
摘要:根据天津海域活牡蛎礁区人工鱼礁区2012年5月份的本底调查和2012年8月份、2013年5月份和8月份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跟踪调查数据,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投礁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健康状况指标(Exergy值)投礁后高于投礁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聚类分析表明,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样方分区明显,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群落结构明显改善。投礁后物种种类数和总生产效益的增加说明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南极磷虾粉的市场竞争力——基于Tharos报告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6
摘要:南极磷虾粉是众多南极磷虾最终产品形式之一。磷虾粉在市场需求上有自身的特点,与其他鱼粉相比,在适口性、抗氧化性能等多个方面磷虾粉有其独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Tharos研究认为,磷虾油是磷虾粉生产的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品,它的价格除受到南极磷虾粉价格影响外,还受到很多因素影响。Tharos经过20多年的经营,在产品生产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理念。本文基于Tharos的报告,对磷虾粉的独特性、产量、价格进行了分析,Tharos认为,磷虾粉等企业产品的质量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Tharos的报告中也提出了对中国企业的担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浅析--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
《中国渔业经济 》 2016
摘要:岗位设置和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文章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概述岗位设置与管理,从人员比例、配套政策、人事管理制度等角度分析了科研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完善岗位管理办法和使用岗位等级评定办法来形成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方案,通过岗位聘用、聘后管理和加强培训来完善岗位设定后的岗位管理制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渤海湾人工鱼礁区多相介质铅的公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了解人工鱼礁区铅(Pb)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方法 于2014年7月采集渤海湾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海水、沉积物和鱼体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Pb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 礁区海水Pb含量的范围为0.003~0.024 μg/L,平均值为0.008 μg/L;沉积物中Pb含量的范围为0.138~0.470mg/kg,平均值为0.273 mg/kg,各监测点位沉积物Pb垂直分布特征为下层>中层>上层.礁区沉积物Pb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属于低生态风险;富集系数属于无~轻的污染程度.礁区鱼体Pb含量范围为0.004~0.519 mg/kg,平均值为0.185 mg/kg;礁区鱼体Pb的生物浓缩系数(BCF)普遍高于生物富集系数(BAF);其健康风险系数远小于1.结论 本次调查的渤海湾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呈轻度Pb污染,鱼体Pb含量无明显健康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水道体系中的应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北部陆缘发育潜在油气储层,也是当前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然而深水区由于缺少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就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基于大面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通过剖面地震相分析、三维地震数据体切片、层间属性计算分析、三维可视化等地震解释技术,在白云凹陷晚新生代地层中识别出两套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分别为早中新世晚期发育早期水道体系和自中中新世发育至今的后期水道体系。早期水道体系为单条主干水道为主要沉积区域的沉积体系,识别出水道底部充填、堤岸以及侧壁滑塌等沉积微相;根据地震相变化,发现水道演化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水道下切侵蚀较强,具有"V"形谷底,第二期下切相对较弱,具有"U"形谷底。后期水道体系为一系列彼此平行并置,并近于垂直横切陆坡的水道体系,演化至现今海底;可以识别出底部滞留、侧壁滑塌以及侧壁加积等沉积类型;后期水道体系共发育4个期次,发育时间分别为13.8~12.5、12.5~10.5、10.5~5.5和5.5~0Ma。白云凹陷晚新生代水道体系表现出对沉积物较好分异和筛选,具有重要的油气资源效应:早期水道体系与上覆正常半深水泥质沉积组成良好储盖组合;后期水道体系发育至今,对于形成高富集度的砂岩型水合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3、5、8和12月4个航次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氮、磷、硅营养盐及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特点,及其与盐度的相关性和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溶解无机氮(DIN)、硅酸盐(Si O3)和TN的浓度分布均表现出自长江口至外海迅速降低的特征,且与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性。磷酸盐(PO4)的浓度降低程度随远离河口而减弱,且与盐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可能存在外海水补充;而TP则在长江口浑浊带海域呈现出较高浓度,且与盐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可能是受浑浊带泥沙吸附所致。在调查海区内,DIN与TN的平均值在夏季较低,结合叶绿素a数据分析,认为浮游植物吸收作用降低了DIN和TN的浓度。