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关于加速推进江苏省沿江地区裸大麦生产发展的思考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裸大麦作为世界上古老的一个粮食作物所具有的丰富营养和突出的保健功能。在回顾江苏省沿江地区曾是全国重要的裸大麦生产基地基础上,明确裸大麦应实现由粮饲兼用向优质保健杂粮转型以及裸大麦在推进区域现代农作制度构建上突出作用等,提出了应重新认识江苏省沿江地区裸大麦的生产定位,最后阐明了强化科技驱动推进裸大麦生产的重点领域:一是加强优异种质挖掘,开展新品种选育;二是加强调优技术研究,实施标准化栽培;三是加强区域模式开发,构建高效化体系;四是加强产品研制开发,推进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 江苏省 沿江地区 裸大麦 产业发展 对策思考 生产定位 重点领域


不同拌种剂对水稻种子发芽及秧苗素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探讨自研拌种剂对不同水稻品种发芽及秧苗素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拌种剂1-4号对水稻种子发芽和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拌种剂处理具有促进种子萌发、胚芽生长、胚根分生、提高秧苗生长、增粗茎基宽、促进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等作用,提高了秧苗综合素质,其作用程度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拌种剂处理后,拌种剂4号处理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拌种剂4号处理绿旱1号和连粳7号的发芽率分别提高3.92%和5.06%,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4.10%和3.13%,根系活力分别增加7.62%和9.35%。[结论]自研拌种剂4号能够促进不同水稻品种的发芽和秧苗素质的改善。


防治直播稻田禾本科杂草药剂的筛选及其制剂研究
《杂草科学 》 2015
摘要:筛选了五氟磺草胺和精噁唑禾草灵的最佳配比,研究了复配剂的油悬浮剂配方,并明确了该复配制剂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五氟磺草胺和精噁唑禾草灵的最适配比是2∶1;该油悬浮剂的最适配方是:五氟磺草胺的质量分数是4%,精噁唑禾草灵是2%,MOA-9P是15%,L-62是5%,有机膨润土是1%,气相法白炭黑是1%,油酸甲酯补足至100%;田间药效表明,6%五氟磺草胺·精噁唑禾草灵油悬浮剂18~36 g a.i./hm~2可有效防除直播稻田一年生杂草,并对水稻产量无影响。


基于污染控制的小麦品种氮磷钾吸收与移除特征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作物,可以减少农田养分损失,控制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通过不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小麦品种并探索其调控机理。以南京地区近年来新育成的12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氮、磷、钾吸收量及其在体内的分配,分析了影响养分吸收各因子的贡献,并计算了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方式下小麦收获期从农田移除的养分量。同一肥料供应水平下,不同品种间整株养分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以植株氮、磷、钾吸收量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12个育成的小麦品种中宁麦09-118属于高效吸收氮磷钾的品种。所有供试品种的氮、磷含量均以籽粒最高,其积累量分别占植株总吸收量的72.6%~77.6%和68.5%~72.9%。籽粒氮、磷积累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籽粒产量,其对氮、磷总吸收量的贡献率分别为73.1%和84.6%。收获时上中部秸秆中钾的残留量占植株吸钾总量的比例达到59.4%~69.2%。籽粒产量与植株氮磷吸收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不同品种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相对固定,平均N/P、N/K的值分别为4.7和1.8。在秸秆还田方式下,小麦收获期从农田移除的N、P、K养分量分别为128.4、25.8、14.0 kg·hm-2;在秸秆不还田方式下,小麦收获期从农田移除的N、P、K养分量分别为153.4、30.8、74.1 kg·hm-2。两种方式从农田移除的钾量差异显著。宁09-118高产且吸收氮磷钾能力最强,应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栽种小麦的首选。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应根据不同品种的小麦吸肥特性及当地养分利用效率确定氮磷钾施用量,并且在确定钾肥施用量时,还应该考虑种植区域小麦的秸秆利用方式。


水稻种子发芽率影响因素初探(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为探明水稻种子发芽率在贮存期间的变化规律,以"连粳7号"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为指标,以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为考察因素,选用3×3析因试验设计、采用SPSS软件辅助数据分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4.5%的水稻种子在25℃下贮存180 d后其发芽率仍可达89%,含水量为11.5%的水稻种子在5℃下贮存180 d后其发芽率仍可达96.6%,水稻种子发芽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为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素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NDV、IBDV二联灭活苗对蛋雏鸡免疫程序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鸡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二联灭活疫苗在蛋雏鸡养殖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本试验。用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二联灭活疫苗及传染性法氏囊活疫苗以不同免疫程序免疫7~14日龄蛋雏鸡,定期监测NDV、IBDV抗体水平,并在雏鸡60日龄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各二联苗免疫组NDV抗体水平在免疫后14 d即达到NDV血清学最低有效保护价标准,并维持至雏鸡60日龄。免疫后28 d,灭活苗一次性免疫各组IBDV中和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活苗两次免疫组,琼扩抗体水平与活苗两次免疫组无明显差异。雏鸡60日龄时攻毒,各免疫组均100%保护,对照组无保护。以上结果说明该二联灭活疫苗可替代IBDV活毒疫苗用于7~14日龄商品雏鸡免疫,免疫期至少为60d。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新城疫病毒 灭活疫苗 雏鸡 免疫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