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明对虾MKK3基因cDNA克隆及其在氨氮胁迫下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MKK3)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为1434 bp,开放阅读框长1011 bp,5′非编码区长33 bp,3′非编码区长390 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 MKK3。推测该基因编码33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7.89 k D,理论等电点为6.08。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c MKK3基因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和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的相似性分别为69%和68%,与其他节肢动物MKK3聚为一类。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Fc MKK3基因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鳃。氨氮胁迫后该基因在中国明对虾肠、鳃、胃、心脏、肝胰腺、肌肉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并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表明Fc MKK3基因可能在中国明对虾应对非生物胁迫反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MKK3基因 氨氮胁迫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对氮、磷营养盐的再生研究综述
《海洋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包括病毒、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原绿球藻、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微型浮游动物(混合营养和异养鞭毛虫、纤毛虫)等生物类群,其中病毒、细菌及微型浮游动物等异养生物类群是海洋中氮、磷营养盐再生的重要贡献者。海洋中细菌吸收还是释放营养盐取决于细菌与底物中元素的比例,在多数海区,异养细菌都是吸收营养盐。病毒主要通过溶解宿主来释放宿主细胞中的物质,释放的营养元素的存在形态大多为有机物。微型浮游动物对营养盐的再生主要通过排泄来完成,目前在实验室内测定微型浮游动物排泄率的研究比较少,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有两个:第一,微型浮游动物的室内培养较难;第二,测定微型浮游动物的代谢率技术难度较高。根据已有研究结果,鞭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2.8~140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7.0×10-9~13.8×10-6μg NH4+N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最大排磷率为3.8×10-9~6.6×10-7μg P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鞭毛虫的营养盐排泄率和再生效率受鞭毛虫自身的生长阶段和生活策略、饵料中元素比例及温度的影响。纤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0.25~178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1.59×10-7~1.2×10-4μg NH4+N cell~(-1)h~(-1);单位体重排磷率为13~363μg P(mg DW)~(-1)h~(-1),最大排磷率为0~1.3×10-5μg P cell~(-1)h~(-1)。影响纤毛虫排泄率和再生速率的主要因素为纤毛虫生长阶段和温度。自然海区测定微型浮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再生的方法主要为同位素稀释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其他资料推算微型浮游生物的营养盐再生速率及产生率以反映再生能力。多数野外实验结果证明微型浮游动物是营养盐主要的再生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
《中国渔业经济 》 2016
摘要:随着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绩效管理作为当代政府管理最有效的工具,其对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的综合管理和发展日益重要,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有效做法、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深入开展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的助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促进农业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眼睛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石蜡切片及HE染色的方法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早期发育过程中眼睛的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显示,受精后21 h 13 min,视泡出现;受精后26 h 23 min,视泡发育成视杯;受精后35 h 44 min,原始视网膜和晶状体形成;受精后60 h 15 min,角膜在视网膜前缘处形成,由单一的立方上皮构成;2日龄仔鱼,巩膜分化完成,由软骨组织和弹力纤维构成,脉络膜出现;3日龄仔鱼,虹膜出现,视网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的色素层、视觉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膜层、内核层、内网膜层、视神经节细胞层、视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10层构成,此时视觉细胞层中视杆细胞出现;14日龄仔鱼,角膜分化完全,由自外向内的复层扁平上皮、前弹性层、基质层、后弹性层和内皮层5层构成;22日龄仔鱼,脉络膜腺出现;26日龄稚鱼脉络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依次为银膜层、血管层和色素层,虹膜也完全分化,由外向内依次为虹膜内皮层、前缘层、基质层、后缘层和色素层;45日龄幼鱼,视网膜内核层分化成两层水平细胞。