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西江人工鱼巢增殖鲤鱼效果评估

淡水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2016年在西江郁南、云安和高要江段开展了人工鱼巢增殖鲤鱼的实验工作,通过实施期间鱼巢粘附鱼卵数量以及同期鲤鱼资源状况调查对其增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年人工鱼巢分别粘附鱼卵量达4.78亿粒和4.66亿粒,粘附鱼卵孵化出膜后统计全部为鲤鱼,按照自然水体鲤鱼苗的成活率5%计算,两年分别可增殖鲤鱼苗2 120万尾和2 020万尾,实现渔业捕捞经济效益增长达1 272万元和1 212万元。实践证明:选择好适宜的鱼巢投放位置和下水时间,保持鱼巢材料的新鲜能使人工鱼巢达到更好的效果,人工鱼巢是一种简单可行且易推广的鱼类增殖方法。

关键词: 西江 人工鱼巢 鱼类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评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可靠的遗传力是育种实践的前提,本研究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和室内定向交尾技术完成亲蟹交配,交配模式为1个雄性三疣梭子蟹配3个雌性三疣梭子蟹,建立100组上述交配组合;经过交尾、越冬,次年春天成功构建了37个三疣梭子蟹全同胞家系,其中13个半同胞家系;80和120日龄时每个家系随机选取30个左右个体,测量其全甲宽、甲长、体高3个生长性状。通过SPSS 11.5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评估全甲宽、甲长、体高等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80日龄3项生长性状总平均值分别为(77.99±11.42)、(35.90±5.84)、(20.13±7.77)mm,80日龄遗传力估计值为0.51~0.69;120日龄3项生长性状总平均值分别为(122.73±12.80)、55.(13±5.39)、(29.99±3.34)mm,120日龄遗传力估计值在0.27~0.70之间。通过t检验发现只有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基于母系半同胞、父系半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三疣梭子蟹2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为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53~0.60和0.45~0.50。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3项重要经济性状属于高度遗传力,说明对其选择具有较大的潜力。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经济性状 遗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从业者在近海捕捞业中作用与影响的初步研究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

摘要:近海捕捞业大量外来从业者的涌入,一方面满足了近海捕捞行业的用工需求,但客观上也对日益紧张的渔业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为研究这些外来从业者对近海捕捞业的作用和影响,在对浙江、福建等地渔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近海捕捞业外来从业者的基本情况、对近海捕捞业的影响以及造成近海捕捞业大量外来从业者涌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外来从业者进入近海捕捞渔业主要是一种经济现象,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正常的劳动力转移,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建议。相关研究结果与政策建议可望为指导外来从业者管理以及近海捕捞渔业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近海捕捞业 外来从业者 政策 作用与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鲟鱼养殖设施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渔业现代化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鲟鱼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人工养殖的历史较短,并且设施化养殖基础薄弱,养殖模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鲟鱼的养殖方式仍以粗放型养殖模式为主,易受地域、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简述了我国鲟鱼设施化养殖的种类,对比了鲟鱼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优缺点,详细分析了鲟鱼设施化养殖的工艺流程及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设施设备,阐述了设施化养殖的技术要点,指出了目前鲟鱼设施化养殖过程中存在问题,总结了鲟鱼设施化养殖的对策,明确了今后鲟鱼产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鲟鱼 养殖设施 水处理 养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环境因素、氮分布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7─2013年连续7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春、夏两季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温度和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无机氮(DIN)含量的分布趋势及DIN含量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3个区域春、夏两季表层和底层温度分布均呈现西高东低。表层东西向相差3℃左右,底层东西向相差2.2℃左右,表层和底层温度无显著性差异。3个区域盐度分布不同,长江口盐度分布呈现西低东高,梯度明显,杭州湾盐度变化不明显,舟山渔场东部和南部盐度较高;3个区域表层和底层盐度无明显差别。长江口表层和底层DIN含量有差别,表层含量大于底层;在杭州湾和舟山渔场表层和底层DIN含量变化不明显。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表层和底层的DIN结构均以NO_3~--N(硝酸盐)为主,其次是NH_4~+-N(氨氮),含量最低的为NO_2~--N(亚硝酸盐)。表层和底层的温度和盐度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表层和底层DIN含量结构一致的主要因素。2007─2013年春、夏季表层和底层DIN结构比例变化一致,DIN的结构分布受水深的影响不大。表层和底层的NO_3~--N所占DIN百分比基本在60%以上,NH_4~+-N所占DIN百分比在3%~41%,NO_2~--N所占DIN的百分比均低于5%。因此,DIN含量的变化主要受NO_3~--N和NH_4~+-N的变化影响。

关键词: 长江口 无机氮 温度 盐度 分布趋势,结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多样性监测的理论方法及中国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