通过分析各营养盐之间的比值特征,进一步考察了营养盐来源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情况,其中N/P比值的变化同样揭示了N主要来自于长江水而P有部分来自于外海水的特征。该比值呈现远离河口而降低的特征,且在浑浊带无明显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有超过90%的调查站位显示潜在P限制,且均位于外海区。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春季和夏季潜在P限制站位的比例明显升高,而潜在Si限制站位比例在春季和夏季降低。本文研究认为,营养盐含量及组成结构反映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的演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老化时间的TiO_2纳米颗粒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老化时间对TiO_2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老化时间的Ti O_2NPs(0~120 d)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在玉米体内的吸收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存在位点等。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TiO_2NPs(1 000 mg·kg~(-1)和2 000 mg·kg~(-1))加入到土壤中,对玉米幼苗干鲜重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老化时间小于60 d时,对玉米幼苗株高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老化60 d之后,随着老化时间的继续延长,毒性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老化60 d时,TiO_2NPs处理的玉米幼苗根冠增大,玉米幼苗体内产生H2O_2的累积。在Ti O_2老化土壤中生长的玉米幼苗根系和地上部均有Ti的累积,1 000 mg·kg~(-1)的TiO_2NPs在玉米幼苗根部的生物累积系数达到35.4%,在地上部为13.6%,在玉米植株体内的转运系数为0.38;通过TEM观察,TiO_2NPs可以进入到玉米幼苗体内,并存在于根细胞的细胞质和叶绿体膜上,在叶片细胞的液泡和细胞核中也发现有TiO_2NPs的存在。上述研究结果为客观评价TiO_2NPs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有用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培育对虾苗种体内可培养细菌数量及组成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与纯化,结合细菌16S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调查分析了山东、天津、浙江部分苗种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orpenaeus chinensis)苗种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以及优势菌的种类和数量,并用PCR的方法检测对虾苗种携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均在10~5–10~7 CFU/g之间,分离出的细菌分属于弧菌属(Vibrio)、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8个属,其中,弧菌属在对虾苗种体内占绝对优势,达40.0%–90.23%。部分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样品检测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阳性,WSSV检出率为50.0%,IHHNV检出率为37.5%,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检出率为11.11%。只携带WSSV病毒以及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对虾苗种体内的总菌数量在1.23×10~7–4.14×10~7 CFU/g之间,显著高于其他批次的样品(P<0.05),且弧菌数量在10~7 CFU/g左右,显著高于其他批次的样品(P<0.05)。只携带IHHNV以及不携带病毒的对虾苗种体内的弧菌数量为10~4–10~6 CFU/g。研究表明,弧菌属在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体内普遍存在且为优势菌属,携带WSSV可能会引起对虾苗种体内的弧菌数量增长。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中国明对虾 弧菌 WSSV IHHN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海百年来沉积速率及粒度指示意义
《沉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日本海中部、北部和西部四个深水多管沉积岩芯中的~(210)Pb活度和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百年以来大和海脊、日本海北部和西部陆坡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在日本海北部和大和海脊表层沉积物存在显著的生物扰动现象,而在西部陆坡不存在。基于恒定供给速率(CRS)模式建立了4个岩芯的年代框架,并计算了沉积速率。日本海现代平均沉积速率介于0.19~0.42 cm/a,最低值出现在大和海脊。4个岩芯中沉积物平均粒径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但是在1940年和1980年,沉积物粒度分布模式同时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百年以来北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及东亚夏季风震荡有关。
关键词: 210Pb比活度 粒度 沉积速率 沉积环境 日本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AR波模式数据的涌浪起源追踪与定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强烈的风暴下所产生的涌浪,因其微弱的耗散性,往往能够横穿整个洋盆.这一特性使得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观测涌浪的产生、消亡过程,以及通过涌浪参数反演风暴特征成为了可能.本文利用2003~2010年Globwave提供的SAR波模式数据,根据涌浪的频散关系和其传播的几何光学定理对涌浪进行了反向的起源追踪,从而对产生涌浪系统的风暴进行了定位,并实现了对涌浪场的一致化时空场重构.通过与海面风速数据的对比分析,印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这一方法,本文得到了涌浪源起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应的涌浪演化的一般过程.这些结果对涌浪预警、海浪模式、海气界面传输及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