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渔用麻醉剂MS-222的电子轰击电离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6
摘要:目的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研究渔用麻醉剂MS-222电子轰击电离的裂解途径的分析方法。方法针对MS-222,采用电荷和游离基理论,解释主要碎片离子的裂解机制。结果 MS-222经电子轰击电离产生特征碎片离子m/z 150、137、120和93;分子离子以饱和氧和不饱和氧为电荷/游离基中心引发α断裂和酯基上伴随γ重排的β断裂,碎片离子进一步发生简单α裂、消除反应等反应,产生相应的特征碎片离子。结论电子轰击电离结合GC-MS/MS可用于鱼类麻醉剂MS-222的质谱断裂机制研究,方法简便,可推广到其他鱼类麻醉剂的研究中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p38 MAPK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CE克隆技术获得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p38 MAPK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虾p38 MAPK基因全长为1563 bp,开放阅读框长1098 bp,5'非编码区长122 bp,3'非编码区长343 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p38。氨基酸序列分析推测,该基因编码36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1.77 k Da,理论等电点为5.68。同源性分析表明,Fcp38基因与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p38相似性最高,为98%。通过比对发现,该基因除含p38家族特有的标志性Thr-Gly-Tyr双磷酸化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Ala-Thr-Arg-Trp,还具有p38家族关键功能位点ED。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cp38与凡纳滨对虾和日本囊对虾的p38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cp38基因在肠、鳃、胃、心脏、淋巴、肝胰腺、肌肉、血细胞中均有表达,以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氨氮胁迫后,该基因在中国对虾肌肉、血细胞、鳃、心脏、肠和胃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且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表明Fcp38基因可能在中国对虾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国对虾 p38 MAPK基因 氨氮胁迫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碳酸盐碱度(3.5,5,6.5,8 mmol/L)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的96 h LC_(50)值为8.73 mmol/L(p H约为9.15);脊尾白虾的死亡率、特定生长率、抱卵率、孵化率、性腺发育及变态幼体成活率随碱度的上升而降低,3.5 mmol/L的低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长繁殖影响不显著(P≥0.05),高于该碱度则会显著降低其生长及繁殖能力(P<0.05);随着碳酸盐碱度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碱度胁迫组脊尾白虾鳃和肝胰腺中的免疫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具有较高的碳酸盐碱度耐受性,碳酸盐碱度为3.5 mmol/L时对生长和繁殖影响不显著,高于5 mmol/L时影响显著;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脊尾白虾可以通过调节免疫酶的活性更好地适应高碱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线粒体COI和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杂交子代(F1)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对3个群体的线粒体COI和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分析。经比对分别获得781bp和725bp核苷酸片段,74个样本共检测到47个单倍型;F1群体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都是最高的,而双亲的较低;F1和栉孔扇贝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其次为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群体之间,F1和虾夷扇贝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F1和栉孔扇贝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较小而两者间的基因流比较大,F1和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较大而基因流较小,说明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群体群体很早就发生了遗传分化;采用UPGMA法和简化的中介网络法构建的系统树表明,3个群体的所有个体被分为2个族群,栉孔扇贝和F1交叉聚为一类,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类,2个分支间没有交叉;使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3个群体进行PCR扩增检验,结果栉孔扇贝的特异引物能在杂交子代中扩增,而虾夷扇贝的特异引物不能在子代中扩增出条带,说明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其子代的线粒体遗传模式为严格的母系遗传。本研究结果表明杂种优势的形成与线粒体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有关。
关键词: COI Cytb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F1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效果
《中国动物检疫 》 2016
摘要:斑石鲷是海水养殖鱼类新品种,对其病害的研究较少。2014年7月和2015年5月国内某斑石鲷育苗场暴发卵鞭虫病,导致幼鱼大量死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安全、有效地防治该病,开展了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以及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实验。在水温23~25℃、盐度30、体积20L的养殖海水中,采用静水试验法,对平均全长4cm的健康斑石鲷幼鱼进行硫酸铜急性毒性实验,得出CuSO_4·5H_2O对斑石鲷幼鱼的安全浓度为2.22mg/L;用浓度为0.10~0.70mg/L的CuSO_4·5H_2O无菌海水溶液,在25℃恒温条件下处理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涡孢子和包囊体,结果发现0.40mg/L的CuSO_4·5H_2O可完全杀灭涡孢子,0.70mg/L的CuSO_4·5H_2O可完全抑制包囊体的分裂。因此,在防治斑石鲷幼鱼卵鞭虫病时,CuSO_4·5H_2O的安全有效使用浓度为0.70~2.22mg/L。该研究为育苗生产中有效防治斑石鲷卵鞭虫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斑石鲷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 硫酸铜 急性毒性 安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筛选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作者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同龄孵化群体的同池养殖暗纹东方鲀生长差异性状标记进行筛选。利用85对微卫星引物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快、慢各30尾个体构建的两个基因池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4个差异位点。然后分析这14个差异微卫星位点在这60个暗纹东方鲀个体中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位点TOP03、TOG01、fms15、fms75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fms89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用另外30个个体(生长快慢各15个)进行验证实验后,结果只有位点fms15、fms75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384。这两个微卫星位点对于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有显著效应,为开展暗纹东方鲀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标记。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 生长性状 微卫星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虾夷扇贝普通养殖群体和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呼吸代谢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5月和9月,2013年3月和6月,在自然水温条件下,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5.6℃、10.5℃、14.4℃、21.2℃)下普通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虾夷扇贝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Haida golden scallop)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水温范围内(5.6~21.2℃),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耗氧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温度达到14.4℃之前,实验贝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14.4℃后,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两种贝最大耗氧率分别为1.67 mg/(g·h)和1.27 mg/(g·h),其中在5.6℃和14.4℃海大金贝耗氧率显著小于普通虾夷扇贝(P<0.05);10.5℃和21.2℃时,两组贝类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排氨率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前者从5.6℃开始,随温度的升高,排氨率缓慢升高,水温为14.4℃时达到最大值,为0.063 mg/(g·h),然后逐渐降低,14.4℃水温的排氨率显著大于10.5℃和21.2℃(P<0.05);而从5.6℃到10.5℃,后者的排氨率逐渐降低,10.5℃时达到最低值,为0.029 mg/(g·h),然后随温度升高缓慢升高,到21.2℃达到最高值。海大金贝组在温度条件为5.6℃和21.2℃时排氨率高于普通虾夷扇贝组(P<0.05);而水温为14.4℃时,普通虾夷扇贝组排氨率显著高于海大金贝组(P<0.05);10.5℃时两者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实验组耗氧率Q_10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O/N结果表明,普通虾夷扇贝在本次研究的设定温度区间内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海大金贝以消耗蛋白质为主,当温度逐渐升高,转化为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当水温达到较高的水平,又转换为以消耗蛋白质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