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条件性诱导转基因斑马鱼卵细胞的凋亡和消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针对斑马鱼Danio rerio卵细胞的可诱导消融品系,并了解其卵巢组织在条件诱导下的去除规律和特性,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利用Tol2转座系统建立卵细胞特异表达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NTR)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通过定期采样,连续观察、解剖、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甲硝唑(Metronidazole,Mtz)对成熟雌鱼外观及卵巢结构的影响;冰冻切片结合TUNEL检测,了解条件性诱导对卵巢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获得囊胚细胞具特异荧光标记的转基因鱼,并形成稳定遗传品系。经Mtz诱导,该品系成熟雌鱼卵巢结构逐步退化、萎缩,卵母细胞渐渐消融,提示NTR在卵细胞特异表达;检测发现Mtz可导致卵细胞的凋亡,推测卵巢的组织变化为细胞凋亡所致;撤销Mtz胁迫卵巢可再生并恢复生育功能,说明卵巢的消融过程是可逆的。【结论】获得的转基因斑马鱼可通过条件诱导实现卵巢消融与再生。

关键词: 斑马鱼 卵巢 卵细胞 消融 nfsB基因 硝基还原酶 甲硝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传统形态度量法和框架分析法构建了31个反映体型的形态比例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种投喂方式下,施肥(组A)、施肥+1/2投饲(组B)、施肥+投饲(组C)、投饲(组D)总共56尾鳙的这些性状进行分析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头高/体长、4–6/体长、5–6/体长、5–8/体长等7个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其他24个性状差异显著,但头长/体长在组A、组C和组D中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分成2支,其中组A单独聚为一支,而组B、组C和组D共同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4.6%,其散点图显示,组B、组C和组D部分样本重叠在一起,与组A完全分开。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了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不同处理组鳙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2.7%、87.5%、64.3%和87.5%,说明了本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投饲养殖方式下鳙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但头部相关的主要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头部至背鳍躯干部距离显著增大,形成了头部偏小的假象。本研究首次以数据结果阐释投饲养鳙仍符合人们喜食的大鱼头特征,为该养殖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投饲养殖 形态特征 多元统计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亚油酸的需要量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初始体重为(60.98±3.82)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亚油酸含量分别为0.07%(对照组)、0.36%、0.61%、1.03%、2.00%、3.00%和4.15%的7种半纯化等能等氮饲料10周。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在亚油酸水平为1.03%时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均在饲料亚油酸水平为2.00%时达到最大。经二次回归分析,饲料亚油酸水平为2.49%和2.66%时吉富罗非鱼分别获得最大增重率和最高饲料效率。通过折线回归发现饲料亚油酸水平为1.02%时,吉富罗非鱼获得最大蛋白沉积。肝体比和脏体比均随亚油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饲料亚油酸含量为0.61%~4.15%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亚油酸添加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亚油酸含量为1.03%~4.15%时,肝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二次回归分析亚油酸水平为1.63%时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最低;各亚油酸添加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饲料亚油酸含量为1.13%时达到最大(P<0.05);当饲料亚油酸水平为1.03%~4.15%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饲料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下降,吉富罗非鱼肌肉和肝脏∑SFA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增加,肌肉和肝脏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含量呈上升趋势,肌肉和肝脏的∑n-3 PUFA含量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初始体重为(60.98±3.82)g的吉富罗非鱼饲料亚油酸需要量为1.02%~2.66%。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亚油酸 必需脂肪酸 需要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湖泊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使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Levins重叠公式测定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站点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变化与生态位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整个区域以蓝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优势种种类和密度随季节变化,表现出1~2个种类成为主要优势种,在丰度、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上远大于其他优势种的特征.依据优势度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将优势种分为3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作为4个季节优势种,占据更多的资源位点,有更大的生态位宽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蓝藻门的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在夏季成为主要优势种,其丰度远大于其他种类,但受到种间竞争及高等水生植物的抑制,没有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其他种在不同季节此消彼长,但仅在若干季节成为优势种.海子湖区周围的进出水口及马洪台区、圆心湖区的围网养殖会直接影响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进而改变浮游植物优势种在各区域的分布,使用t检验证实了这种差异.环境因子与优势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水温、N/P比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长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南部海域春秋季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12年9月(秋季)与2013年3月(春季)在南海中南部采集的4 01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为基础,对南海中南部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春、秋两季鸢乌贼雌雄个体比例均为1∶1;性腺发育为春季Ⅰ、Ⅱ期所占比例较高,秋季Ⅱ、Ⅲ期所占比例较高;性腺成熟度指数(GSI)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雄性高于雌性的变化规律;在成熟雌性个体中,当胴长<141 mm或>150 mm时,GSI均随胴长的增长而升高,其中121~140 mm胴长组GSI最高,高达9.71;春、秋两季鸢乌贼个体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分别为63~97 074粒和24~60 378粒,均值分别为8 635粒和10 234粒,秋季鸢乌贼繁殖能力较春季强;鸢乌贼个体绝对繁殖力与胴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鸢乌贼成熟卵径范围为400~1 200μm,均值为(769±261)μm。结果表明,鸢乌贼的卵径小,属异步成熟、分批产卵类型,具有较强的繁殖潜力。