生物多样性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全球、地区或国家生物多样性观测网不断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的理论框架得到发展,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测指标(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EBV)。鱼类多样性监测的理论框架包含于生物多样性核心监测指标之内,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等多层次进行。基于鱼类监测提出的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IBI)强调不同物种的生态功能,可以综合反映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得到广泛应用。鱼类多样性的监测方法是传统网具和现代水声学等方法的结合。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行简单的指数比较,也可以进行长期的趋势分析,寻找关键节点,探讨宏观生态格局的变化。中国内陆水体鱼类多样性监测网隶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拟选取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澜沧江、怒江、塔里木河及青海湖8大流域,对25个重要区域和24个重点物种(类群)进行监测,从重要区域鱼类群落结构、重点物种(类群)种群动态和个体生物学特征、遗传多样性、早期资源等不同层次,全面监测我国内陆水体鱼类生物多样性状况。

关键词: 内陆水体鱼类 监测网络 物种多样性 生物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油中总砷含量及砷形态分析

分析化学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油富含Omega-3磷脂而具有强大的保健功能,但由于其砷含量较高,在保健品领域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南极磷虾油中含有大量的磷脂质,采用常规的提取方法分析难以对其砷形态进行准确定量分析。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建立了针对砷甜菜碱(As B)、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三价砷As(Ⅲ)、五价砷As(Ⅴ)5种砷形态的分析方法。采用C_(18)固相萃取进行样品脱脂前处理,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Ion Pac AS9-H阴离子分析柱(250 mm×4 mm),流动相采用38 mmol/L Na_2SO_4+15 mmol/L乙酸钠;流速0.6 m L/min,流速1 m L/min,进行5种形态砷化合物的分析。结果表明,5种砷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0.5~500μg/L,相关系数R>0.9993.检出限(LOD)为0.1~0.2μg/L,定量限(LOQ)为1.5~2.6μg/L,RSD<5%。加标回收率为88.9%~106.3%。样品的测定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油中砷形态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无毒的砷甜菜碱,因此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食品及保健品。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形态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乐灵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分离筛选出1株能高效降解养殖水体中氟乐灵的微生物菌株FJ-01,经生理生化和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Leucobacter菌。结合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该菌降解氟乐灵的最适p H值为6.0~8.5,最适温度为22~30℃,最佳光照条件为光暗比12 h∶12 h,最佳接种量为0.01%,氟乐灵的初始浓度0.05 mg/L。

关键词: 氟乐灵 生物降解 16S rDNA Leucobacter菌 降解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体外诱导敏感嗜水气单胞菌耐药后,其敏感性变化与基因突变、外排作用的关系,实验选取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养殖鱼源嗜水气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含亚抑菌浓度恩诺沙星(EN)和诺氟沙星(NF)的培养基上逐步诱导培养,以获得高耐药菌株;对诱导菌株gry A和par C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测定诱导菌对诱导药物和16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后的MIC值变化;并对诱导菌交叉耐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诱导后菌株对EN和NF的MIC分别提高了409.6和4096倍,对非诱导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其他类药物的MIC也有较大变化;药物诱导后各菌株gyr A基因和par 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QRDRs区发生了典型的点突变:Gyr A发生Ser83→Ile变化,Par C发生Ser87→Ile/Arg变化;添加NMP后,所有诱导菌株对两种药物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诱导后菌株交叉耐药情况与菌株密切相关,其中3和8号诱导菌株对16种非诱导药物均无交叉耐药反应,而EN诱导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和利福霉素类药物基本未产生交叉耐药反应,NF诱导菌株对除庆大霉素以外的氨基糖苷类和利福霉素类药物基本未产生交叉耐药反应,所有诱导后菌株均对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药物产生较严重的交叉耐药。研究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存在靶基因位点突变及主动外排作用等多种耐药机制;且应慎重考虑在防治耐药菌株引发病害时,交叉耐药情况对选择治疗药物的影响。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氟喹诺酮类 诱导耐药 基因突变 交叉耐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罗非鱼产品出口贸易情况分析及展望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摘要:为了引导罗非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分析了中国罗非鱼产品出口的基本情况、出口区域情况、出口目标国情况,并对罗非鱼的贸易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分析显示,中国罗非鱼产品供应以国际市场为主。2002年以来,对外贸易基本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增长速度在逐步放缓。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中国罗非鱼出口产品已转为以冻罗非鱼片为主,罗非鱼出口省份有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4个省份,这4个省份的出口产品也基本以冻罗非鱼片为主。中国罗非鱼最大的出口国是美国,出口目标国的增加也代表着中国罗非鱼市场正趋于多元化。与此同时,中国罗非鱼在未来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如贸易竞争国竞争力的提高、贸易竞争品种对有限市场的挤占、严峻的国际环境对罗非鱼产业的考验等。罗非鱼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要依靠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产品品质的提升和营销渠道的构建等。

关键词: 罗非鱼产品 出口导向型产业 产品结构 未来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