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四溴双酚A(TBBPA)对叉鞭金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叉鞭金藻(Dicrateria inornat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四溴双酚A(TBBPA)污染下微藻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细胞形态和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TBBPA较低质量浓度(0.5和2.0mg/L)污染条件下,叉鞭金藻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c(Chl-c)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含量第24小时达最大值;较高质量浓度(4.0和8.0mg/L)污染条件下,3种色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含量在第24小时达最小值。实验期间各实验组叉鞭金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主要被诱导;4.0mg/L的TBBPA作用叉鞭金藻96h后,藻细胞表面形态和内部亚显微结构均发生变化,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相一致。

关键词: 叉鞭金藻 四溴双酚A 光合色素 可溶性蛋白 SOD M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浒苔光合作用等关键生理过程对环境因子响应途径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以浒苔(Ulva prolifera O.F.Müller)为原因种的绿潮在我国黄海海域持续爆发,已成为主要的生态灾害,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国际科学期刊上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内容包括绿潮成因种浒苔的溯源和浒苔生理过程、繁殖途径及其对非生物胁迫因子的响应等,这些研究对认识绿潮的爆发机制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浒苔的研究状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浒苔繁殖方式和途径、光合作用及其对非生物胁迫因子的响应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关键生物学过程进行了科学描述。

关键词: 浒苔 微观藻段 光合作用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原甲藻光合系统II荧光参数在种群生长中的变化

海洋环境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种群生长过程中光合系统II荧光参数(最大量子产额,有效量子产额和活性叶绿素比例)的变化。在高营养盐组中,东海原甲藻种群生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前滞期和指数期。在前滞期,荧光参数稳定升高;在生长曲线拐点前,荧光参数基本保持稳定。在低营养盐组中,生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前滞期,但指数期不明显。荧光参数(有效量子产额和活性叶绿素比例)在生长前滞期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到营养盐浓度和种群生长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生长 荧光 量子产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PRL基因多态性与幼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关联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PRL(prolactin)基因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关联性,通过测序法从10尾草鱼的PRL基因中筛选到6个突变率高于30%的变异位点,包括5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和1个插入型突变(–/CACTCACTA),分别命名为2551G>A、2639G>C、3247A>G、5197T>G、5897G>A和3391–>+。利用AS-PCR(allele-specific PCR)和基因分型技术对192尾4月龄草鱼的PRL基因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基于一般线性模型对变异位点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639G>C、3391–>+和5197T>G对体长和体重具有显著影响(P<0.05),2639G>C对肌肉粗蛋白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单个位点基因型比较发现,3391–>+的突变型(–+和++)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个体(P<0.05);2639G>C的GC及5197T>G的突变型(TG和GG)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分别显著低于2639G>C的GG和5197T>G的TT野生型(P<0.05);2639G>C突变型(CC)个体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639G>C其他基因型(GG和GC)个体(P<0.05)。两位点组合比较发现,含3391–>+突变型(–+和++)的组合对应体长和体重普遍高于其他组,含2639G>C的CC突变型的组合对应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普遍较高,其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草鱼PRL基因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间存在显著关联,推测相关变异位点可作为草鱼生长和肉质改良的候选辅助标记。

关键词: 草鱼 PRL基因 多态性 生长性状 肌肉成分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海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生态科学 2016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11月(秋季)、2014年5月(春季)、2015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4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横琴岛海域浮游动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3种类,阶段性浮游幼体13类,桡足类种类最多42种,其次为刺胞动物18种。种类数秋季最多52种,夏季次之50种,冬季最少46种。年均丰度范围为100.31—2003.90 ind·m~(–3),均值为606.22 ind·m~(–3);年均生物量范围56.30—137.13 mg·m–3,均值为80.86 mg·m~(–3);该海域优势种更替较快,其优势种春季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等5种,夏季为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和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s,秋季为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e、亚强次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等8种,冬季仅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一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春季为3.86、0.88、3.40、3.24,夏季为2.10、0.89、1.88、1.01,秋季为3.34、0.83、2.78、2.63,冬季为0.95、0.31、0.30、0.09。其中冬季4项指数均很低,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异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

关键词: 横琴岛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近交程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繁殖性能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本实验室建立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观测6代三疣梭子蟹近交家系的抱卵量、排幼量、孵化率、单位体重抱卵量、单位体重排幼量及幼体发育各阶段的变态率6个指标来评价近交对三疣梭子蟹繁殖性能的影响。方差分析显示,在实验亲蟹的规格大小对测量数据无影响的条件下,近交系数每增加10%,各近交代与非近交代F_(1m)在单位体重抱卵量与单位体重排幼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2个指标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2.789%~-6.620%和-1.188%~-5.938%;孵化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衰退系数为-1.859%~-7.222%,表明没有明显的近交衰退;由潘状幼体(Z)阶段、大眼幼体(M)阶段到Ⅱ期幼蟹阶段的变态率变化趋势可知,随着近交代数的增加,各阶段的变态率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近交 三疣梭子蟹 家系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鸢乌贼肌原纤维蛋白加热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南海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肌原纤维蛋白在加热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以南海鸢乌贼胴体肌肉为原料,对其肌原纤维蛋白在加热过程中浊度、溶解度、Ca~(2+)-ATPase活性和总巯基(-SH)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该蛋白质在整个加热过程中SDS-PAGE电泳图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35℃时,鸢乌贼肌原纤维蛋白的浊度、溶解度、Ca~(2+)-ATPase活性、总巯基含量的变化均比较缓慢;在35℃后继续升温,浊度、Ca~(2+)-ATPase活性、总巯基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总巯基含量在40~50℃时出现短暂升高现象后又急剧降低,溶解度在50℃时开始明显降低;在25~35℃时,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鸢乌贼肌原纤维蛋白的肌球蛋白重链(MHC)略有减少,副肌球蛋白(PM)和肌动球蛋白(Actin)基本上未发生变化,但在35℃后,鸢乌贼肌原纤维蛋白开始产生大分子物质,逐渐发生变性。