关键词: 鸢乌贼 繁殖力 繁殖生物学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斑马鱼ifi30基因

水产学杂志 2016

摘要: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斑马鱼Danio rerio干扰素γ诱导蛋白30(ifi30)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处选取靶位点,用PCR法构建g RNA,并进行体外转录。将体外转录的sg RNA和Cas9m RNA显微注射到斑马鱼1细胞期的受精卵中,实现对靶基因ifi30的沉默。注射后24h检测发现,基因突变率在79%~95%之间,平均突变率为87.2%。为了获得稳定遗传的基因突变纯合系,将F_0代与野生型斑马鱼进行配组,获得了3种突变类型的F_1代,其突变率为30%。三种突变类型中突变1和突变2为移码突变,突变3删除了6个碱基,并未造成移码。突变1和突变2的F_1代杂合个体生长发育未见异常。将杂合F_1代自交,理论上将获得突变纯合个体,但仅在受精2h以内的胚胎中检测到了突变纯合个体,受精24h后的胚胎中,只有野生型和杂合型,未见突变纯合个体。推测ifi30基因的移码突变造成了干扰素γ诱导蛋白的缺失,导致胚胎死亡。

关键词: 斑马鱼 ifi30 CRISPR/Cas9技术 敲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黑蝶贝 苗种 中间培育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牙鲆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及曲线拟合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月龄与14月龄的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体重(Y)和22个形态性状,对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进行通径分析。分别以进入回归方程的各形态性状作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进行曲线模型拟合,筛选最优拟合模型。结果显示:(1)在不同生长阶段,相同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存在差异。(2)8月龄阶段,X_(18)(腹鳍基部到背鳍终点的直线距离)、X_4(体宽)和X_(11)(背鳍起点到臀鳍起点的直线距离)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4月龄阶段,X_(18),X_(14)(背鳍终点到臀鳍终点的直线距离)和X_9(尾柄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可知,不同生长阶段,影响体重的形态性状不尽相同。8月龄和14月龄牙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119.541+7.191X_(18)+10.135X_4+7.197X_(11);Y=-484.931+31.959X_(18)+81.928X_(14)-17.899X_9。(3)8月龄阶段,将回归模型中的3个自变量分别与体重进行模型拟合,最优拟合模型均为线性模型,分别为:Y=-117.866+15.724X_(18);Y=-94.579+24.763X_4;Y=-100.602+33.184X_(11);14月龄阶段,将回归模型中的3个形态性状分别与体重进行模型拟合,最优拟合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分别为:Y=0.036X_(18)~(3.063);Y=0.095X_(14)~(2.587);Y=62.249X_9~(1.584)。本次研究表明,在牙鲆的不同生长时期,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两阶段适用的最优拟合模型也不同,这为牙鲆不同时期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牙鲆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方程 模型拟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渤海石油污染对海区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查环渤海湾多个海域表层海水、沉积物及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总量及苯并(a)芘的含量,研究了石油污染对海区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并通过分子荧光法和液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海洋环境中、同一海区不同生物品种中、不同海区相同生物品种中以及同一海区的环境和生物体中石油烃及苯并(a)芘含量的关系,分析不同海区石油烃污染状况,对比不同生物品种对石油烃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所监测海域生物体中石油烃和苯并(a)芘含量趋势均为:棘皮类>贝类>甲壳类>鱼类;调查海域海水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0.013~0.285mg/L),属轻度石油烃污染,;海洋生物中石油烃和苯并(a)芘含量范围分别为(0~57.2mg/kg)和(0~2.29μg/kg),样品中苯并(a)芘含量均低于限量值,石油烃超标率为6.7%,基本达到水产品食用安全标准。

关键词: 石油烃 苯并(a)芘 海水 沉积物 海洋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鲈鱼腌制过程中产胺菌的分离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生物胺产生菌的菌相,通过生物胺对培养基进行初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以,并通过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对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的产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温度、p H和Na Cl浓度对产胺量较高的菌株生长和产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不仅存在假单胞菌(Pseudomonas)、弧菌(Vibrio)以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等常见的产胺菌,而且还分离到新的产胺菌——麻疹孪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这些生物胺产生菌生长和产胺的最适温度是30℃,p H值对其影响不大,具有较高的耐盐性,100~200 g/L的食盐质量浓度可以抑制产胺菌的生长,100 g/L的食盐质量浓度下可以抑制组胺的产生,但200 g/L的食盐才可以抑制腐胺、尸胺和酪胺的形成。

关键词: 海鲈鱼 腌制加工 产胺菌 分离与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