此时美洲鲥眼睛的各个结构均发育完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石鲷早期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及重要器官的异速生长模式,作者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斑石鲷仔稚幼鱼(0~7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全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均符合Cubic函数,随日龄的生长曲线表现为S型。斑石鲷全长和体质量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斑石鲷的头长、眼径、吻长、口裂、体高、尾鳍长等重要外部形态学指标均存在异速生长规律,其生长拐点依次为35日龄(全长20.32 mm)、22日龄(全长13.17 mm)、29日龄(全长16.63 mm)、30日龄(全长15.50 mm)、32日龄(全长19.79 mm)、32日龄(全长19.79 mm)。相对于全长,头长、吻长、口裂在拐点前后由正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眼径、尾鳍由正异速生长转为负异速生长;而体高在0~70日龄为正异速生长,但拐点之后已明显变缓。研究表明斑石鲷通过异速生长,确保与其基本生存能力相关的功能器官优先发育,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并相应地提高了仔稚鱼的存活率,对鱼苗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 早期发育 功能器官 异速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海带孤雌生殖研究海带夏苗制冷水工艺中的品种混杂问题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的海带苗生产是在循环制冷水中完成,这样可以在自然海水温度下降到20℃以下时提供足够长度的幼苗完成海上养殖过程。为了探究在海带夏苗生产工艺中共用的低温循环水的使用是否会造成品种混杂,在实际生产育苗过程中,将接种雌配子体克隆的苗绳放置在低温循环水系统的育苗池和入水槽处,后期收集苗绳上的后代孢子体,以孤雌生殖孢子体作为对照,进行了形态特征的比较。同时,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方法,以亲本雌配子体作为参照,进行了后代孢子体的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育苗池和入水槽处收集到的后代孢子体形态正常,这一孢子体群体中除了具有亲本雌配子体的基因片段外,还检测到了外源基因片段,表明为受精孢子体。此项研究证实了在海带夏苗生产工艺中,共用的低温循环水使用的确会造成品种混杂。为防止品种混杂、退化现象的加剧,建议育苗企业建立独立的亲本维护系统,以维持品种的优良性状。
关键词: 海带育苗 低温循环水系统 品种混杂 孤雄生殖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湾潮间带活体底栖有孔虫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壳体δ~(18)O值的季节变化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岸浅水底栖有孔虫是陆架海区古环境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是至今对其活体的研究非常缺乏。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对青岛湾潮间带活体底栖有孔虫Ammonia aomoriensis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采样,用虎红染色以确认活体。对壳径范围在200~550μm的活体壳体,以每增加50μm壳径为一组,进行δ18O测试。结果显示,A.aomoriensis壳体δ18O的月平均值的季节变化趋势与温度和盐度一致,与温度反相关,与盐度正相关,即青岛湾A.aomoriensis壳体δ18O值受温度和海水δ18O的影响,其壳体δ18O值表现出了很好的季节性波动。但是A.aomoriensis壳体δ18O的变化滞后于所测温度和盐度约2个月,其记录的是虫体在生长周期内在真实钙化温度下分馏所得的δ18O值。
关键词: 潮间带 Ammonia aomoriensis 壳体氧同位素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近岸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光吸收特征及其分布
《海洋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1-08和2012-05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渤海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谱吸收特性,研究其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渤海水体a_(355)的变化范围为0.38~4.15m~(-1),均值为1.33m~(-1),表现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春季>夏季的时空变化特征;表层海水a_(355)的水平分布基本呈近岸及河口区高、远岸稍低的变化规律。光谱斜率S_(275~295)和S_(350~40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0.074nm~(-1)和0.012~0.195nm~(-1),春季整体高于夏季。光谱斜率比S_R的变化范围为0.25~2.25,平均值为0.88,夏季略高于春季,其中春季渤海湾最高,莱州湾次之,辽东湾最低;夏季则莱州湾高于渤海湾。渤海春季水体CDOM主要来源于生物现场生产和底层沉积物再悬浮释放,夏季则主要受陆源径流输入的影响。不同时空条件下CDOM在咸淡水的混合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春季多呈非保守行为;夏季莱州湾呈保守行为,渤海湾则呈非保守行为。
关键词: 渤海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 吸收系数 光谱斜率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