关键词: 鸢乌贼 肌原纤维蛋白 热处理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病环境因素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14年7—8月山东省青岛市红岛邵哥庄(SGZ)和宿流(SL)两个社区的发生刺参腐皮综合征和未发病刺参养殖池的环境因子跟踪监测和对比,解析发病的原因。从发病前至发病后,分别监测了两地多个池塘水体中的4类可培养细菌(总异养菌、弧菌、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和6项理化参数(温度、p H、盐度、溶解氧、无机氮、COD),以及沉积环境中6类可培养细菌(总异养菌、弧菌、硝化细菌、硝酸盐还原菌、硫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和4项理化参数(pH、氧化还原电位、硫化物、有机碳)。结果表明,刺参发病时,邵哥庄发病池(SGZ-1~#)环境中细菌数量与未发病对照池(SGZ-2~#)无显著差异,但温度高达25.94℃,盐度低至24.47,均超过刺参耐受限度。水体NO_2-N含量为79.56μg/L,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为221.1 mg/g,均高于对照池;宿流发病池SL-南2弧菌数量(1.85×10~4 CFU/mL)在发病当日明显升高,高于对照池SL-北1和邵哥庄社区的发病池,而发病池的理化指标反而好于对照池。由此推断,邵哥庄社区的刺参发病与池塘理化指标突变有密切关系,而宿流的刺参发病与病原菌数量激增有密切关系。因此,应从理化指标和病害生物两方面对刺参病害进行预警及采取防治措施。

关键词: 刺参 疾病 池塘养殖环境 理化因子 可培养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家系选育二代7种免疫因子的分析

海洋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高成活率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群体,对30个大菱鲆选育二代家系(F2)和1个普通养殖群体进行鳗弧菌攻毒实验(周期为14 d),统计分析死亡率。选取死亡率不同的6个选育家系和普通养殖群体构成7个实验组,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semi-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对它们肝脏、脾脏、头肾的相关免疫因子——溶菌酶(Lysozyme)、抗菌肽(Hepcidin)、热激蛋白70(HSP70)、热激蛋白90(HSP90)、免疫球蛋白(Ig M)、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Lily-型凝集素(Lily-type lectin)的表达量开展研究,并应用SPSS 16.0软件对攻毒前后各免疫因子的表达量与攻毒后存活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攻毒前后选育家系幼鱼肝脏、脾脏、头肾中7个免疫因子的表达量普遍高于普通养殖幼鱼,且在7个实验组中,攻毒后的表达量相较攻毒前均呈现下降趋势;攻毒前,肝脏中lysozyme、Ig M的表达量与存活率为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HSP70、HSP90、C-type lectin、Lily-type lectin的表达量与存活率为显著性正相关(P<0.05);脾脏中,Hepcidin、HSP70和HSP90的表达量与存活率为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头肾中,HSP70的表达量与存活率为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可以推断选育家系相对于普通养殖群体大菱鲆抗鳗弧菌性能更强,且7种免疫因子在鳗弧菌感染鱼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从F2中获得一个抗鳗弧菌性能较强的家系(23号),可用于今后大菱鲆抗鳗弧菌品系的选育指导工作,为大菱鲆高成活率群体的选育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选育家系 免疫因子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相关基因表达在悬浮物胁迫下的变化情况,设计了浓度为5 000、10 000 mg·L-1悬浮物水体对褐牙鲆(14.53 cm±1.58 cm)肌肉、肝脏、鳃及血液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力及SOD2、GST、CAT的mRNA转录水平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悬浮物胁迫24 h或者48 h时,4种组织3种酶活力具有升高的趋势(P<0.05);4种组织的T-SOD酶活力在96 h均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鳃丝及血液中SOD2基因相对表达量96 h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CAT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趋势,鳃中CAT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肝脏、鳃、血液中GST酶活力在悬浮物胁迫下呈现升高趋势,4种组织GST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24 h时呈现升高趋势。研究表明: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血液中3种酶活力变化幅度最大,鳃中3种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变化幅度最大,这与血液及鳃参与呼吸作用过程有关;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可为揭示褐牙鲆应对悬浮物胁迫的耐受机制及褐牙鲆耐悬浮物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悬浮物 褐牙鲆 抗氧化系统酶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